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12月天寒地凍,南方的12月溫暖如春。一個技術創新團隊實現了一次超過30℃溫差的活魚無水運輸產業化實驗,實驗取得重大成功。
12月3日—4日,在2019第十三屆中國冷鏈產業年會期間,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海洋漁業」)在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水產冷鏈運輸創新團隊的技術指導下,合作開展了從山東到海南長達2700公裡、36小時的活體大菱鮃和半滑舌鰨無水保活運輸技術商業化應用探索。
山東海洋漁業旗下的山東海洋愛通物流有限公司作為山東省水產品冷鏈物流「四冷工程」建設應用技術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的參與單位,高度重視圍繞主業的科技研發與創新實踐。山東海洋漁業對自身主營業務和運營流程進一步優化,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降本增效行動,重點開展了「活魚無水保活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產業化研究與應用。本次商業化推廣就是該技術的有益嘗試。
12月3日,技術團隊通過冷馴化技術將大菱鮃和半滑舌鰨進行冷馴化,誘導進入休眠狀態,通過冷藏車無水運輸至遙牆機場(山東濟南),通過空運無水運輸至美蘭機場(海南海口),再通過冷藏車無水運輸至海口魯能希爾頓酒店開展喚醒工作,本次通過汽運+空運+汽運的多式聯運方式,水產品成活率達到100%。
通過成本核算,同比當前主流的有水運輸,無水運輸物流運量可提高20%—30%,成活率提高15%以上,經濟效益明顯。工程中心副主任王國利介紹:「這是一個由新技術支持的新商業模式,未來有很大的成果轉化市場前景。本項目的開展對推動冷鏈央廚新業態,支撐冷鏈餐飲新零售,食材標準化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山東海洋漁業將在工程中心技術團隊的指導和支持下,以本次商業化應用探索為基礎,進一步開展以斑石鯛為代表的的鯛科「北魚南運」的無水活運實驗和研究,促進公司業務發展的同時,為振興山東海洋產業貢獻積極力量。(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曉芳 通訊員 範志強 黃寶生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