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深謝!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平時還在醫院坐診。
非常可敬。
找他看病,掛號費多少錢?
你猜?
100元?
200元?
1000元?
10000元?
……
答案是:
1200元。
貴不?
貴。
也不貴。
同樣金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評價。
得知這個標準,很多網友熱議。
有人說:
值。
有人說:
貴。
無論值還是貴,各有各的道理。
但這個定價,客觀地說,真的不貴,很值。
與看場球賽或演唱會相比,簡直不能太值。
覺得貴的朋友說,窮人看不起。
有道理嗎?
有。
既然有道理,這掛號費是不是得降降?
不能。
為啥?
因為,窮人看不起儘管有道理,但從掛號費的定價機制來看,說貴卻是錯誤的。
要想把這事說清楚,我們需要探討3點。
01.評價對錯的判斷標準是啥?
現實中很多爭議,其實沒有意義,純屬浪費時間。
但很多人依然樂此不疲。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並不明白,判斷是非的真正標準是什麼。
或者說缺乏判斷是非的統一標準。
不妨想想我們自己,當我們看到1200元的掛號費時,我們是用什麼來判斷貴不貴的?
可以肯定,多數人的判斷標準,無外乎2點:
一是自身經濟承受能力。
二是自己曾經見過的最高掛號費金額。
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1200元的掛號費。甚至連100元以上的號都沒掛過(黃牛號除外)。
而多數人又屬於普通收入階層,本能反應就是覺得這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所以就貴。
覺得不貴的人,大約有3種情況:
一種是儘管覺得1200元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但他明白,掛號費有自己的定價機制,這樣的標準是合理的。
一種是不差錢,別說1200元,就是再高些,也能承受,所以也不覺得貴。
一種是知道找鍾南山看病的機率很低,絕大多數疾病根本不需要找他。除非是重要的疑難雜症,如果確實需要,即使高些,也不覺得貴。
但無論覺得貴還是值,關鍵問題在於,是用個人標準還是用公共標準來判斷?
覺得自己承受不起或承受得起,都是用個人標準判斷。
一旦用個人標準判斷,每個人的收入水平千差萬別,假如按患者承受能力確定掛號費,怎麼定?
豈不是要亂套。
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只能根據綜合因素,定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才能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同時,如果可能,應當把制定標準的原因,向公眾說清楚,儘可能達成共識,防止誤解。
對每個人而言,無論面對任何事物,在判斷是非之前,更好的做法,就是先去了解公共標準及標準背後的邏輯,放下個人立場,再去判斷是非對錯。這樣不僅能減少很多爭議,節省很多時間,而且能化解很多情緒,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健康水平,一舉多得。
02.窮人看不起病咋辦?
在相當長時間內,世上都會有窮人。
而窮人,也至少有兩種情況:
一是收入水平在國家的貧困線以下。
一種是自我感覺窮。
覺得1200元掛號費貴的人,一種確實是收入承受不起,一種是儘管承受得起,但依然覺得貴。
真正的窮人,是那些確實承受不起的人。
如果這些人患了病,真需要找鍾南山看,通常有3種情況:
一種是政府或慈善機構給予必要的補貼,讓窮人可以承受。
一種是對掛號費予以適當減免,讓窮人看得起病。
最後一種,很殘酷,但必須承受:
窮人真的看不起,放棄治療。
將來有一天,國家可能會讓所有人都看得起病。
但短時間內,一定會有很多窮人,因為難以承受高昂的費用,而放棄治療。
這樣的悲劇,其實每天都在發生。
很無奈,卻很現實。
03.怎麼讓更多人理解這1200元
那些感覺貴的人,如果了解並理解了1200元背後的原因和邏輯,他們中的很多人,一定能夠接受。
很多人覺得貴,主要原因其實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定,產生了誤解。
對醫院來說,這也是醫患溝通不暢。
如果溝通到位,很多誤解都可以消除。
如果可能,醫院不妨通過多種渠道,將定價原因和邏輯,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在掛號處懸掛宣傳展板、在官網、微信公眾號及其他各種自媒體平臺發布說明)告知公眾,讓到醫院的公眾很容易就能了解到這些,是不是可以減少很多誤解?
幾乎所有的爭議,都是因為誤解。
消除誤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溝通。
一旦真正明白了這一點,今後再面對任何爭議,我們都可以化解有道,心止如水。
對此,您怎麼看?
您若認同本文觀點,歡迎轉發。您若反對本文觀點,歡迎在評論區提出您的觀點,一起探討。
祝您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