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李琪
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偶然看到這本書,覺得標題十分有意思。勇氣被討厭了?這是為什麼,所以,出於好奇,我閱讀了這本書。後來才發現我對標題產生了誤解,這本書所闡述的意思是: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討厭。
這本書採用哲人和青年對話的方式,一層層展開問題,隨著問題深度的增加,把阿德勒複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用一種比較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中很多觀點皆以阿德勒的理論為基礎。
1.憤怒是一種可放可收的達成目的的手段
按照阿德勒的觀點,他認為憤怒是一種為了達成目的所產生的情緒,是可以自主控制的。比如一位母親因為女兒考試成績太差而憤怒的批評孩子,這個時候孩子的老師突然打了個電話過來。母親收起了怒氣,語氣平緩的和老師交談起來。等放下了電話,母親又開始嚴厲的批評起孩子。
按照目的論來看,憤怒是母親威懾孩子的一種工具,即讓孩子感受到母親對他成績差的態度,繼而下次成績變好。看到這兒,我不由得思考起來,既然憤怒只是一種達成目的的工具。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去控制憤怒的走勢,因為憤怒這種情緒是我們自主產生的,不是被動的。我們不是想被激怒而是想通過憤怒去完成一件事。
2.原因論和目的論
一言以蔽之,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的不幸。換句話說,一個人對婚姻持消極態度,可能是因為他的父母感情破裂。一個人自卑怯懦,可能是由於過去失敗的經歷太多,批評的聲音太多。反之,如果一個人自信而又陽光,他要麼是原生家庭給了他足夠的愛與理解包容,要麼是一路順風順水沒有遭遇過太大的波折,這都是十分有可能的,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
而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人生的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這裡走出來。一個人父母婚姻不幸,他可能會對愛更加堅定,並且努力去維繫一個家庭的關係,因為不想重蹈覆轍。一個人過去失敗的經歷太多,但一旦他成功了,這些失敗的經歷可能都是他取得成功的助力。我的身邊就有這麼一個女生,她很好的詮釋了阿德勒這句話,不同的是,她走出來了。她患有免疫性系統疾病,每天都要喝激素,被醫院下過病危通知書,身上常年長紫癜,稍微累一點,爬滿整條腿。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病從沒有斷過,但這些,除了讓她更加注重有規律的生活之外,沒有在她身上留下更多陰霾。在我們面前,她會很坦率的聊起她的病情,樂觀開朗,她已經和自己和解,接受了事實,認真生活。
所以,在我看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和阿德勒的目的論並不矛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是在「找原因」,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幫助人更好的去「解決問題」,通過正能量的輸送,讓人找到自我。
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用我們熟知的話可以轉化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用一個例子來類比,如果我們把登山借喻為我們的人生,登上山頂是我們人生的目的,那麼,如果我們沒有登上山頂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但如果我們把人生的目的設置為登山的這個過程,那麼登不登上山頂也沒有關係。人生有一個謊言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但那又怎麼可能呢?時光流逝的速度在每個人的閾值裡再怎麼不同,每個人也都是活在當下的,那麼就讓我們把聚光燈打下自己,打向此時此刻,認真的過好每一個剎那。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些地方反覆讀我都沒有讀懂,也有些地方可能作者表達的意思在三層,而我只理解到一層,希望以後再讀會有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