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於書藝世家,其五世祖顏之推是南北朝著名學者,曾祖父、祖父、父均工於篆書。顏真卿三歲喪父。母親殷氏出身名門望族、書法世家,親自傳授其書法,開導啟蒙。家學的傳承、長輩的言傳身教和自身的刻苦勤勉,都為顏真卿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展露鋒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顏真卿於開元二十三年(735)考中進士,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從郎官升遷為節度使,再至尚書、太子太師,晉爵魯郡開國公,故後世多稱其「顏魯公」。顏真卿歷盡仕途坎坷,不畏權臣,敢於直諫,忠君愛國,同安祿山、李希烈等叛亂勢力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在安史之亂時出任平原太守,英勇不屈,終以身殉國。由此可見其剛直忠義的政治風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顏真卿繼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之後推陳出新,他博採眾長,融合秦漢的丰韻、兩晉的質樸、北朝的雄渾、初唐的秀雅和中唐的博厚,創造了遒勁磅礴的「顏體」,把唐代楷書書法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蘇軾對其革故鼎新之功給予了高度評價,「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作為書法之卓絕者、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顏真卿堪為典範。西安碑林收藏的顏真卿書碑有七通之多。
多寶塔感應碑
此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載(752)立石,由岑勳撰文、徐浩題額、史華刊石、顏真卿楷書書丹。碑高285釐米,寬106釐米。碑額陰刻「大唐多寶塔感應碑」。碑陽刻文34行,滿行66字。碑陰為吳通微正書的《唐楚金禪師碑》。碑側刻有金蓮峰真逸題名及金明昌五年(1194)劉仲遊詩。此碑原立於唐長安城安定坊千福寺(位於今西安西郊一帶)內,宋時入藏西安碑林。
碑文記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禪師發願興建多寶塔的過程。西京龍興寺楚金禪師夜深人靜時誦讀《法華經》,眼前出現了幻象多寶塔,使他情不自禁地下定決心要修建一座多寶佛塔。於是在天寶元年(742),他以千福寺為基地,歷時三年多,完成了多寶塔的興建。此後每年春秋二季祭寫《法華經》和《菩薩戒經》,以書寫上千部《法華經》為願,奉獻給皇帝和百姓。唐玄宗曾捐錢五十萬、絹上千匹,以顯皇恩浩蕩。楚金禪師將立塔經過及有關佛事記述下來,於天寶十一載(752)請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鐫刻石碑,立於塔下。
《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四十四歲時所書,是他傳世最早的碑版。這時的顏體書風尚在初步定型階段,不難看出受到「二王」、歐陽詢、褚遂良、張旭及殷仲容諸家的影響,具有初唐的書法氣息。這方碑石的書法結體平穩嚴謹、稜角分明、精密腴勁,字口方稜,筆畫轉鋒極為清晰,起筆落筆明朗,無一懈筆。從用筆看,點畫圓整、雄秀並厚,這與顏真卿晚年代表書作的大樸、雄渾乃一脈相承。清王澍評此碑道:「魯公書多以骨力健古為工,獨此碑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渾勁吐風神,以姿媚含變化,正其年少鮮華時意到書也。」《書畫跋跋》云:「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此帖歷來為書家所推崇,是學習楷書的入門之帖。
(原載於《風雨滄桑九百年:圖說西安碑林》 西北大學出版社)
多寶塔感應碑拓片(局部)
多寶塔感應碑
多寶塔感應碑拓片(局部)
多寶塔感應碑拓片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