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剛入職場不久的朋友小西向我吐露工作後的辛酸苦楚:
普通大學畢業的小西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就職,她身邊的同事很多都是名校畢業的。
小西心裡一直害怕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得不到同事的信賴,面對很多發言機會的時候,她都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一次次錯失表達自己的機會之後,小西每次開會都選擇沉默了。
時間久了,小西的自卑,怯懦讓她在工作中越來越提不起精神,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她無法開心起來。
她的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人要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獲得自由?
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我看到了答案。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阿德勒的思想主張: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一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深受阿德勒心理學影響的哲人之間的對話,揭示了一個人想要獲得自由,獲得幸福就必須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也是我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青年自幼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
對於哲人主張的理論: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青年感到不惑,青年與哲人展開了關於怎樣獲得幸福的交流辯論。
01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心理分析:在探討一個人為什麼會不幸時,總是會分析他的過去經歷,成長過程中留下的不幸,認為這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陰影。
以精神創傷說為主張的弗洛伊德強調過去的經歷對人的影響,更加注重人潛意識中的想法。
阿德勒心理學則否定心理創傷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即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說可以總結為「原因論」,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則強調「目的論」。
原因論強調過去對現在的影響,而目的論強調人的主觀意識選擇,為了達到怎樣的目的而採取的行為。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不幸歸結為過去的經歷,但比起找到承認不幸,糾結於不幸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自己對未來的選擇和把握。
繼續帶著過去的不幸生活下去只會更加不幸,只有帶著讓未來變得更好的心態,選擇放下過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幸福的未來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
02
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青年對哲人說,他討厭自己,無法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用目的論也無法解釋自己討厭自己有什麼好處。
哲人舉了一個曾經接受過心理諮詢的女孩的例子解答青年討厭自己的原因。
一個患有臉紅恐懼症的女孩,一見到人就會臉紅,正因如此,她無法鼓起勇氣向自己喜歡的人告白。
女孩覺得自己只有先治好臉紅恐懼症才能向喜歡的男孩告白。
但,女孩臉紅的真正原因,只是因為她害怕表白被拒,臉紅恐懼症只是她害怕被拒絕而產生的。
為了逃避被拒絕,女孩用臉紅恐懼症當做了藉口。
能夠治好女孩臉紅恐懼症的人只有女孩自己,而哲人能做的只是鼓勵女孩做自己。
最後,那個男孩先向女孩告白了。
因為害怕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中受傷,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只會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而做不到喜歡自己。
但,我們要承認的一點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及人際關係就會有或大或小的傷害。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無論是自卑的人還是自負的人,他們都是過於看重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存在,過於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討厭。
當一個人陷入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與權力之爭中時,就無法在人際關係中看清自己的目標。
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03
學會課題分離
阿德勒把人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者統稱為人生課題。
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在這些課題中,所有人的課題都是相互獨立的,只有專注於自己的課題才能獲得自由。
一味地為獲取他人的認可,為滿足別人的期待或者讓別人滿足自己的期待,都會失去獲得幸福的自由。
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源於自己或他人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幹涉。
只有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才能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我們生活中,進行課題分離似乎很難做到,正因為這種相互幹涉的關係才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和羈絆。
當你學會放下別人的課題,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的時候,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勇氣。
04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正如本書的題目《被討厭的勇氣》,每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該能夠清醒地認知自己。
人要怎樣才能獲得勇氣?
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
哲人在回答青年關於怎樣覺得自己有價值的問題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有價值。
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
簡單來說就是我通過對他人做出貢獻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評價說「很好」或「不好」來評判自身的價值。
通過對他人的貢獻來體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價值感和貢獻感,至於貢獻是否有用則是他人的課題。
而感到幸福即感受自己的貢獻感。這也就是哲人對青年說的:幸福即貢獻感。
自己對於他人的貢獻不需要特意尋求他人的認可,在共同體中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就能獲得幸福感。
05
活在當下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特別的,但是每個人又都是平凡的,沒必要糾結於自己沒有成為「特別優秀」的自己的束縛中。
敢於接受普通的自己,學會自我接納,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
但甘於平凡不是讓自己停滯不前,而是在攀登人生這座高山時,要關注的不是最後登上山頂的那刻,而是關註腳下的路——當下的這一刻。
哲人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並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
只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才不會糾結於過去的不幸和未來的未知。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對於我們而言,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06
結語
在青年和哲人的對話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青年的疑惑,更是每個感到不幸福的人都有的疑惑。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作為社會個體的我們,想要獲得幸福,首先要擁有被世界討厭的勇氣。
正如哲人所主張的理論: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
共勉!
作者:周瑤,精讀讀友會會員。在塵埃裡修煉,在俗世間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