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Michelle Omaba》這書近年很火,
以至於這本書還出了同名電影,
講的是她做籤售的採訪記錄和點滴故事。
正如所有看過的片子一樣,
通常本人看完就忘,
清空存儲能力過人,
然而有個詞印刻在了腦海裡:
box-checker。
米歇爾說起自己從小到大就是一個大學霸,
生活中也是循規蹈矩的好孩子,
說自己是box-checker。
真是形象!
循規蹈矩 / 按部就班 = box-checker。
突然想起十多年前自己面試新東方的課堂試講,
面試老師對我的評價是:
啊,你的風格太goody-goody了。
什麼?他們解釋說:
好好學生 = 太守規矩 = 不好玩兒 = 沒啥意思。
十年來,
我一直以為goody-goody就是這個意思。
然後,寫這小文章的時候重新查了一下...
原來!居然這不是個好詞!
有「刻意討好」 (貶義)的意思。
我們評價某人是「老實人」「老好人」「好好先生」,
事實呢?
或許會讓你大跌眼鏡。
人還是要真實點好。
大熱的《隱秘的角落》還沒看,
不過聽劇透說了,
人性都有一個隱秘的黑暗面。
可怕。
語言是一種生活,
經常看著一些詞兒,
就聯想到過去生活裡的某些瞬間。
不知你們會不會?
而生命裡有些對話、有些瞬間,
的確是可以成為你的defining moments的。
比如十多年前的那場面試,
正是因為這個詞帶給我的觸動,
讓我開始追尋真正內心的自己,
釋放自己被壓抑已久的性格,
不再做一個純粹的「乖」孩子。
現在往回看,
一路走來,
獲益匪淺。
如果你也覺得,有點兒意思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