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但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論就來自於阿德勒。
阿德勒的父母都是猶太商人,家庭富裕,但他卻從小患有佝僂病,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樣跑跳自如,這使得他從小並不快樂。五歲時,阿德勒得了嚴重的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1895年,通過努力學習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
後來,阿德勒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辦法防止死亡而感到無力,因而將重心移轉到於神經學和精神病學。因為他在醫學界成績非常好,1899年被弗洛伊德邀請到他的「精神分析學會」去了。和弗洛伊德共事了幾年以後,兩人由於觀點不合,最終分道揚鑣。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
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
要想知道人如何才能獲得幸福,我們需要先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三大理論。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開篇就說阿德勒的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例如,你的朋友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間閉門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他因為是在父母的虐待下成長或在學校、職場受到欺辱而留下心理創傷,所以無法走出去。阿德勒的觀點與之相反,你的朋友是先有「不出去」這個目的,才會製造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這聽起來好像很奇怪。
阿德勒主張目的論
很多人都覺得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觀點相對立,認為阿德勒否認心理創傷。阿德勒不是否認心理創傷,而是希望人們不要因為糾結於過去而形成受害者心態放棄努力,不要陷入習得性無助。再舉個例子,你覺得你不敢表白是因為你從小就是個害羞的人,而阿德勒的觀點是你不去表白是因為你壓根不想表白,和你害不害羞沒有關係,你害羞的目的是讓自己害怕失敗找到藉口,——也就是說你即使不害羞也不會去告白。
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你要先改變你的目的,你要真想告白,你害不害羞你都會去告白。所以,我們首先要建立起勇氣,改變現狀的勇氣,相信改變目的就可以改變人生。
人的所有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這是處理人際關係非常核心的一個理論。首先阿德勒認為,人的所有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你覺得自己窮是因為你見過有很多比你有錢的人,你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是因為有長得更好看的,所以煩惱的根源來自於跟人比較。那麼如何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呢?
這時候需要「課題分離」,把一個問題分為「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你只需要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用管他人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自己做決定並承擔相對應的後果。
比如,你想要辭職去做 up 主,你老婆不同意,我們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要辭職——是你的課題;你老婆不同意——是她的課題。按照「課題分離」,你只需要解決自己的課題,也就是說你只需要去辭職然後去做你的 up 主,你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課題,你不能干涉。反過來說你老婆也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辭職以後她是否還要跟你過。你辭職是你的決定,你老婆改嫁他人不跟你過是她的決定,你們無法互相干涉。你要辭職就要承擔這個後果,你如果不想承擔這個後果,那麼你就不要辭職——這都是你的課題。
人之所以喜歡介入別人的問題,都是為了一種自我滿足的心理,通過影響他人來實現自己的控制欲,或者通過他人認可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你介入他人的問題根本不是為他好,而是為了滿足自己。
阿德勒希望每個人內心強大起來,不依賴其他人,因為我們不能指望其他人對我們負責,我們也不能處處為其他人著想。你要有一顆變強大的心。
我們到底該如何存在?阿德勒心理學第三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追求別人的認可,而應該追求在一個共同體中作出重要貢獻。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就是把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這就叫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才能夠得到。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還樂此不疲的做著公益、研究如何解決疾病和貧窮,這也許就是一種共同體感覺。
幸福就是一種「共同體感覺」,你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你屬於一個更大的群體,你為這個共同體作出貢獻,不論這個貢獻是大是小,你都會感到幸福。如果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可以感到快樂,但你不會覺得幸福。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就是為了人類這個共同體變得更好。
共同體感覺讓人感到幸福
最後,用書中一句話總結本文,願你也能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別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