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
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這種轉變的意義在於:我們不要一味的分析原因,分析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是研究如何能夠改變,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那些被給予我們的東西,而不是為什麼我們被給予那些東西。
本書採用了青年人與哲學家的對話體方式,來寫就而成。這種方式讓人讀起來簡單易懂,讀者的思路跟著對話的思路前行,有利於逐步的深入和展開。
本書傳達的幾個核心的觀點,是我接受的:
1 問題不在於我們被給予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被給予的東西
2 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3 使用「課題分離」的方法,暴力性的理清人際關係
4 要想活得自由,你就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終究有人會討厭你
5 活在當下
本書也有一些觀點,我不能接受,或者至少有待商榷:
1 幸福來自於「他者貢獻」,這種關係的論述一點都不深刻,感覺作者的論述無邏輯可言,難以讓人信服
2 「課題分離」的程度,如何課題分離。書中舉的一些例子,都不夠有力,比如孩子學習的那個例子。來說明課題分離也是不合適的
3 認為過去無法決定現在,現在也無法決定未來,讓人沒有了遠景規劃和目標。
從論述的嚴謹性上來看,全書論述不夠嚴謹,很多論述只是論點+舉例。沒有嚴格的邏輯分析。這與康德的哲學是強烈不同。從這種邏輯不嚴謹的書中,我們更多的是結合自己的經驗,看一些有用的觀點,再去體會。沒有辦法形成系統性的收貨。
總體來說,本書值得一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買來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