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新城55歲的糖尿病患者陳德全在家中吃了一頓放心餐,根據每日食物交換份測算,他用健康餐盤盛了一格子粥、一個饅頭、一大格蔬菜和一個雞蛋。這款健康餐盤,是市疾控中心高級專家方躍偉在食物手勢測量法的基礎上,針對糖尿病、肥胖者和脂肪肝患者等需要膳食管理的人群設計的。
為幫父親降血糖,研究膳食管理方法
方躍偉的父親前些年患了糖尿病,在幫父親進行膳食管理時方躍偉遇到了困惑:詢問醫生,都是答覆「飯少吃點」,但到底吃多少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方躍偉查閱了國內各種資料,發現糖尿病人要根據身高、體重計算出食物卡路裡,再換算成每天哪種食物吃多少克,非常麻煩。對於肥胖者和脂肪肝患者,膳食管理同樣是個難題。
日本人的食物交換份理論,給了方躍偉靈感。這套理論根據體力類型和體重、身高,可計算出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個食物交換份。在此基礎上,方躍偉參考《中國食物成分表》,計算出150多種常用食物每90千卡熱量的生重,燒熟後裝盤再用手勢來測量。比如拳頭可測量飯碗裡的米飯,半握拳可測量菜盤裡的蔬菜等。
在試用大半年後,方躍偉的父親空腹血糖一直維持在6.2以下。今年55歲的新城一家事業單位保安陳德全,空腹血糖從之前的7.2降到了6.4左右。而方躍偉原先有輕度的脂肪肝,通過食物交換份手勢測量法進食加上平時鍛鍊,脂肪肝也消失不見了。
耗時一年多,成功研發健康餐盤
方躍偉的手勢測量法,在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辦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最佳實踐徵集」評選活動中獲獎,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他主編的書籍《糖尿病膳食手量法》熱銷全國,製作的「該吃多少,伸手來量」APP,在微信朋友圈中僅6天內就被轉發10萬次。
不過,手勢測量法會因個體手的差異以及估算能力的不同造成誤差。怎樣讓需要膳食管理的人群更便捷、準確地計量食物,方躍偉繼續投入了研究工作。
「有一次看到食堂用不鏽鋼餐盤,我萌生了一個想法。」方躍偉說,如果製作一個特殊的餐盤,在裝菜盛飯時就能得知食物交換份,肯定會更加便捷。於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成功設計出一款餐盤,餐盤上具有測算谷薯類、蔬菜類、水果類、蛋白質類和堅果類等食物交換份份數功能的6個凹槽。
「這種特殊餐盤的壓制難度較大,光製作廠家就跑了9家,最後才找到合適的廠家。」方躍偉說。
一套餐盤三項專利,將向全市推廣
方躍偉的這套不鏽鋼餐盤,已經成功申請了三項國家專利。
為了方便對照,方躍偉製作了糖尿病每日食物交換份需求速查表,能根據糖尿病患者的體力活動類型、體重和身高,快速地找到對應的食物交換份份數。比如一名身高175釐米、體重65公斤的輕體力勞動者,他的日食物交換份為23份。
方躍偉還列出了不同能量級膳食一日三餐食物合理分配表,對於每日食物交換份按早、中、晚餐和主食類、蔬菜類、蛋白質類進行了詳細分配。比如一個人每天需要23份食物交換份,早、中、晚餐分別為6份、7份和6份,每一餐的主食、蔬菜和蛋白質比例也一目了然。
「一套健康餐盤能獲得三項國家專利可不容易。」方躍偉說,這能讓糖尿病等患者更便捷、有效地進行膳食管理。目前,他正對新城區域部分社區醫生進行健康餐盤使用培訓,這套餐盤將向全市範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