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由,就是被人討厭——讀《被討厭的勇氣》

2020-12-20 橙君

《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是岸健一郎,他是日本著名阿德勒心理學研究學者、心理諮詢師。這本書在微信讀書總榜上排名前200。

本書採取對話體的形式,虛擬了一個困惑的年輕人與睿智的哲人之間的對話,在兩人的辯論中,哲人逐步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決青年人的問題。

這本書是我和女朋友兩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讀完的,我扮演哲人,她扮演年輕人,一問一答。讀完一小節的內容通常只需要5~10分鐘,每讀完一節我們都會停下來討論。很多時候,我們討論的時間,遠遠比讀書的時間要長。

這種奇特的讀書方式,也是我第一次運用,這讓我想起了初中語文課上學習戲劇時,大家分組分角色扮演戲劇中的人物,然後相互對話的那種喜悅。

本書也讓我第一次對阿德勒心理學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不再是過去一鱗半爪的了解。在寫本篇文章初稿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打開原著,全憑記憶撰寫書評,只在最後核對的時候才打開原書。

01

情緒是「故意」的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根本的特色,就是目的論,不同於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從哪裡來不重要,要到哪裡去才重要;發生了什麼事不重要,如何看待曾經發生的事才重要。」

看完目的論,在我腦子裡想到的第一句話便是:「英雄莫問出路」。

說回心理學,人們會故意讓自己臉紅、發脾氣、丟三落四、拖延症,其目的都是為了掩蓋當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書中提到了一個女生臉紅的例子,這位女生很漂亮,也很聰明,但就是一看到自己喜歡的男生,就害羞而臉紅。阿德勒認為,這位女生是故意要臉紅的,因為她害怕自己貿然表白,被拒絕後的難堪。

後來,這位女生還是向男生表白了,幸運的是男生也喜歡這位女生。兩人在一起後,女生臉紅的「毛病」就好了。之所以對這個案例印象深刻,是因為我也這樣,剛開始遇到我女朋友的時候,我也喜歡動不動臉紅,而現在我早已忘記了臉紅是啥樣了。

再談談情緒,很多人都喜歡說自己脾氣不好,那麼是真的脾氣不好嗎?

往往剛剛當老師或者班主任的高中教師,特別事多,怎麼折騰學生怎麼來。我在上高三的時候,班主任是一位新老師,經常紅著臉在班級上對著全班同學大吼,而且怎麼麻煩怎麼來。有一次,上課看到同學在寫其他科的作業,他甚至把那位同學的作業給撕了,給扔到窗外去了。

相比而言,數學老師是學校的副校長,執教多年,哪怕是訓人,也是不怒而威。其實,後來在畢業後發現,班主任也不是一個特別兇的人,挺好說話的。

原因很簡單,班主任是想要維持自己的權威,需要通過憤怒的情緒來維持自己的權威,他的權威不容挑戰。

同樣的例子,還屢屢出現在公司的領導上。我的前領導小雪,是一位很年輕的創業者,大學畢業就當聯合創始人,公司融了4、5輪投資,可謂是一帆風順。

但是小雪的脾氣極差,開會時動不動就拍桌子,每次會議都成了批鬥大會,工作一年來,幾乎沒聽過她誇獎過我。現在想來,真的是小雪不容於人嗎?在生活中,她也就是一個喜歡追星的小姑娘而已。

其實很簡單,小雪養成了將情緒作為武器的習慣,一旦自己發火,就會讓自己變得很「強大」,可以維持自己的上下級的權威。這成為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帶團隊的本能。

結果當然很簡單,一年後,團隊的離職率100%。

02

課題分離是一把手術刀

「課題分離」是一把出色的手術刀,能夠解開任何人際關係的亂麻。所謂課題分離是指,你的事情歸你管,我的事情歸我管。

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在公司,明明沒有幹什麼苦力活,但常常心累,有人甚至說「人80%的精力都用來應付同事的人際關係了」。

在書中,作者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亞歷山大大帝在徵服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神殿裡供奉了一輛黃金戰車,被國王格爾迪奧斯綁在神殿的柱子上。當地的人盛傳,誰能夠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亞細亞的王。

眾人以為亞歷山大大帝也沒有辦法的時候,沒想到,亞歷山大大帝抽出寶劍,一劍把繩結斬斷。儘管有人認為亞歷山大大帝誤解了神諭,但不容辯駁的事實是亞歷山大確實徵服了小亞細亞。

亞歷山大留下一句名言,「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的,而是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作者認為,「課題分離」就是這樣的一把劍,能夠斬斷人際關係的糾纏。這裡,我列舉一下,自己是如何利用「課題分離」來處理戀愛關係和家人關係的。

在之前,我經常會為媳婦的行為感覺到苦惱。比如,喜歡刷小視頻,比較懶,容易聽風就是雨,極為善變。而我,是一個內心秩序感比較強的,每次看到她臨時改變主意,就特別生氣。

就拿這次我們生孩子來說,她一時說要考心理學研究生,一時說要做兼職,一時說要回老家生,糾結的她改變主意比翻書快多了。如果換成以前,我肯定就炸鍋了,不管選擇哪條路,一路走到底就可以了呀。

知道「課題分離」之後,我就會知道這是她的課題,我所要做的就是無論選擇哪條路,我都鼎力支持。比如,考研專碩的學費一年要兩三萬,我的承諾是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她讀。考不考、讀不讀是她的課題,出不出學費是我的課題。

戀愛關係已經最複雜的關係了,很多事情都能用課題分離做分割,分割完之後心裡就舒坦多了。

家人關係也是運用「課題分離」的經典場所,因為疫情,我已經在家待了近50天了。自從高中畢業,就沒有在家待這麼長時間過。再加上,這段時間不能出門,大家心理都極度焦慮,特別容易起衝突。

比如,阿爸吃早飯的時候一定要叫你起床,進房間從來不敲門,經常用他的一套生娃理念說教。總之,會發現不論是大事小事,沒有一件事是不吵的。

學會課題分離後,就會很簡單。養娃、生娃是我的課題,我說了算;他要管教我弟,甚至跟我媽吵嘴,是他的課題。以前,爸媽吵架,我都會幫我媽這邊,現在看來,吵架只不過是他們溝通感情的一種方式,只要不動手,怎麼吵都行。

「課題分離」的內涵是獨立,高度的獨立。

03

追求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橫向關係和縱向關係,平等的關係成為橫向關係,上下級明顯的稱為縱向關係。

橫向關係和縱向關係不僅僅存在於政府、公司等組織上,也出現在1對1的人際關係上,即人際關係的權力爭奪。

在現實的社會中,縱向關係遠遠多於橫向關係。上行下效,人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選班幹部,在小學生心中構建了縱向關係的種子。人與人需要進行權力爭奪,一方要壓倒另外一方。這個人際關係的權力感對情侶之間的損害特別大。

舉前鄰居的一個例子,孫芸是一個權力感極強的女生,她比男友大5歲。她經常性指責男朋友,毛巾沒掛對位置,地沒有掃乾淨有頭髮,書擺放的位置不對。她真的是那種因為男朋友擠牙膏,沒有按照她的方法擠,能把對方罵10分鐘的那種人。

有一次,孫芸凌晨3點出差回家,像衛生部的領導視察一樣,指著男朋友罵了一個多小時。而男友在睡覺前已經打掃衛生了,只不過沒有達到她的標準。她不顧男朋友在睡覺,不顧鄰居在睡覺,硬是吵醒了所有人。

其實,所謂的潔癖,不過是控制別人的一種工具而已,孫芸想要做女王,維持她的縱向關係。

正面例子,我和女朋友的戀愛關係就是非常典型的橫向關係,我們的關係是平等的,遵循誰更擅長聽誰的。有的事情是聽她的,比如買東西,幾乎所有的消費都是聽媳婦的;有的事聽我的,比如理財、讀書或者寫日記。

要注意一點,想要拓展橫向關係,需要注意順序,逐步推行。先跟妻子建立平等關係,然後再跟孩子,跟父母,最後拓展到朋友、同事。

只要在一段關係中,真正體驗到橫向關係的樂趣,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橫向關係的妙處。用書中的話說就是「不遠也不近,剛好就在能夠觸手可及的地方」。

04

共同體感覺

無論是課題分離,還是橫向關係,阿德勒似乎都在說人與人之間應該獨立、平等、分離。但僅僅如此,人與人的關係不就日漸疏遠了嗎?

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對阿爸說,人與人之間要平等。阿爸反問我,「你是我兒子,怎麼平等。那等我老了之後,你不就不管我了嗎?」在他眼中,平等就是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充滿著控制和被控制,保持一個上下級關係。

恰恰相反,阿德勒的想法是有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這就不得不說到共同體感覺。所謂的共同體感覺,是彼此距離合適,不遠不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觸手可及;在不需要的時候,能夠給予對方距離。

共同體感覺,還有一個特性,不用向對方追求認可,追求存在標準,而不是行為標準。要做到共同體感覺,需要兩點,一是自我接納,二是他者信賴。

先說一說自我接納,自我接納不同於自我肯定。自我接納是考了60分,但是承認自己60分,然後去追求100分。自我肯定是考了60分,卻在內心不斷強調自己能行,應該考100分的。

我本人是一個特別不能自我接納的人,在遇到女友之前,我有過跟其他女生表達的經歷。當時,那位女生就問我,「你喜歡你自己嗎?」「你不喜歡自己,為什麼要求別人喜歡你呢?」這些質問,簡直是人生之問。

直到真正和媳婦談戀愛之後,才慢慢做到自我接納。哪怕是現在的自己,也有人需要我,喜歡我,在乎我。

最近一周,我在寫一篇《疫情下騙局》的稿子,兩次都被主編打回來,特別受打擊。仔細想一想,還是因為自己基本功不紮實,沒寫過那種採訪一堆的受訪者,然後從歸納法總結出相應的規律。

如果採取自我肯定的方式,那必然會極其焦慮,會長時間苦惱自己為什麼這麼差勁。而採取自我接納的方法就會想,我的文章是沒有寫好,接下來再下一次修改的時候,努力奮進就好了。會從關注結果,變為關注事情本身,因為不再自我指責了。

還有他者信賴,既充分地信賴對方。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已經結婚生子了,但夫妻之間特別不信任對方,都對對方留了一手,均認為自己的原生家庭最重要,夫妻不過是外人。在經濟上,大家都不透明,各自留有自己的私房錢。

男方會在婆媳之爭中,偏向母親,認為「母親只有一個,媳婦離了可以再娶。」我甚至聽過這樣的言論,「世上只有兩個半知心人,父母算兩個,媳婦只能算半個。」

女方也會類似,總想給自己娘家拿點東西,以悄悄地背著丈夫,給娘家人拿東西為豪。女方會想,只有娘家是自己的家,現在的家不過是暫時的居所。

關於共同體感覺,個人以為需要不斷地強化這個概念,就像孕育孩子一樣,不斷地強化家的概念。為此,我打算做一個家庭形式的公眾號。

一共分為3個欄目。「爸說」「媽說」「娃說」。「爸說」很簡單,這是我寫的內容,寫自己的讀書感悟、日常對家庭的理解;「媽說」是媳婦要寫的內容,寫什麼是她的課題;娃說,是我們倆關於孩子的討論,可以是日常奶娃的體驗,也可以教育理念的探討。

05

關注當下

「當你對未來計劃地越清晰,對過去越糾結,就會越忽視現在。過去和未來都是虛妄的,只有現在是真實的。」要把人生的聚光燈放在當下能做的事情上,不要把微弱的燈光平分在整個人生階段。

本書的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其實,你現在的樣子,是環境塑造最好的狀態,只要你發生改變,就會有很多拉力去作用你。

包括自身的懶惰,認知的局限,也包括他人的指責。因此,不改變才是最舒服的,改變才是痛苦,所以作者說,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改變始於對現在的感知,聚焦於現在能做的事情。比如,在以前,我周末就不想寫稿;而現在,希望自己的周末也跟平時一樣,能夠全力以赴工作。這種心態的轉變,就是一種邁出改變的勇氣。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找到自由幸福的狀態
    第二,如何擁有所謂的「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找到那種自由、幸福的狀態?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袁澤。今天為你分享的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一位牛人解讀另一位牛人的書。第一位牛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岸見一郎。他是日本一位很有影響力的哲學家。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你害怕被人討厭嗎?我們為什麼會自卑?事與願違的時候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從前、過去和未來。近段時間十分流行「原生家庭」一詞,而原生家庭和我們的過去緊密相關。那麼我們的過去真的那麼重要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有關係。本書通過一位迷惘的青年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展開文章內容,給讀者親切、自然的閱讀體驗,仿佛有一位和藹的老人正在告訴我們人生的答案。人生實難,再優秀人的一輩子多多少少有被困擾的時候。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薦讀: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古賀史健,1973年生於福岡,是一位文學作家,他們合作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著名的書。很多人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反而是因為『不想走出去』的目的,製造出不安的情緒作為手段,這被稱為『目的論』。」這是一般人都會在不自覺中行使的手段,只是在於嚴重或輕微。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因為他提倡無論任何經驗,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通過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你在乎2個與你成為好朋友的人,還是在乎大多數實際並不關心你的7個人,抑或是更在意討厭你的那1個人?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還有人在意討厭自己的人嗎?答案是有。而且這樣的人也很常見,明明有很多人喜歡他,喜歡他的人遠遠多討厭他的人,他卻偏偏只能感受到少部分的討厭,而忽略了那麼多人對他的喜愛這部分人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長年累月,已經習慣用討厭的部分來看待問題,並用這種態度來評價整個世界了。
  •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語錄
    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1、不害怕被別人討厭、勇敢做自己的勇氣。2、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 《被討厭的勇氣》,讀出這4個道理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麼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力量。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作者以超越心理諮詢的方式,進行心靈的對話,是一本自我成長和療愈很有幫助的書。這是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國家心理督導師韋志中在這本書中對本書的評價。
  • 7月晨讀|一起讀英文版《被討厭的勇氣》
    走出口語教科書類素材,讀一本心智成長類書籍: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也就是我多次安利的《被討厭的勇氣》英文版。選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越來越覺得,大家缺的不是什麼學習方法,而是被自卑支配,沒有改變的勇氣。希望通過這本書和我的分享,我們能夠更了解自己,學英語只是順便之事。為什麼一直推薦《被討厭的勇氣》呢?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這本書是劉媛媛推薦的,是一本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展開的關於自由和幸福的思考和辯論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我明白的幾個道理
    文/羅小可「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不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到心理學,很多說滔滔不絕地談及弗洛伊德還有他的經典理論。而《被討厭的勇氣》,讓我重新認識了心理學的另外一個泰鬥—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當被討厭的勇氣遭遇反感時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帶來人際關係處理的觀念:做好課題分離,分清這是誰的事?對別人的事情不要幹涉。這是《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所表達的核心觀點。絕大多數人都會為了讓自己舒服,而把這種難受拋給你,讓你替他們消化;採用的方式就是評論你,討厭你,打擊你;這也就是古語所說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書中開篇關於目的論和原因論的解釋讓人很受益。生活中我們太多時候在為自己的結果找原因,甚至可以說是在找藉口,這也就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我們好像習慣了這種思考邏輯方式。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 成年人的潛規則:想要活得「爽」,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她的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人要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獲得自由?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我看到了答案。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思想主張: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自己。
  • 2020年讀書心得之120: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李琪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偶然看到這本書,覺得標題十分有意思。勇氣被討厭了?這是為什麼,所以,出於好奇,我閱讀了這本書。後來才發現我對標題產生了誤解,這本書所闡述的意思是: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討厭。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除了動畫製作的精心,很多人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夢想的平等性,有了夢想,誰都能了不起。小老鼠即使生活在垃圾堆中,都能通過努力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
  • 為什麼說《被討厭的勇氣》值得一讀
    網上經常流傳所謂「人生必讀」的書單,很多人對這個評語已經免疫。但是,對於《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這個評語卻絲毫不為過。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所有人的心理學,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關心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我實現和幸福感,對西方現代心理學影響深遠。本書可能帶給人的啟發點非常之多,我們將做一個長期更新的系列視頻來拆解這本書。
  • 豆瓣8.3《被討厭的勇氣》:人人皆可改變,皆可自由,皆有價值
    比如「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或者「如果自己不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下去,那到底誰會為了自己而活下去「,再加上被討厭的勇氣這樣的題目,感覺頗有些心靈雞湯的味道,可是細品之後,這樣的觀點在生活中能
  • 喵說日劇丨被討厭的勇氣 嫌われる勇気
    喵醬這次為大家推薦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是編劇以懸疑劇的方式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改編而成的劇集,由香裡奈(飾 庵堂蘭子)、加藤成亮(飾 青山年雄)、椎名桔平(飾 大文字哲人)、升毅(飾 半田陽介)、戶次重幸(飾 小宮山正明)等主演。
  •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我很慶幸我在書街遇見阿德勒,陪我走過疑惑,走過挫敗,走過所謂的自卑,和所謂的人情世故。 從前我一直以決定論過活而不自知,或許是弗洛伊德比阿德勒有名得多,許多時候,我認為我此刻的行為,都是我的過去完整成就的。我容易埋怨過去,容易替自己找藉口,躑躅不前時,也常常缺乏了改變自己的決心。而現在的我,懂得在每個日常裡,練習自由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