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2020-09-03 多顆糖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但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論就來自於阿德勒

阿德勒的父母都是猶太商人,家庭富裕,但他卻從小患有佝僂病,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樣跑跳自如,這使得他從小並不快樂。五歲時,阿德勒得了嚴重的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1895年,通過努力學習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

後來,阿德勒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辦法防止死亡而感到無力,因而將重心移轉到於神經學和精神病學。因為他在醫學界成績非常好,1899年被弗洛伊德邀請到他的「精神分析學會」去了。和弗洛伊德共事了幾年以後,兩人由於觀點不合,最終分道揚鑣。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

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

要想知道人如何才能獲得幸福,我們需要先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三大理論。

1、目的論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開篇就說阿德勒的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例如,你的朋友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間閉門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他因為是在父母的虐待下成長或在學校、職場受到欺辱而留下心理創傷,所以無法走出去。阿德勒的觀點與之相反,你的朋友是先有「不出去」這個目的,才會製造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這聽起來好像很奇怪。

阿德勒主張目的論

很多人都覺得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觀點相對立,認為阿德勒否認心理創傷。阿德勒不是否認心理創傷,而是希望人們不要因為糾結於過去而形成受害者心態放棄努力,不要陷入習得性無助。再舉個例子,你覺得你不敢表白是因為你從小就是個害羞的人,而阿德勒的觀點是你不去表白是因為你壓根不想表白,和你害不害羞沒有關係,你害羞的目的是讓自己害怕失敗找到藉口,——也就是說你即使不害羞也不會去告白。

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你要先改變你的目的,你要真想告白,你害不害羞你都會去告白。所以,我們首先要建立起勇氣,改變現狀的勇氣,相信改變目的就可以改變人生。

2、課題分離

人的所有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這是處理人際關係非常核心的一個理論。首先阿德勒認為,人的所有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你覺得自己窮是因為你見過有很多比你有錢的人,你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是因為有長得更好看的,所以煩惱的根源來自於跟人比較。那麼如何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呢?

這時候需要「課題分離」,把一個問題分為「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你只需要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用管他人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自己做決定並承擔相對應的後果。

比如,你想要辭職去做 up 主,你老婆不同意,我們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要辭職——是你的課題;你老婆不同意——是她的課題。按照「課題分離」,你只需要解決自己的課題,也就是說你只需要去辭職然後去做你的 up 主,你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課題,你不能干涉。反過來說你老婆也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辭職以後她是否還要跟你過。你辭職是你的決定,你老婆改嫁他人不跟你過是她的決定,你們無法互相干涉。你要辭職就要承擔這個後果,你如果不想承擔這個後果,那麼你就不要辭職——這都是你的課題。

人之所以喜歡介入別人的問題,都是為了一種自我滿足的心理,通過影響他人來實現自己的控制欲,或者通過他人認可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你介入他人的問題根本不是為他好,而是為了滿足自己。

阿德勒希望每個人內心強大起來,不依賴其他人,因為我們不能指望其他人對我們負責,我們也不能處處為其他人著想。你要有一顆變強大的心。

3、共同體感覺

我們到底該如何存在?阿德勒心理學第三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追求別人的認可,而應該追求在一個共同體中作出重要貢獻。

  1. 接受自己的存在,不要與他人比較,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
  2. 對整個人類共同體作出貢獻。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就是把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這就叫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才能夠得到。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還樂此不疲的做著公益、研究如何解決疾病和貧窮,這也許就是一種共同體感覺。

幸福就是一種「共同體感覺」,你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你屬於一個更大的群體,你為這個共同體作出貢獻,不論這個貢獻是大是小,你都會感到幸福。如果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可以感到快樂,但你不會覺得幸福。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就是為了人類這個共同體變得更好。

共同體感覺讓人感到幸福


最後,用書中一句話總結本文,願你也能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別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五歲他得了肺炎,差點沒有救回來……他的一生頗多坎坷,但是他卻始終敢於逆風而行,最終找到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一樣齊名的一代心理學大咖。阿德勒的思想非常超前,可以說領先他所處那個時代100年。阿德勒心理學絕對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 能夠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是什麼?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她分享讀完後,教育孩子的困惑解開及其自己的收穫無窮;和青春期的孩子親子關係得到了改善,自我有很多感慨和改變。這就激起我的好奇心,也許是同頻之人的緣故,我於是詢問了書名也購買回家細讀。;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阿德勒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而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他生於1870年,卒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也堪稱思想家和哲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心理學重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被稱為個體心理學,也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它的真諦就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競爭和完美的願望。
  • 阿德勒心理學:你相信嗎?只要有足夠的勇氣,「過去」就不存在
    看看阿德勒的「勇氣」兩部曲我們就能知道答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和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2013年推出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以阿德勒思想理論做論述。《幸福的勇氣》是勇氣兩部曲的下卷,完結篇,同樣以阿德勒的思想為核心。
  • 《被討厭的勇氣》:完全顛覆日常認知的阿德勒心理學
    是不是經常想要是自己成為某個人就好了?是不是一直在為自己沒有朋友而感到煩惱?《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青年正是這樣的人,他每天都煩惱纏身,敏感又自卑,看不到自己身上任何優點,一直活在痛苦當中。他聽說在古都郊外住著一位哲人,這位哲人稱「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有一天在書店偶遇阿德勒的名著《超越自卑》,讀後感覺中槍無數,覺得自己還能搶救一下,由此走上了學習心理學的道路。可以說,阿德勒和他的《超越自卑》就是我那段時間生命中的「禪師」。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勵志。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醜佔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共讀阿德勒心理學,尋找內心的那一束光——讀《被討厭的勇氣》
    為了給養娃積蓄力量,最近我們共讀了日本阿德勒哲學家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之所以成為共讀,是指文章內容是以哲學家和青年的對話展開的。我來扮演據理力爭的青年,塵心來扮演睿智穩重的哲人,我們通過對話的方式讀完了整本書,並在每一節結尾採取討論的方式,述說自己的感受。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02從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重要性《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理念:
  •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岸見一郎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心理學家,開創個體心理學。我原本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只偶然一次,在地下書街隨意翻看,上頭那句話就如此赤裸裸地出現在我眼前。從那天開始,我陸續閱讀了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並且試著把它們當成人生的指南。 那是二十周以前的事了,買下這本書時,我在Instagram上隨手上傳了書封的照片。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精講|2021年1月
    阿德勒理論是最實用的心理學,最能改善生活的心理學,最一學就會的心理學,和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心理學。 阿德勒理論工作坊,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讓你不僅解決難題,提升能量,更能學習問題解決舉一反三的模型,真正升級思維模式。
  • 阿德勒心理學:我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變得更好?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心態學,就是讓你幸福的學問。從教人學會勇敢合作開始。阿德勒心理學:不求改變他人,只求改變自我。阿德勒: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際關係,所以反對賞罰教育。既不批評,也不表揚。做事出自內驅動,喜歡事物本身。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嗎?如果沒人懲罰,我就要去做壞事嗎?阿德勒不贊成,父母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人生。因為孩子的人生是人生。你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嗎。這不符合平等的人際關係。
  •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三個建議
    阿德勒心理學指出,沒必要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演員李沁在《楚喬傳》中演技爆棚,將一個反派人物演得入木三分,收到眾多好評。她最初踏入演藝圈是因出演了《新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前有經典家喻戶曉,翻拍後遭到了一陣吐槽。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2018年,三位重量級「阿德勒」導師,將帶你從阿德勒的理論,教學,實踐等,全方位,系統的了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作為家長:從阿德勒心理學的根基了解4C,親密關係中自己早年孩童時期的記憶中對於自我現在的影響和發展。作為講師:學習完正面管教的課程之後,對於根基阿德勒心理學的深度學習。鞏固自己的內在學習和系統性知識的積累。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說起心理學,三個牛逼的大人物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後來他和弗洛伊德因為理論意見不合在幹起架來了,誰也沒理誰,最後分道揚鑣,創立了自己的學派。心理學這個行業裡面,阿德勒相對於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大咖來說,顯得有點名氣小了。阿德勒理論著眼於家庭內部關係,以人為本,更看重的是現實生活的影響,他認為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