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是岸健一郎,他是日本著名阿德勒心理學研究學者、心理諮詢師。這本書在微信讀書總榜上排名前200。
本書採取對話體的形式,虛擬了一個困惑的年輕人與睿智的哲人之間的對話,在兩人的辯論中,哲人逐步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決青年人的問題。
這本書是我和女朋友兩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讀完的,我扮演哲人,她扮演年輕人,一問一答。讀完一小節的內容通常只需要5~10分鐘,每讀完一節我們都會停下來討論。很多時候,我們討論的時間,遠遠比讀書的時間要長。
這種奇特的讀書方式,也是我第一次運用,這讓我想起了初中語文課上學習戲劇時,大家分組分角色扮演戲劇中的人物,然後相互對話的那種喜悅。
本書也讓我第一次對阿德勒心理學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不再是過去一鱗半爪的了解。在寫本篇文章初稿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打開原著,全憑記憶撰寫書評,只在最後核對的時候才打開原書。
01
情緒是「故意」的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根本的特色,就是目的論,不同於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從哪裡來不重要,要到哪裡去才重要;發生了什麼事不重要,如何看待曾經發生的事才重要。」
看完目的論,在我腦子裡想到的第一句話便是:「英雄莫問出路」。
說回心理學,人們會故意讓自己臉紅、發脾氣、丟三落四、拖延症,其目的都是為了掩蓋當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書中提到了一個女生臉紅的例子,這位女生很漂亮,也很聰明,但就是一看到自己喜歡的男生,就害羞而臉紅。阿德勒認為,這位女生是故意要臉紅的,因為她害怕自己貿然表白,被拒絕後的難堪。
後來,這位女生還是向男生表白了,幸運的是男生也喜歡這位女生。兩人在一起後,女生臉紅的「毛病」就好了。之所以對這個案例印象深刻,是因為我也這樣,剛開始遇到我女朋友的時候,我也喜歡動不動臉紅,而現在我早已忘記了臉紅是啥樣了。
再談談情緒,很多人都喜歡說自己脾氣不好,那麼是真的脾氣不好嗎?
往往剛剛當老師或者班主任的高中教師,特別事多,怎麼折騰學生怎麼來。我在上高三的時候,班主任是一位新老師,經常紅著臉在班級上對著全班同學大吼,而且怎麼麻煩怎麼來。有一次,上課看到同學在寫其他科的作業,他甚至把那位同學的作業給撕了,給扔到窗外去了。
相比而言,數學老師是學校的副校長,執教多年,哪怕是訓人,也是不怒而威。其實,後來在畢業後發現,班主任也不是一個特別兇的人,挺好說話的。
原因很簡單,班主任是想要維持自己的權威,需要通過憤怒的情緒來維持自己的權威,他的權威不容挑戰。
同樣的例子,還屢屢出現在公司的領導上。我的前領導小雪,是一位很年輕的創業者,大學畢業就當聯合創始人,公司融了4、5輪投資,可謂是一帆風順。
但是小雪的脾氣極差,開會時動不動就拍桌子,每次會議都成了批鬥大會,工作一年來,幾乎沒聽過她誇獎過我。現在想來,真的是小雪不容於人嗎?在生活中,她也就是一個喜歡追星的小姑娘而已。
其實很簡單,小雪養成了將情緒作為武器的習慣,一旦自己發火,就會讓自己變得很「強大」,可以維持自己的上下級的權威。這成為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帶團隊的本能。
結果當然很簡單,一年後,團隊的離職率100%。
02
課題分離是一把手術刀
「課題分離」是一把出色的手術刀,能夠解開任何人際關係的亂麻。所謂課題分離是指,你的事情歸你管,我的事情歸我管。
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在公司,明明沒有幹什麼苦力活,但常常心累,有人甚至說「人80%的精力都用來應付同事的人際關係了」。
在書中,作者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亞歷山大大帝在徵服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神殿裡供奉了一輛黃金戰車,被國王格爾迪奧斯綁在神殿的柱子上。當地的人盛傳,誰能夠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亞細亞的王。
眾人以為亞歷山大大帝也沒有辦法的時候,沒想到,亞歷山大大帝抽出寶劍,一劍把繩結斬斷。儘管有人認為亞歷山大大帝誤解了神諭,但不容辯駁的事實是亞歷山大確實徵服了小亞細亞。
亞歷山大留下一句名言,「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的,而是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作者認為,「課題分離」就是這樣的一把劍,能夠斬斷人際關係的糾纏。這裡,我列舉一下,自己是如何利用「課題分離」來處理戀愛關係和家人關係的。
在之前,我經常會為媳婦的行為感覺到苦惱。比如,喜歡刷小視頻,比較懶,容易聽風就是雨,極為善變。而我,是一個內心秩序感比較強的,每次看到她臨時改變主意,就特別生氣。
就拿這次我們生孩子來說,她一時說要考心理學研究生,一時說要做兼職,一時說要回老家生,糾結的她改變主意比翻書快多了。如果換成以前,我肯定就炸鍋了,不管選擇哪條路,一路走到底就可以了呀。
知道「課題分離」之後,我就會知道這是她的課題,我所要做的就是無論選擇哪條路,我都鼎力支持。比如,考研專碩的學費一年要兩三萬,我的承諾是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她讀。考不考、讀不讀是她的課題,出不出學費是我的課題。
戀愛關係已經最複雜的關係了,很多事情都能用課題分離做分割,分割完之後心裡就舒坦多了。
家人關係也是運用「課題分離」的經典場所,因為疫情,我已經在家待了近50天了。自從高中畢業,就沒有在家待這麼長時間過。再加上,這段時間不能出門,大家心理都極度焦慮,特別容易起衝突。
比如,阿爸吃早飯的時候一定要叫你起床,進房間從來不敲門,經常用他的一套生娃理念說教。總之,會發現不論是大事小事,沒有一件事是不吵的。
學會課題分離後,就會很簡單。養娃、生娃是我的課題,我說了算;他要管教我弟,甚至跟我媽吵嘴,是他的課題。以前,爸媽吵架,我都會幫我媽這邊,現在看來,吵架只不過是他們溝通感情的一種方式,只要不動手,怎麼吵都行。
「課題分離」的內涵是獨立,高度的獨立。
03
追求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橫向關係和縱向關係,平等的關係成為橫向關係,上下級明顯的稱為縱向關係。
橫向關係和縱向關係不僅僅存在於政府、公司等組織上,也出現在1對1的人際關係上,即人際關係的權力爭奪。
在現實的社會中,縱向關係遠遠多於橫向關係。上行下效,人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選班幹部,在小學生心中構建了縱向關係的種子。人與人需要進行權力爭奪,一方要壓倒另外一方。這個人際關係的權力感對情侶之間的損害特別大。
舉前鄰居的一個例子,孫芸是一個權力感極強的女生,她比男友大5歲。她經常性指責男朋友,毛巾沒掛對位置,地沒有掃乾淨有頭髮,書擺放的位置不對。她真的是那種因為男朋友擠牙膏,沒有按照她的方法擠,能把對方罵10分鐘的那種人。
有一次,孫芸凌晨3點出差回家,像衛生部的領導視察一樣,指著男朋友罵了一個多小時。而男友在睡覺前已經打掃衛生了,只不過沒有達到她的標準。她不顧男朋友在睡覺,不顧鄰居在睡覺,硬是吵醒了所有人。
其實,所謂的潔癖,不過是控制別人的一種工具而已,孫芸想要做女王,維持她的縱向關係。
正面例子,我和女朋友的戀愛關係就是非常典型的橫向關係,我們的關係是平等的,遵循誰更擅長聽誰的。有的事情是聽她的,比如買東西,幾乎所有的消費都是聽媳婦的;有的事聽我的,比如理財、讀書或者寫日記。
要注意一點,想要拓展橫向關係,需要注意順序,逐步推行。先跟妻子建立平等關係,然後再跟孩子,跟父母,最後拓展到朋友、同事。
只要在一段關係中,真正體驗到橫向關係的樂趣,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橫向關係的妙處。用書中的話說就是「不遠也不近,剛好就在能夠觸手可及的地方」。
04
共同體感覺
無論是課題分離,還是橫向關係,阿德勒似乎都在說人與人之間應該獨立、平等、分離。但僅僅如此,人與人的關係不就日漸疏遠了嗎?
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對阿爸說,人與人之間要平等。阿爸反問我,「你是我兒子,怎麼平等。那等我老了之後,你不就不管我了嗎?」在他眼中,平等就是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充滿著控制和被控制,保持一個上下級關係。
恰恰相反,阿德勒的想法是有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這就不得不說到共同體感覺。所謂的共同體感覺,是彼此距離合適,不遠不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觸手可及;在不需要的時候,能夠給予對方距離。
共同體感覺,還有一個特性,不用向對方追求認可,追求存在標準,而不是行為標準。要做到共同體感覺,需要兩點,一是自我接納,二是他者信賴。
先說一說自我接納,自我接納不同於自我肯定。自我接納是考了60分,但是承認自己60分,然後去追求100分。自我肯定是考了60分,卻在內心不斷強調自己能行,應該考100分的。
我本人是一個特別不能自我接納的人,在遇到女友之前,我有過跟其他女生表達的經歷。當時,那位女生就問我,「你喜歡你自己嗎?」「你不喜歡自己,為什麼要求別人喜歡你呢?」這些質問,簡直是人生之問。
直到真正和媳婦談戀愛之後,才慢慢做到自我接納。哪怕是現在的自己,也有人需要我,喜歡我,在乎我。
最近一周,我在寫一篇《疫情下騙局》的稿子,兩次都被主編打回來,特別受打擊。仔細想一想,還是因為自己基本功不紮實,沒寫過那種採訪一堆的受訪者,然後從歸納法總結出相應的規律。
如果採取自我肯定的方式,那必然會極其焦慮,會長時間苦惱自己為什麼這麼差勁。而採取自我接納的方法就會想,我的文章是沒有寫好,接下來再下一次修改的時候,努力奮進就好了。會從關注結果,變為關注事情本身,因為不再自我指責了。
還有他者信賴,既充分地信賴對方。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已經結婚生子了,但夫妻之間特別不信任對方,都對對方留了一手,均認為自己的原生家庭最重要,夫妻不過是外人。在經濟上,大家都不透明,各自留有自己的私房錢。
男方會在婆媳之爭中,偏向母親,認為「母親只有一個,媳婦離了可以再娶。」我甚至聽過這樣的言論,「世上只有兩個半知心人,父母算兩個,媳婦只能算半個。」
女方也會類似,總想給自己娘家拿點東西,以悄悄地背著丈夫,給娘家人拿東西為豪。女方會想,只有娘家是自己的家,現在的家不過是暫時的居所。
關於共同體感覺,個人以為需要不斷地強化這個概念,就像孕育孩子一樣,不斷地強化家的概念。為此,我打算做一個家庭形式的公眾號。
一共分為3個欄目。「爸說」「媽說」「娃說」。「爸說」很簡單,這是我寫的內容,寫自己的讀書感悟、日常對家庭的理解;「媽說」是媳婦要寫的內容,寫什麼是她的課題;娃說,是我們倆關於孩子的討論,可以是日常奶娃的體驗,也可以教育理念的探討。
05
關注當下
「當你對未來計劃地越清晰,對過去越糾結,就會越忽視現在。過去和未來都是虛妄的,只有現在是真實的。」要把人生的聚光燈放在當下能做的事情上,不要把微弱的燈光平分在整個人生階段。
本書的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其實,你現在的樣子,是環境塑造最好的狀態,只要你發生改變,就會有很多拉力去作用你。
包括自身的懶惰,認知的局限,也包括他人的指責。因此,不改變才是最舒服的,改變才是痛苦,所以作者說,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改變始於對現在的感知,聚焦於現在能做的事情。比如,在以前,我周末就不想寫稿;而現在,希望自己的周末也跟平時一樣,能夠全力以赴工作。這種心態的轉變,就是一種邁出改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