真是似水流年。
從2017年12月11日正式上線算起,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快3歲了。
2019年初開始我們就著手要出版一本配套的教材,近2年後,我完成了這個任務:從近400講課程中整理精選,重新結構化和體系化,這就是你將要看到的《香帥金融學講義》(得到首發)。
在講義最後定稿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開設這門課程之前討論時候,羅胖和脫不花不停追問我的一個問題,「我們普通人為什麼要學金融學」?三年來,我越來越感到,這個問題的正確問法是「我們普通人為什麼要系統地學一次金融學?」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講最近身邊的一個小故事:
我的同學,名校經管院系畢業生。在2020年上半年的時候,將大城市房子賣了換成一個三線城市的房子,然後將差額放進股市「大幹一場」。問為什麼,說是某大咖說的,股市大有機會 —— 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面到資金面,從技術流到基本面,都說得頭頭是道——他了花6,7000元,進了一個群,買大咖的課,然後在一個群裡聆聽大咖教誨的成果。
這是我身邊的一個真實事情,當時感受很複雜—— 如果是農村老太我可以簡單的歸咎於缺乏知識,斥責金融詐騙。問題是,當事人就是跟你,我差不多的普通城鎮中國中產,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有經管背景,不存在說因為對金融一無所知而上當受騙的情況 —— 恰恰相反,他們都是吸收了很多市場上碎片化的金融知識或者信息解讀後作出的決策。
在過去的三年中,和我們普通人密切相關的金融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P2P,第三方財富管理,信託產品不斷暴雷;信用貸,現金貸各種產品興起又被管制;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在6.3到7.2之間動蕩;利率改革不斷進行,很多家庭都糾結該不該將房貸利率換成LPR利率,更多家庭糾結手裡這點儲蓄該怎麼辦——貨幣基金利率不斷下行,市面上金融產品越來讓人眼花繚亂——從保險到理財到各種基金;更不要說房子這裡限購,那裡漲價,或者稅費變化,豬肉價格漲了,茅臺價格飛天了,黃金白銀漲漲跌跌……
這些最俗氣的話題才真正主宰了升鬥小民的日常悲喜。現代社會就是一個基於資本信貸的有機體,開門七件事,沒有哪一樁哪一件不和金融——「資金融通」密切相連。
也正因為這是一門「離錢太近」的學科,所以我們身邊充滿了和這門學科有關的各種消息,內幕,解讀,以及雞湯。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們並不匱缺關於金融學的碎片化信息,
但恰恰是這種過載的碎片化信息,是人類在做決策,尤其是關己的決策時候的大敵。人類是有限注意力的動物,也是容易跟風決策的動物,所以很多時候,片面的,直線式的信息和結論很容易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以為自己做出「理性」決策。
投資決策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博弈之一:跟宏觀趨勢,市場波動博弈,跟交易對手博弈,還要跟自己人性的弱點博弈,很多時候,還需要跟突發事件博弈。換句說,投資決策是個全局均衡的事情,任何一點微小的變化都會使得結果大不一樣。所以真實的情況是:
一知半解常常比無知更可怕,碎片化信息常常比沒有信息更容易導致錯誤決定。
那怎麼才能做正確決策?我一直相信,在決策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問題在於,現代金融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套專業化的語言體系,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多,宏觀,微觀,數學,統計—— 進入門檻無形中被抬高,這也正是很多碎片化的所謂金融知識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但事實上,通往正確的道路沒有捷徑。擁有一個有體系的知識框架才是長期,持續做正確決策的必要條件。不過在真實世界的決策中,大部分時間我們並不需要那些過度技術性的專業細節,你需要的是一個全景式的知識體系,幫助自己建立一套思考邏輯,這樣才能逐漸學會將海量信息刪繁就簡,也才有可能將「知識」化作「技能」和「認知」。
這正是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完成的任務:
將現代金融相關的學科,包括貨幣銀行學,投資學,投資銀行學,公司金融,金融機構,金融監管,橫著解剖開,將相關知識點,基於「中國市場」這個背景,按照現實世界的邏輯和語言,重新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金融知識體系。
之後兩年中,我們不斷迭代更新課程內容,然後在110萬字的課程內容中,進一步精簡和重構,重新創作成《香帥金融學講義》。和口語化表達要求的清晰,簡單,故事性不同,書面化表達要求更精準,邏輯性更強。期間我調整結構,修改表達,大約7易其稿,務必每個章節之間保持一定獨立性,讓閱讀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但整本講義學下來必須是一個緊湊和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適合回味和琢磨。
這個知識體系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不能保證你在股市百戰不殆,也不能保證你財富翻倍,但是,我覺得它有兩個最大功效:
第一,決策的勝率提高。
幾乎所有金融,經濟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緣由和後果的,這個體系框架可以幫助你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之間的關聯看清楚,從而認清自己的位置,來做出更優秀決策—— 這其實也就是我們SLOGAN強調的,「站在高處,重新理解財富」—— 高處意味著脈絡更清晰簡單,判斷更準確。
這個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從做課到成書的這三年多,本身我也經歷了一次學科知識體系的重構過程。到結課這個體系框架完成時,我發現自己看世界不同了—— 可以快速過濾掉市場上大量噪音信息,房價泡沫,貨幣超發,匯率操縱等等,直接回到底層邏輯—— 世界一旦結構化,就簡單多了,要找到正確答案當然也就更容易。
第二,重新理解自己。
金融是關於未來的學科,要解決的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金融視角下重新理解世界和自己之間的關係,會非常不同。
比如說,金融學中 「預期」是個高頻詞。因為有了金融工具後,個體的資金實力不再受限本身原始積累,而是取決於他給市場和社會的預期。預期越樂觀、長期、穩定,能獲得的資金就越多、期限越長,成本也更低。所謂「預期管理」,意思就是說,你要用盡一切辦法給市場傳達信號,讓市場相信你的未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撬動資金資源,提高未來預期成為現實的概率。在這種金融思維下推演,就是關於未來的想像、判斷和信念,會塑造你今天的狀態。
這看上去像雞湯的一句話,其實非常有實踐價值——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傳統媒體行業夕陽西下,但是現在市面上絕大部分新媒體大咖,都是從傳統媒體出身—— 包括得到的羅胖,張泉靈,還要很多人熟悉的六神磊磊,等等。我們生活中那些成功者大多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過去毫不留戀,對於那些並不清晰的將來具有強大的好奇心和去改變的意志力。
這就是一個系統化知識框架帶來的改變。你不再慌張,因為你的世界變得簡單。你也不在猶豫,因為一切未來都取決於當下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