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發生了太多的預料之外的事情,先是疫情的爆發,導致塵心「有去無回」,從此我們變成了天天靠視頻甜蜜的小情侶。
緊接著,「小番茄」(小寶寶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外號了, 從開始的「小綠豆」,到「小豆芽」)的到來,像晴天霹靂砸暈了我們倆。對於兩個大小孩來說,「娃」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痛」。
在我看來,不論是經濟上的壓力,還是心智上的準備都沒有進化到能養娃的段位。然而,塵心在這方面的就比我成熟很多,他迅速找來懷孕相關書籍,填補我們的知識盲區,一時間「生娃」、「養娃」變成我們談話的主旋律。為了給養娃積蓄力量,最近我們共讀了日本阿德勒哲學家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之所以成為共讀,是指文章內容是以哲學家和青年的對話展開的。
我來扮演據理力爭的青年,塵心來扮演睿智穩重的哲人,我們通過對話的方式讀完了整本書,並在每一節結尾採取討論的方式,述說自己的感受。讓人意外的是,讀完整本書,我們竟然只花了7個小時,雖然都是利用零散的時間。
01
再怎麼找理由都無法改變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對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原因論提出了強烈的反對。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來自內心的目的而產生的,並不是原生家庭或者幼年時代所有的心理創傷造成。對於這一點,我認為原因論的存在並不是錯誤的,原因論本質上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觀察自己,而目的論本質上是幫助我們改變自己。
比如年幼時遭遇家庭分裂,很容易就造成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如果用目的論解釋就變成了。因為想要獲得安全感,所以故意裝作很可憐,故意在親密關係中患得患失,以獲得對方的關注。用原因論解釋就變成,因為年幼時家庭不和諧因素較多,所以潛移默化的習得了不正確的親密關係處理方式。
不論是目的論還是原因論,都是為了解釋我們某個行為背後的本質。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待這兩種解釋的理解和接納也大相逕庭。
就我個人而言,對於剛上大學那會兒的自己更願意接受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因為那時的自己接受了態度的指責和不理解,是需要適當的理解的。
而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可能更需要是改變自己,升華自己的一種工具。而阿德勒的目的論能讓我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從而尋找更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尋找合適方式解決問題的同時,生命得到自然的升華。
02
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記得《人類簡史》中說過,智人之所以戰勝其他人種,獲得霸主地位。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智人有一套複雜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語言體系。而交流的本質,是語言的溝通。
有的人可以輕鬆的應對各種人際關係,而有的人卻懼怕各種人際關係。本書的哲人告訴青年說;「是因為有的人能把人際關係中其他人看成夥伴關係,而有的人把人際關係中的其他人看成敵人關係。」
確實,在人際交往中偏愛競爭的人,很容易把他人以敵人看待,事事想要爭第一,以自我為中心,亦或者自卑到塵埃裡,事事以別人的評價為行事標準,小心謹慎,擔驚受怕......
阿德勒告訴我們:人生不是與他人做比賽。在意你長相的人,只有你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著,不用在意比你厲害的在在做什麼,人生不是「權力鬥爭」。
人際關係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權利鬥爭」。家長式的家庭中,長輩要控制晚輩,採取的往往是「我把你養這麼大,你是永遠是我的孩子,考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和什麼樣的人家裡婚姻都需要聽我的。」單位公司,也是如此。上司壓制下屬,老人壓制新人,有經驗的壓制沒經驗的。
而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有很多,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有一顆自信的心。相信自己在人格上永遠和別人平等,從而避免捲入權力之爭中。
03
心理學改變自己
在最後,我也想透露一下,自己準備在孕期備考心理學研究生。之所以選擇心理學,是因為自己的共情能力比較強,更容易理解別人。
看完本書之後,我意識到阿德勒心理是一門關注個人成長的心理學。在本書中,我沉浸在無邊無際自我意識的時候,它可以透過迷霧,給我們一束光。當我們沿著光走的時候,就能找到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