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潛規則:想要活得「爽」,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2021-01-14 精讀君

前幾天,剛入職場不久的朋友小西向我吐露工作後的辛酸苦楚:

普通大學畢業的小西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就職,她身邊的同事很多都是名校畢業的。

小西心裡一直害怕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得不到同事的信賴,面對很多發言機會的時候,她都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一次次錯失表達自己的機會之後,小西每次開會都選擇沉默了。

時間久了,小西的自卑,怯懦讓她在工作中越來越提不起精神,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她無法開心起來。

她的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人要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獲得自由?

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我看到了答案。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阿德勒的思想主張: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一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深受阿德勒心理學影響的哲人之間的對話,揭示了一個人想要獲得自由,獲得幸福就必須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也是我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青年自幼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

對於哲人主張的理論: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青年感到不惑,青年與哲人展開了關於怎樣獲得幸福的交流辯論。

01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心理分析:在探討一個人為什麼會不幸時,總是會分析他的過去經歷,成長過程中留下的不幸,認為這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陰影。

以精神創傷說為主張的弗洛伊德強調過去的經歷對人的影響,更加注重人潛意識中的想法。

阿德勒心理學則否定心理創傷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即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說可以總結為「原因論」,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則強調「目的論」。

原因論強調過去對現在的影響,而目的論強調人的主觀意識選擇,為了達到怎樣的目的而採取的行為。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不幸歸結為過去的經歷,但比起找到承認不幸,糾結於不幸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自己對未來的選擇和把握。

繼續帶著過去的不幸生活下去只會更加不幸,只有帶著讓未來變得更好的心態,選擇放下過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幸福的未來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

02

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青年對哲人說,他討厭自己,無法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用目的論也無法解釋自己討厭自己有什麼好處。

哲人舉了一個曾經接受過心理諮詢的女孩的例子解答青年討厭自己的原因。

一個患有臉紅恐懼症的女孩,一見到人就會臉紅,正因如此,她無法鼓起勇氣向自己喜歡的人告白。

女孩覺得自己只有先治好臉紅恐懼症才能向喜歡的男孩告白。

但,女孩臉紅的真正原因,只是因為她害怕表白被拒,臉紅恐懼症只是她害怕被拒絕而產生的。

為了逃避被拒絕,女孩用臉紅恐懼症當做了藉口。

能夠治好女孩臉紅恐懼症的人只有女孩自己,而哲人能做的只是鼓勵女孩做自己。

最後,那個男孩先向女孩告白了。

因為害怕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中受傷,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只會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而做不到喜歡自己。

但,我們要承認的一點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及人際關係就會有或大或小的傷害。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無論是自卑的人還是自負的人,他們都是過於看重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存在,過於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討厭。

當一個人陷入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與權力之爭中時,就無法在人際關係中看清自己的目標。

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03

學會課題分離

阿德勒把人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者統稱為人生課題。

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在這些課題中,所有人的課題都是相互獨立的,只有專注於自己的課題才能獲得自由。

一味地為獲取他人的認可,為滿足別人的期待或者讓別人滿足自己的期待,都會失去獲得幸福的自由。

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源於自己或他人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幹涉。

只有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才能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我們生活中,進行課題分離似乎很難做到,正因為這種相互幹涉的關係才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和羈絆。

當你學會放下別人的課題,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的時候,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勇氣。

04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正如本書的題目《被討厭的勇氣》,每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該能夠清醒地認知自己。

人要怎樣才能獲得勇氣?

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

哲人在回答青年關於怎樣覺得自己有價值的問題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有價值。

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

簡單來說就是我通過對他人做出貢獻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評價說「很好」或「不好」來評判自身的價值。

通過對他人的貢獻來體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價值感和貢獻感,至於貢獻是否有用則是他人的課題。

而感到幸福即感受自己的貢獻感。這也就是哲人對青年說的:幸福即貢獻感。

自己對於他人的貢獻不需要特意尋求他人的認可,在共同體中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就能獲得幸福感。

05

活在當下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特別的,但是每個人又都是平凡的,沒必要糾結於自己沒有成為「特別優秀」的自己的束縛中。

敢於接受普通的自己,學會自我接納,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

但甘於平凡不是讓自己停滯不前,而是在攀登人生這座高山時,要關注的不是最後登上山頂的那刻,而是關註腳下的路——當下的這一刻。

哲人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並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

只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才不會糾結於過去的不幸和未來的未知。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對於我們而言,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06

結語

在青年和哲人的對話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青年的疑惑,更是每個感到不幸福的人都有的疑惑。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作為社會個體的我們,想要獲得幸福,首先要擁有被世界討厭的勇氣。

正如哲人所主張的理論: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

共勉!

作者:周瑤,精讀讀友會會員。在塵埃裡修煉,在俗世間求生。

相關焦點

  • 職場潛規則:想要得到領導的重視,升職加薪,就要知道這3點
    如果你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很多同事都會願意和你做朋友,利用自己的一些優勢去幫助別人,這對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2、分析自身原因和不足大多數人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自己會很有利,如果自己的人緣不夠好,就應該首先考慮這種情況是否有一些原因。。在每個公司,都會有一個人是天生自來熟的人。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這句話強調「治癒童年」的行為而不是「不幸童年」這個定論,阿德勒認為行為是有作用的,只是過程十分艱辛。《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有關係。本書通過一位迷惘的青年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展開文章內容,給讀者親切、自然的閱讀體驗,仿佛有一位和藹的老人正在告訴我們人生的答案。
  • 「生性涼薄」的人,活得有多爽?
    後來,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他找到了人生的解,有了那段經典的臺詞:「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麼是真實?就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 與人交往需有道,成年人的社交中,這3個潛規則沒人告訴你
    成年人的世界,總少不了與人打交道,從我們懂事開始,就需要跟不同的人去交流,而社交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實,很多人認為社交很簡單,就是說說話,做做事,但這裡頭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在這其中,也是有很多的潛規則,而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以下的這3個,這些東西在與別人打交道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告訴你的。
  •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我明白的幾個道理
    文/羅小可「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不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到心理學,很多說滔滔不絕地談及弗洛伊德還有他的經典理論。而《被討厭的勇氣》,讓我重新認識了心理學的另外一個泰鬥—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當被討厭的勇氣遭遇反感時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帶來人際關係處理的觀念:做好課題分離,分清這是誰的事?對別人的事情不要幹涉。比如:自己做了一件事,會很想知道別人怎麼看;但是,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無論別人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別人的課題,與自己無關;所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事,就要付出被別人討厭的代價;也因此,不要「追求別人的認可」;因為別人是否認可
  • 道理正確,並不一定被接受——「被討厭的勇氣」
    突然有一天「被討厭的勇氣」被推上了熱銷榜,同樣阿德勒也被更多人熟知。在看前20%的時候,我個人一度想過要棄書,但還是因為朋友推薦努力看了下去,期望著在後期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結論。這本書就像一碗映射著你倒影的雞湯,但是味道刺鼻,難以下咽。
  • 《被討厭的勇氣》: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咎由自取
    ——題記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能夠尊重這個事實。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會不斷的掌控他們的生活,不懂得放手,這是我們許多人困擾的緣由,為著孩子格外的擔心。
  • 擺脫抑鬱的小技巧:就算被人討厭,我依然能活得好好的
    這樣是不值得的,因為哪怕我們被人討厭了,也照樣能活得好好的。我認識一位在某新媒體公司工作的朋友,她就是這樣子的典型。她的性格比較內向,有什麼心事一般只會憋著,只有在受不了的時候才會找我「吐槽」。我如果拒絕了她們,她們就會覺得我是個無情的人,會開始討厭我。這樣的話,每天上班我都會覺得很難受。」想要八面玲瓏,討好所有人,又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這只會白白耗費我們的精力。與其在工作與同事關係之間掙扎著,不如試著拒絕別人的請求,讓他們來討厭自己。首先,拒絕別人不一定會被人討厭。
  • 成年人的18條社交潛規則
    成年人的18條社交潛規則    1、對於另一半的異性朋友,自覺保持交往距離。如果實在有事,應該由另一半聯繫,而不是自己和別的異生聯繫。成年人的絕交都是默默遠離,再也不聯繫,再也無交集。    5、你的感覺很準。如果你感覺兩個人的關係出了問題,那一定是真的有問題了。    6、如果你不確定他愛不愛你,那他一定是已經不愛你了。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段話:假如有10個人,其中勢必會有1個人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批判你。他討厭你,你也不喜歡他。而且,10個人中也會有2個人能夠成為與你互相接納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個人則兩者都不是。這時,你的關注點會聚焦到在哪一部分人?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這本書是劉媛媛推薦的,是一本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展開的關於自由和幸福的思考和辯論
  •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語錄
    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1、不害怕被別人討厭、勇敢做自己的勇氣。2、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 成年人,要有擁抱自己的勇氣
    似乎長大意味著自由,意味著得到更多,但是現實無比殘酷地擺在你眼前,它告訴你,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往往隔著一條銀河,就像《天氣預報員》裡有句經典臺詞:「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生活裡我們做的大多事不是喜歡做的事,而是應該做的事,身不由己卻又無可奈何,大概才是生活的真相。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劉月霞
    文:劉月霞育兒路上,求知若渴,逐漸明白為人父母自身成長了,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尤其在閱讀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時,諸多難解和困惑的迷茫都豁然開朗。        本書是對『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哲學思想的解讀,以對話的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於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
  • 武志紅:真實的人,活得才輕鬆
    1.用頭腦活著,可以保護真實的自我心理學上有對術語,叫虛假自我和真實自我,是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提出來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圍繞他人的感覺轉,就會成為有虛假自體的人,而如果一個人基本上能尊重自己的感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就會形成真實自我。
  • 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 成年人最大的辛酸,是「假裝快樂」
    對於成年人來說,假裝快樂,早就已經成為無聲的潛規則。 在討厭的人面前,更要繃住自己,免得被人嘲諷。 在所有人面前,告訴他們其實自己過的很好。 誰也不願意被可憐,被同情,或是自己最難過的事,被別人當做八卦聊來聊去。 因為成年人身上本就有很多的責任,根本不能倒下,否則這個家就倒了。
  • 《被討厭的勇氣》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擁有幸福,這是真的嗎?
    而《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合作完成的一本對話體的心理學作品,通過一個深陷自卑幸福無能的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間的對話,淺顯而又系統地將阿德勒關於幸福、關於人際關係等思想展示在讀者面前。「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其實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