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人生課題的分離

2020-08-30 彩語星空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到點做作業了,父母總是要催著正在玩手機的孩子去做作業;小孩的考試分數成了很多父母的晴雨表;就連吃飯,不少父母也是做好了還要催著小孩來吃飯。


小孩讀書的時候,父母操心他的成績;小孩工作的時候,父母操心他的職業;小孩到了結婚的年紀,父母操心他的結婚對象。父母之愛是如此的沉重,父母總有操不完的心。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我的一切。

然而就像硬幣有兩面,愛也有兩面。過度的愛反而把小孩寵壞了,他們缺失了吃苦耐勞的能力,缺乏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養成了對父母過度的依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父母也有自己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基於阿德勒心理學,以哲人與青年對話的方式帶給我們對勇氣的思考。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人生課題分離,對於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能減少很多的煩惱。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岸見一郎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和古代哲學,並為青年做心理輔導;古賀史健出版過多本記實文學和商務的暢銷書。

這本書講到,人際關係的苦惱往往都源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人生課題與他人的人生課題分離開來,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一. 什麼是人生的課題

一個人從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肩負著人生的課題的任務。就像小學生有作業,工作了有任務那樣,這個人生課題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任務。

人生的三大課題是交友的課題、工作的課題和愛的課題。

直面人生的課題,勇敢的做自己,即使被別人討厭,也能擁有繼續前行的勇氣。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因為人生不是為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要記住的是,我們是為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而活

二. 怎樣進行課題的分離

阿德勒告訴我們,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我們要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學會進行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就是要分清楚這是誰的人生課題。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看承擔後果的人是誰,那麼就是誰的課題。

例如,如果小孩子不肯看書學習,導致考試不及格或者考不上重點中學,這個後果由誰來承擔?是小孩。那麼看書學習就是小孩的課題。

然後,進行課題的分離——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

最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

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父母理解了學習是小孩的課題之後,再去思考能做的事情:對孩子的課題進行必要的援助

父母不去幹涉孩子的學習,不居高臨下的強迫他學習,強迫他一定要拿到多少分。而是努力地幫助小孩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他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例如孩子的主動性差和比較被動,我們可以去培養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孩子的學習方法不對,我們可以去改善孩子的學習方法。

如果對小孩進行幹涉,做出「一定要考多少分」或者「必須得上那個大學」之類的指示。那麼反而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覺得自己學習是為父母學的,而不是為自己學的。

就像書中說到的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父母的任務就是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給他合適的指導。當他自覺地去學習並且接受父母的指導的時候,他就會自己喝水了。

三. 為什麼要進行課題的分離

課題分離是為了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亞歷山大大帝勇敢砍掉格爾迪奧斯繩結的故事。



在亞歷山大遠徵的時候,一個神殿裡供奉著一輛戰車。據說這是曾經的國王格爾迪奧斯綁在神殿的支柱上,並傳說如果誰解開這個繩結的人會成為亞細亞之王。繩結很堅固,很多人都解不開這個繩結。亞歷山大立即取出短劍將繩結一刀兩斷。

看似無解的繩結,被亞歷山大的睿智解決了。

盤綜錯節的格爾迪奧斯繩結就像是人際關係的「羈絆」,用普通方法無法解開,必須用全新的方法去切斷。

這個全新的方法就是課題分離課題分離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侵犯對方的領域。

例如,父母安排好自己小孩的人生道路,要小孩按照自己的意願走,這樣也是剝削了小孩獨立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真正的愛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它需要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之上。

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因此,接受挫折教育對於小孩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事情。

什麼是自由?自由就是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

因為被別人討厭,那是別人的課題。勇往直前則是我的人生課題。當我不再畏懼被人討厭,不再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我便擁有了獲得幸福的勇氣。

課題分離讓我們學會感恩。因為當別人對你的課題伸出援助的時候,你知道向別人表示感謝,並且以後有機會也會回報別人的幫助。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兩性關係以及朋友關係,同樣適用。

例如,兒子做作業遇到不會的題,你告訴他這道題的思考方式,他豁然開朗,說:「謝謝媽媽,你真棒!」身為媽媽的你,是不是感到很開心啊。教育出感恩的孩子,也是一件很有自豪感的事情啊。

你生病不舒服,老公請假在家照顧你,給你做香噴噴的飯菜,你可以對他表示感謝,給他說一些讚美的話。

你需要找人幫忙修圖,剛好你有學設計的朋友幫助你完成了,你也會真誠的表達你的感謝,因為別人也是花時間和精力幫你完成的。

課題分離讓我們懂得有鋒芒的善良。因為當我們對別人的課題伸出援手的時候,我們不能讓對方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變本加厲的向我們索取幫助。

最近的熱播劇《安家》,房似錦被「吸血鬼」母親潘貴雨逼著要給錢弟弟房家棟買房子,幫他每個月還房貸。


她每次「敲詐」到房似錦的錢後,跟兒子房家棟說:房家的每一分錢都是你的。家裡出了事,也全都是房似錦出錢。如果房似錦學會了課題分離,就不用辛苦的賺錢也只是為了填家裡的無底洞。她對家人的善良,也應該有所鋒芒。因為,她也有追求自己人生課題的權利。

當我們學會了對人生的課題進行分離之後,我們不僅減少了人際關係的煩惱,而且能夠更加從容的追求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意義。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其實,我們都知道,不管你怎麼好也總人不喜歡你,你也不可能喜歡所有人。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勇氣,勇敢活出自己的勇氣,一種「被討厭的勇氣」。這些目標通過阿德勒的「人生課題」來實現。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三類。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是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想要減少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要學會做課題分離。
  • 被討厭的勇氣:課題分離幫你找到界限感
    人之所以感覺孤獨,並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覺得孤獨,也就是說我們要想體會孤獨這種感覺,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來幫你完成。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因為有競爭的地方就必然有勝者和敗者,如果意識到競爭的勝負,那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
  • 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己的人生,從課題分離開始!
    課題分離 MAGIC ENGLISH 課題分離,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一個理論:要想解決好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我只負責把我的事情(課題)做好,你只負責把你的事情(課題)做好。
  • 《被討厭的勇氣》鬆開過去放過自己,分離課題重構關係,活好當下
    這時你需要有一種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寧可不被某些粉絲喜歡,也要保有自己的個性,做真正的自己。活出自己分離課題,避免矛盾我們來到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有自己的作業要完成但當我們把人生看成一個個點時,我們就像是舞者,在不停的跳舞,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點,只有跳好每一個此時此刻,人生才會不辜負,聚焦當下是最有效的力量。生活是自己的,只有真正意識到這點,我們才會接納平凡的自己,平凡不等於無能,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特別呢?
  • 自由的勇氣,也聊聊《囧媽》和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其他人的期待活著的,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而活,如果尋求別人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捨棄真正的自我,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活在別人的人生中。有的人會說如果沒有別人認可我就沒有自信啊,這樣的人生在阿德勒看來是不算健全的。
  • 課題分離:你的人生你做主
    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了以「行為標準」和「存在標準」來判斷人生價值,會影響追求幸福的勇氣,同時也提出了「工作狂」的實質,就是強調了工作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基於此,阿德勒提出了人生和諧的問題。
  • 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人生的煩惱都是自找的
    《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麼開始的。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心理學著作,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沒有案例分析和解讀,僅通過「哲人」和「青年」兩人的對話來傳達作者的觀點: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
  • 學會課題分離,擺脫生活煩惱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的,因此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然,這裡並不是說我們要旁若無人地任意橫行。而是要學會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這一主張。
  •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語錄
    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1、不害怕被別人討厭、勇敢做自己的勇氣。2、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成年人的潛規則:想要活得「爽」,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一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深受阿德勒心理學影響的哲人之間的對話,揭示了一個人想要獲得自由,獲得幸福就必須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也是我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青年自幼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
  • 《被討厭的勇氣》,讀出這4個道理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主要講述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一名哲人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一夜又一夜的思考和辯論,青年思考著同樣也讓我們困惑的疑問,為什麼「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這本書是劉媛媛推薦的,是一本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展開的關於自由和幸福的思考和辯論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劉月霞
    文:劉月霞育兒路上,求知若渴,逐漸明白為人父母自身成長了,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尤其在閱讀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時,諸多難解和困惑的迷茫都豁然開朗。        本書是對『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哲學思想的解讀,以對話的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於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
  • 《被討厭的勇氣》: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咎由自取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人生也一樣。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題記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
  • 如何處理最棘手的「愛的課題」?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這個對人生失望的青年懷著渴求改變的願望,前去拜訪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哲人,弄清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領悟到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生有三大課題,要學會課題分離;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要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為他人做出貢獻,認真活在當下,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但雷米和父親關於「為什麼我們只能吃垃圾」這一問題愈漸增多的爭吵,打破了這樣的平靜。雷米因為自己的「挑嘴」,經常被父親嫌棄、教訓,會閱讀、看電視的「特技」,也讓它成為了鼠群的另類。它「憑著本事單身」,主動成為了鼠群中「被討厭」和孤立的成員。而人們對它的討厭,更不必說。
  • 人生的課題分離
    我在《淺談幸福》一文中提到:「要想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需要追尋的是沒有痛苦,而不是快樂」。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生的大多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 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說了這樣一個例子:比如你是一個家族企業老闆的兒子,是父母指定的繼承人,但是你卻選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對家族企業的繼承絲毫不感興趣,你的父母為此大發雷霆,甚至要挾你,如果你要是不回來,就永遠不要回來了,與你斷絕親子關係。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找到自由幸福的狀態
    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努力克服挑戰的人,如果你是一個不安於現狀,在奮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這種主動賦予過去經歷意義的勇氣,你需要主動選擇改變的勇氣,你也需要在各種關係中被討厭的勇氣。第二部分接下來的第二部分,我們就具體說說,如何獲得這種「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找到自由、幸福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