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生中處處是選擇,教會孩子選擇是父母教育的重要課題

2020-09-11 薔薇媽媽育兒記

自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了,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父母不捨得讓孩子幹這個幹那個,什麼事情都想幫孩子做,這就造成了孩子不能獨立的現象。

可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尤其是孩子以後總要離開父母自己生活,不夠獨立確實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巨嬰可不是大家想要的結果。

表姐的孩子nina不僅人長的水靈,而且還乖巧聽話,別人見了都說羨慕表姐有這麼好的孩子。但是nina貌似並不是很快樂,作為家裡&34;的一名位明星成員,她似乎從來都沒有獨立作過決定。

35歲的她不免感慨:上學的時候,處處為了父母滿意,沒有自我,近幾年來,她才真正感覺到擁有了自我,自己做決定了才感覺到很幸福。可見不會選擇的孩子,不容易有幸福感。

很多父母都像表姐一樣,覺得自己經驗比較多,從小孩幼兒園的擇校,到選擇大學、選擇專業,甚至選擇工作、選擇伴侶,都一條龍的給孩子安排好,事事代勞。

雖然讓孩子少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卻讓孩子成長為了一個巨嬰。變成一個任人擺布的娃娃,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這一點是很可怕的。

其實,與其父母這樣辛苦的幫孩子做選擇,不如教孩子學會選擇,古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給他們成果,不如教他們方法。

畢竟我們不會陪孩子走過一生,沒有我們的日子,需要孩子學會自己面對,雖然目前的大環境,父母不捨得讓孩子踏錯一步,但是,必要的試錯是特別重要的。

孩子自我選擇的重要性

首先,做正確的選擇能夠幫助孩子通往成功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選擇目標和道路也是眾多選擇之一,教孩子正確的選擇,能夠讓他們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先做出選擇,才能邁出前行步伐的第一大步。

每個人都在走不同的路,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教師扮演者教書育人的角色,交警扮演者維持道路秩序的角色,售票員扮演著服務工作者的角色,我們要教孩子學會選擇。

另外,正確的選擇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獨立是很寶貴的技能,從小讓孩子學會選擇,不管多小的選擇,那也能讓孩子感覺到成就感和滿足感,自己的選擇得以實現,也給孩子被尊重的感覺。

而且,選擇權也是孩子的合理權利,家長不能剝奪孩子的這種權利。長久的把孩子保護在大人的羽翼之下,不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孩子長大了也無法自主做出選擇。

如何教孩子正確選擇?

大學同學沫沫是我們所有人心中的乖姑娘,印象中她特別聽父母的話,一日三餐、買的衣服、報考的學習專業等等都是父母包辦。

這姑娘來了大學之後,就表現出了極其的不適應,出去吃個飯也不能選擇吃什麼,選修課也不知道選什麼,迷茫的時候就拍照片給父母,讓父母替自己決斷。

沫沫這種情況就是從小沒有做過決定造成的,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抓住一切可抓住的機會,教孩子選擇。

比如說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可以讓她選擇喜歡的款式、花色;吃飯的時候,讓孩子決定吃什麼;家庭周末野餐的時候,讓孩子選擇場地和部分的食材。

這些都是小事,就算選擇錯了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孩子有選擇的機會和空間,在選擇的過程中,孩子能夠體會到做決定的快樂。在之後的生活中,才能更知道自己要的,才不會因為沒有經驗就畏首畏尾,甚至放棄做決定。

自我選擇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1) 選擇有助於增加孩子的責任心

著名作家毛姆曾經說過: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

責任心是人的美好品質之一,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取得成功的機率也會更大,如果你希望孩子未來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請務必教孩子學會正確選擇,與此同時,要孩子體會到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意義。

就像小時候家長冬天不讓自己穿裙子一樣,自己穿了裙子凍著了,就知道冬天不能穿裙子了。

就是從這樣的點滴小事中吸取經驗教訓,慢慢的就懂得了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在以後的人生選擇上就能夠有的放矢,更加遊刃自如的決策。雖然我們有時候知道孩子的決定是錯的,但是也要適當的讓孩子承擔,讓其學會為行為負責。

2) 學會選擇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驅動力

相信各位都有小時候被老師逼著做題的經驗,雖然自己不是那麼想做,但是由於害怕挨打,也就敷衍著做了。這種情況下,雖然作業完成了,但是涉及到的知識點可能是一點也沒複習到,而孩子對做作業也是消極的。

因此替孩子做選擇就是一個逼孩子寫作業的過程,雖然孩子做了,但是他是被動著接受的。

而讓孩子自主選擇,就是讓他們自驅性學習的過程,孩子自己做的決定,他也更願意做,比起家長強行決定的壓迫感,這種自己做主的感覺來的更爽。

相對自由的選擇,讓孩子自由性行動,有參與感的選擇,孩子也更容易配合執行,比如課外班的選擇,逼孩子去練字和孩子自己選擇去練字,孩子每天的積極性肯定不一樣。

寫到最後

心理學也曾指出:人生中處處都是選擇,教會孩子選擇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因此家長們不要害怕孩子走彎路,如果沒有必要的試錯,之後就會有更大的代價等著孩子。

家長們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小事開始,引導孩子自主選擇,學會選擇,也就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課題之一,只有敢於選擇,並敢於承擔自己選擇後果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為了不起的人。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

相關焦點

  • 教會孩子花錢,是父母重要的必修課
    到了青春期,同伴的壓力,加上面臨的諸多誘惑,消費的需求逐漸增多,如果沒有及時地進行金錢教育,很容易出現上面這種情況。金錢教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簡單來說,就是教會孩子正確地花錢,而這也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內容。
  • 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己的人生,從課題分離開始!
    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但有人會說:生活中,我們怎麼可能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呢?你看有拍照要美顏、有工作想要升遷、有高品質的生活想要追求等等,這不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可嗎?!看似這樣,但其實是一個度的把握。因為你對自己的期待也是希望能過得更好。
  • 在起跑線上,父母的選擇比孩子的努力更重要
    在孩子尚未有確定的人生道路之前,父母替孩子選的路,就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所以,在起跑線上,父母的選擇往往比孩子的後天努力更重要。筆者在這裡給各位「新任父母」一點建議,從「心理健康、學習環境、後天營養」三個角度去幫助孩子做出選擇,讓他們的努力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 會表達是父母教會孩子人生中重要的技能之一
    這個媽媽表現的很著急,急於讓孩子表現得很得體,可是孩子並不買帳。我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這個媽媽的急切的心情,在心裡特別想糾正一下她的說話方式和做法。我學習並關注育兒知識,是為了使我在生活中能夠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和語言表達,因為我之前就是一個特別喜歡用自己的主觀來評價孩子或事情的。有句話:家長的語言滋養著孩子成長!可見家長怎麼說,說什麼,對孩子的影響力非常大!昨晚,我又重聽了一遍《父母訓練營》第二講:讚賞。
  • 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選擇,別讓你的孩子成為「等待指示族」
    父母總希望孩子得到的所有都是最好的,所處的環境是最安全的,這並沒有錯。但不知不覺中,父母為此設立的種種限制會抹殺孩子天生的「興趣感」,生活在父母安排好的舒適圈裡,喪失了「如何選擇」這種思維能力。在人生這把刻度尺上,一個又一個拐口堆砌成了尺上的小刻度,拐口意味著選擇,它包含了未知、能力和思考,父母不要過於限制孩子的選擇,否則留給孩子的終究是一聲嘆息。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快速找到幸福和簡單人生的方法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阿德勒的人生故事非常的勵志。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醜佔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好在他最終找到了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了一名心理學的大家。
  • 如何處理最棘手的「愛的課題」?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這個對人生失望的青年懷著渴求改變的願望,前去拜訪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哲人,弄清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領悟到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生有三大課題,要學會課題分離;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要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為他人做出貢獻,認真活在當下,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 孩子的生日是否重要?李玫瑾教授:有「三個」生日,父母需要重視
    每一個生日都意味著年齡的增長,生命的前進,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每過一次生日,他們都會慶祝自己的長大。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有工作,忙碌的奔波不能讓他們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因此也會錯過孩子的某個生日。但李玫瑾教授卻說,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應該陪伴孩子過這「三個」生日,因為這關係著他能否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 育兒心理學: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給孩子「有限選擇」
    有些時候,家長總是煩惱孩子過於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事情不是應付就是覺得都可以,因此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其實,育兒心理學就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了這樣的分析和理論,並且表示父母要給孩子"有限選擇"。什麼是"有限選擇"?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有過這樣一組實驗,實驗內容其實也非常簡單。
  •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很對」,但是怎麼選擇,「不會」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我也是很認同的。但是大多數人的問題不是不想選擇,而是如何選擇。你要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選擇」,所以請不要焦慮。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選擇對了比什麼都重要,就好像在北京2016年你不買房,而是去進修,等你出來發現,你漲的那點工資都不夠進售樓處看看的。但是北京那個時候我們怎麼會知道後來房價會上天呢?有人說是眼界格局的問題,我想問你什麼叫眼界,什麼叫格局。
  • 人生處處是考場:請不要用分數衡量一個孩子
    考得好了,不用得意忘形;考的差了,也不用捶足頓胸,只要學習態度好,對學習保持熱情,像考試一樣對待作業,像作業一樣輕鬆應對考試,人生處處是考場,又何必計較一時得失呢?2.珍惜當下的生活。我們要教會孩子:珍惜眼前的生活,學會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保持身體健康、交許多朋友、參加社團活動、看望住在鄉村的爺爺奶奶、看一場電影……每一個幸福的瞬間,都會讓我們內心感到充實,生命之火熊熊燃燒。3.堅持閱讀。閱讀,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人生課題的分離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到點做作業了,父母總是要催著正在玩手機的孩子去做作業;小孩的考試分數成了很多父母的晴雨表;就連吃飯,不少父母也是做好了還要催著小孩來吃飯。父母之愛是如此的沉重,父母總有操不完的心。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我的一切。然而就像硬幣有兩面,愛也有兩面。過度的愛反而把小孩寵壞了,他們缺失了吃苦耐勞的能力,缺乏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養成了對父母過度的依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父母也有自己的課題。
  • 榜樣的力量 | 張弛:人生處處是選擇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鼓勵研究生勤奮學習、自強不息、刻苦專研、勇於創新,促進優良校風學風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在她眼中,辛清泉老師是一位為人謙遜的翩翩學者,不僅是學術之路上的良師益友,激發她對學術的熱情,更是人生之路的引路人。辛清泉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她收穫頗多。在張弛表明了想讀博的決心後,辛清泉老師全力支持,一直關心她在申博過程中的表現。
  • 致「中國式父母」:放下焦慮,尊重孩子的選擇
    小張和小王是一對「八零後」父母,他們的女兒莉莉今年12歲了,即將面臨小升初的考試。為了女兒莉莉能步入重點初中,丈夫小張打算買學區房,他和妻子商量道:「莉莉快讀初中了,這是重要的一步,咱們倆努努力買一套學區房,爭取讓孩子能上重點初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王問道:「可是咱倆不夠錢,怎麼辦?」
  • 人生的課題分離
    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生的大多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的重要原因是人生課題界限模糊。我們拿討好型人格舉個例子。討好型人格大多數是不會真正的幸福的,因為他把別人的需求和期待當做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如此一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被擱置,靈魂卻忙碌於滿足別人的期待。這樣的生活不僅不幸福,而且讓人心身勞累。一個更為普遍的現象是:父母催促單身男女結婚,甚至是插手其婚姻大事。
  • 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這三個方面對孩子很重要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和父母最重視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對孩子的未來及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給孩子充足的愛,引導孩子不斷成長,同時也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對孩子也非常重要。沒有人能夠永遠的順風順水,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難題,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善惡,孩子將來總要獨自行走社會,沒人能永遠陪伴和幫助他,教會孩子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己,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這3個方面,一定要教給孩子。
  • 高考失利選擇輕生。孩子,人生不是只有高考
    孩子輕生前留下遺書,文字裡講述自己辛苦奮鬥幾年的辛苦沒有得到成功的回報,滿是壓抑和心酸,又充滿了對父母的愧疚。因為老師學校和社會都在無時不刻強調一個事情:高考是改變人生的一條捷徑。高考沒有成功,我們可以選擇復讀,可以選擇另外的學校進行學習,哪怕以後的路會艱難一點,但是只要奮鬥,還是會有成功的機會。可是輕生之後,人生就此結束,再無精彩。高考失敗同樣可以成功,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是個外賣小哥,清華大學圖書館保安利用業餘時間旁聽清華的課程和講座,利用業餘時間報考自學考試,考上了山東師範大學,作為二本生被錄取。
  • 親子關係比教育更重要?心理學: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能「太好」
    文|明美媽咪育兒原創,歡迎大家轉發和分享經常聽到有人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甚至有人會認為「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比教育本身更重要」。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最適當的狀態呢?那些和孩子相互依賴、相互束縛的關係真的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嗎?
  • 在生死關頭,我會選擇父母而不是選擇孩子
    我對朋友說,如果有一天發生了極端情況,必須和孩子和父母之間做出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父母,放棄孩子。朋友驚訝地看著我,過了好幾秒才說:「虎毒不食子啊!」不難看出,封建社會推崇的孝道是在關鍵時刻放棄孩子,選擇父母。這明顯和「虎毒不食子」是相悖的,卻和人性天生自私卻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為從人性上講,選擇父母、放棄孩子才是正確的。人性自私,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環境很自然。
  • 教育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父母一定要謹記,尊重孩子很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的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物,認為孩子的一切事物都應該聽從自己的安排。孩子在這樣的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受到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大。在這些負面情緒的驅動下,他會選擇避免與成年人交流,或使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與父母爭吵,以抵制家長對他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