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阿德勒心理學,尋找內心的那一束光——讀《被討厭的勇氣》

2020-12-16 橙君

2020年發生了太多的預料之外的事情,先是疫情的爆發,導致塵心「有去無回」,從此我們變成了天天靠視頻甜蜜的小情侶。

緊接著,「小番茄」(小寶寶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外號了, 從開始的「小綠豆」,到「小豆芽」)的到來,像晴天霹靂砸暈了我們倆。對於兩個大小孩來說,「娃」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痛」。

在我看來,不論是經濟上的壓力,還是心智上的準備都沒有進化到能養娃的段位。然而,塵心在這方面的就比我成熟很多,他迅速找來懷孕相關書籍,填補我們的知識盲區,一時間「生娃」、「養娃」變成我們談話的主旋律。為了給養娃積蓄力量,最近我們共讀了日本阿德勒哲學家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之所以成為共讀,是指文章內容是以哲學家和青年的對話展開的。

我來扮演據理力爭的青年,塵心來扮演睿智穩重的哲人,我們通過對話的方式讀完了整本書,並在每一節結尾採取討論的方式,述說自己的感受。讓人意外的是,讀完整本書,我們竟然只花了7個小時,雖然都是利用零散的時間。

01

再怎麼找理由都無法改變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對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原因論提出了強烈的反對。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來自內心的目的而產生的,並不是原生家庭或者幼年時代所有的心理創傷造成。對於這一點,我認為原因論的存在並不是錯誤的,原因論本質上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觀察自己,而目的論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改變自己。

比如年幼時遭遇家庭分裂,很容易就造成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如果用目的論解釋就變成了。因為想要獲得安全感,所以故意裝作很可憐,故意在親密關係中患得患失,以獲得對方的關注。用原因論解釋就變成,因為年幼時家庭不和諧因素較多,所以潛移默化的習得了不正確的親密關係處理方式。

不論是目的論還是原因論,都是為了解釋我們某個行為背後的本質。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待這兩種解釋的理解和接納也大相逕庭。

就我個人而言,對於剛上大學那會兒的自己更願意接受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因為那時的自己接受了態度的指責和不理解,是需要適當的理解的。

而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可能更需要是改變自己,升華自己的一種工具。而阿德勒的目的論能讓我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從而尋找更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尋找合適方式解決問題的同時,生命得到自然的升華。

02

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記得《人類簡史》中說過,智人之所以戰勝其他人種,獲得霸主地位。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智人有一套複雜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語言體系。而交流的本質,是語言的溝通。

有的人可以輕鬆的應對各種人際關係,而有的人卻懼怕各種人際關係。本書的哲人告訴青年說;「是因為有的人能把人際關係中其他人看成夥伴關係,而有的人把人際關係中的其他人看成敵人關係。」

確實,在人際交往中偏愛競爭的人,很容易把他人以敵人看待,事事想要爭第一,以自我為中心,亦或者自卑到塵埃裡,事事以別人的評價為行事標準,小心謹慎,擔驚受怕......

阿德勒告訴我們:人生不是與他人做比賽。在意你長相的人,只有你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著,不用在意比你厲害的在在做什麼,人生不是「權力鬥爭」。

人際關係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權利鬥爭」。家長式的家庭中,長輩要控制晚輩,採取的往往是「我把你養這麼大,你是永遠是我的孩子,考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和什麼樣的人家裡婚姻都需要聽我的。」單位公司,也是如此。上司壓制下屬,老人壓制新人,有經驗的壓制沒經驗的。

而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有很多,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有一顆自信的心。相信自己在人格上永遠和別人平等,從而避免捲入權力之爭中。

03

心理學改變自己

在最後,我也想透露一下,自己準備在孕期備考心理學研究生。之所以選擇心理學,是因為自己的共情能力比較強,更容易理解別人。

看完本書之後,我意識到阿德勒心理是一門關注個人成長的心理學。在本書中,我沉浸在無邊無際自我意識的時候,它可以透過迷霧,給我們一束光。當我們沿著光走的時候,就能找到人生的力量。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能夠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是什麼?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讀過一句話:人有時候,會因為讀了一本書,受其影響而從此改變人生之路。我終於機緣巧合遇見了這本書,讀完後深表贊同以上觀點!也許這個改變,於我還沒有開始顯現,但如同死水微瀾一樣,已經開始在心中腦際時時蕩起漣漪。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被討厭的勇氣》:完全顛覆日常認知的阿德勒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青年正是這樣的人,他每天都煩惱纏身,敏感又自卑,看不到自己身上任何優點,一直活在痛苦當中。他聽說在古都郊外住著一位哲人,這位哲人稱「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實際上,他是運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知識,以一種與人們日常認知大多相反的思維解決了青年的困惱。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注重對於人本身心理的探討,很多人也許會對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感到耳熟,他的一些觀點和弗洛伊德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岸見一郎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心理學家,開創個體心理學。我原本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只偶然一次,在地下書街隨意翻看,上頭那句話就如此赤裸裸地出現在我眼前。從那天開始,我陸續閱讀了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並且試著把它們當成人生的指南。 那是二十周以前的事了,買下這本書時,我在Instagram上隨手上傳了書封的照片。
  • 7月晨讀|一起讀英文版《被討厭的勇氣》
    走出口語教科書類素材,讀一本心智成長類書籍: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也就是我多次安利的《被討厭的勇氣》英文版。選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越來越覺得,大家缺的不是什麼學習方法,而是被自卑支配,沒有改變的勇氣。希望通過這本書和我的分享,我們能夠更了解自己,學英語只是順便之事。為什麼一直推薦《被討厭的勇氣》呢?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但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論就來自於阿德勒。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 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他生於1870年,卒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也堪稱思想家和哲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心理學重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被稱為個體心理學,也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它的真諦就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競爭和完美的願望。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阿爾雷德.阿德勒(1870-1937)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同時,他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戴爾.卡耐基評論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 讀《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這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合著的書,又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是屬於心理學類的書籍,也有哲學的意味。這本書以得道高僧和潦困青年對話的形式,將阿德勒心理學展現在眼前。阿德勒心理學其中之一就是目的論,否認原因論,一切主觀原因都是不想改變的藉口。我很慶幸在我曾經迷茫的時候讀過這本書,它給了我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02從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重要性《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理念:
  • 所謂自由,就是被人討厭——讀《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是岸健一郎,他是日本著名阿德勒心理學研究學者、心理諮詢師。這本書在微信讀書總榜上排名前200。本書採取對話體的形式,虛擬了一個困惑的年輕人與睿智的哲人之間的對話,在兩人的辯論中,哲人逐步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決青年人的問題。這本書是我和女朋友兩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讀完的,我扮演哲人,她扮演年輕人,一問一答。
  • 2020年讀書心得之120: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李琪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偶然看到這本書,覺得標題十分有意思。勇氣被討厭了?這是為什麼,所以,出於好奇,我閱讀了這本書。後來才發現我對標題產生了誤解,這本書所闡述的意思是: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討厭。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為什麼說《被討厭的勇氣》值得一讀
    但是,對於《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這個評語卻絲毫不為過。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本書探討的是阿德勒的思想。上面的視頻篇幅所限沒有對阿德勒這位大師做過多的介紹,這裡補充一下。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小鎮,家庭富裕。父親是一名做穀物生意的猶太富商,六個孩子中他排老三。雖說家境富裕,但他的人生並沒有因為這種優越的生活環境就一帆風順。3歲時,睡在他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兩次被車撞,這使他小時候十分畏懼死亡;5歲時,又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但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進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成為一名眼科醫師。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書中的「禪師」很了不得,他是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知識淵博,閱歷豐富,充滿了對人生的領悟和洞見。本書的「青年」其實也很了不得,雖然他內向、敏感、自卑,可是你要知道,他的職業是圖書管理員……我從初中就知道阿德勒老師了。那時候我還是個懵懂少年,敏感自卑如本書的主人公,覺得人生一片灰暗。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你的樣子由你自己決定,不受任何人左右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闡明阿德勒心理學。得到了很多媒體人士的強力推薦。曾寶儀的推薦語是:「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的許下做自己的願望,並勇敢實現它!」
  • 阿德勒心理學:一書可解千般愁
    從2019年到2021年,生活的主旋律被考試、工作和懶佔滿,真的很久都沒有寫過一篇書評了,直到上個月讀完岸見一郎《被討厭勇氣》,深深感到這是一本洗滌三觀的好書,決定寫一寫分享大家。溫馨提示:共4696字,閱讀全篇需要10-15分鐘。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如果人生活在被他人認可中,那一定很痛苦。其實,我們都知道,不管你怎麼好也總人不喜歡你,你也不可能喜歡所有人。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勇氣,勇敢活出自己的勇氣,一種「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對話創作的體裁,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闡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思想,為帶有困惑前來的青年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