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一個對寫作文感到畏懼的學生,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多看書就好了,看得多了,就會寫了。」由此可以看出,閱讀與寫作是多麼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在告別學生時代前,我一度以為,這兩件事不會出現在我以後的生活中。但參加工作以後,我被這種想法啪啪打臉。當下的社會,不管科技水平如何發展,文字交流依舊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閱讀專業書籍來提升競爭力,還是看小說打發時間;也不管是寫工作總結,還是寫日記。閱讀寫作的能力與我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然而縱觀整個學生時代,似乎很少有專門教授這兩項能力的課程。
《文心》一書就彌補了這兩項的不足。這本書是夏丏(miǎn)尊、葉聖陶兩位先生根據多年初中語文教學經驗編寫而成,是一本專門談論如何「讀」與怎樣「寫」的書籍。
「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而讀,勿只從文字上學文字」。
我們在動筆時經常會抱怨沒內容寫、不知道寫什麼,事實上,寫作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寫好一篇文章的前提,就是要多讀書。因為當我們在閱讀別人的文章時,總會自然而然的勾起自己的回憶與想法。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只是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
同樣是漫天飛舞的大雪,有人描繪成「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還有人會形容成「未若柳絮因風起」。那麼當我們讀到這些文字時,如果換成自己,又該如何闡述表達呢?
《文心》提出,讀書不僅要用眼看,還要用腦學,用心感受。閱讀一本書,就是要學會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書中人物情緒、學習他人的經驗,從文字中獲取寫作的素材。
就像魯迅先生提倡的:「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時代性,我們在閱讀時應留心作者所處的時代。
「好的文章不僅在於文法,更要有其它領域的涉及。」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文心》中也指出讀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博覽群書,多多涉及其它領域。這樣才能開闊視野,勤於思考,提高寫作格局。
1、端正態度、有感而寫
隨著自媒體日益發展,越來越多人把寫作當做賺取外快的新途徑。有些人急於求成,靠套路寫出粗製濫造的內容、為了寫而寫。
《文心》中提出,想要寫好文章,一定要先端正態度,有感而發。寫作應當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玩意」。不管是日常記錄生活瑣碎的寫作,還是工作上的總結報告,這項輸出技能,不僅可以倒逼我們主動學習,更可以鍛鍊我們的思維模式,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
在寫作前,一定要端正態度,有感而發。把寫作當做為人生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和成長機會的方式。
2、作文章法
首先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說話,都要在承接、轉折的地方留心。有時用錯一個連接詞會把一整段的意思攪糊塗。
這點在《一本小小紅色寫作書》也提到過:正確使用連接詞,避免文章內容的錯誤引導.
其次我們在使用字詞時,要知曉其準確意思,絕不可以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比如「萬人空巷」這個詞。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娛樂新聞,為了標榜某部熱播劇的收視率之高,常用播出時間「萬人空巷」來形容。表面上看,似乎是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大家都回家看這部劇了。
但實際上「萬人空巷」是指成千上萬的人湧向某處參加盛典或觀看熱鬧兒,正確用法應該和「人山人海」一樣。
除此以外,還要在寫作中明確「知、情、意」。對於一件事物,「知」指它是什麼,與別物的關係;「情」指對其發生的任何情感;「意」指如何將其處置。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包含了知情意得三部分,都要有作者自身的認知、思考、總結。一篇文章若沒有知的駕馭,只有情,那變成了空洞乏味的口號。
《文心》中提到,關於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觸發」。
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聯想、感悟到其他事。讀書時的一句話,與自己生活有所交涉就是觸發。對於目前的經驗,又發現了旁的意思也是觸發。我們在讀書時,常常會覺得書中某一個點與作者產生共鳴,這也是觸發。
寫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力。當作者寫的某句話、某件事觸發你去思考,於有字書外讀無字書,那這就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正所謂「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觸發也要有自己的新味,切忌拾人牙慧。
《文心》一書最初連載於《中學生雜誌》,但讀者並不僅限於學生。讀書和寫作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卻是大多數人忽視的。因此這本書算是彌補了應試教育中如何讀書、寫作的空缺。希望讀過此書的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新得、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