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我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變得更好?

2020-08-27 修行朝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心態學,就是讓你幸福的學問。從教人學會勇敢合作開始。

人生三個追求:

人都想要自由

人都想要幸福

人都想要進步


自由是什麼?

自由:擺脫因果束縛,做到無條件的選擇行為。一切都是手段,人才是目的。

康德,把所有生存、恐懼、欲望、情感等,所有能驅動人的東西都叫傾向性。出於傾向性行為叫假設律令。

假設律令:如果什麼就什麼的條件反射行為,都是不自由不道德的。

絕對律令:無條件的自由選擇行為,就是沒有為什麼,就該這麼做的行為才是自由的道德的。


什麼是幸福?

幸福等於貢獻感,就是你的存在有價值,就是被需要。

貢獻與貢獻感的區別:

貢獻只看行為標準,論行不論心,客觀唯實。

貢獻感只看存在標準,論心不論行,主觀唯心。

幸福是主觀唯心,主觀都可瞬變,所以阿德勒說:人隨時可以改變,馬上就能幸福。


什麼是成長?

成長就是不斷自我完善。

一切的美好都是自我完善的副產品。

自我完善就是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實現三大追求,必先理解三大問題:

人為什麼總對現狀不滿?

人如何實現超越自我?

人如何實現人生意義?

人為什麼總對現狀不滿:

不滿是超越自我的動力,來源自人底層的兩大動力自卑感與優越感。


人如何實現超越自我:

1.課題分離

2.關係視角

3.主觀解讀

4. 未來目標

5.反省經驗


1.課題分離:人與人交往的首要準則。

課題分離:選擇結果誰負責這就是誰的課題。誰選擇,誰負責,就是誰的課題。

人與人之間,畫出一條分界線: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不要去幹涉別人的生活,也不讓別人來幹涉自己的生活。

不要考慮別人如何如何。只須考慮我該怎麼做。

我愛你與你無關。

我好好工作,與老闆無關。我選擇這份工作,我就把它就做好,至於老闆如何待我。那是他的課題。做好自己,不管別人。就是不要幹涉別人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學:不求改變他人,只求改變自我。

阿德勒: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際關係,所以反對賞罰教育。既不批評,也不表揚。做事出自內驅動,喜歡事物本身。

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嗎?

如果沒人懲罰,我就要去做壞事嗎?

阿德勒不贊成,父母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人生。因為孩子的人生是人生。你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嗎。這不符合平等的人際關係。


2.愛給人關係視角:

課題分離不是為擺脫人際關係,而是為在自由平等的前提下建立人際關係。

人應該珍惜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愛能讓人轉變人生主語:從我變成我們,讓自我消失,讓我們湧現。實現超越自我,真正接納世界,解決人生分工合作問題!


3.阿德勒一個心法:主觀解讀,就是你如何看待。

人並不是活在客觀世界上,而是活在主觀世界上的。問題不在於世界如何。而在於自己怎樣。

事物好壞,詮釋在人。


4.阿德勒目的論:決定人行為的是未來目標,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目的。

弗洛伊德原因論:決定人行為的是過去原因。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原因。

目的論更具建設性

重要的不是找造成問題的原因。而是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要的不是是什麼,而是如何做。


5.經驗>經歷:重要的不是經歷,而是從經歷學到什麼經驗。

人生最大問題是老得太快,學得太慢。學得太慢的人就是不懂反省的人,只有經歷,沒有經驗。白白浪費人生經歷,對人來說,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獲得什麼經驗。

阿德勒思想表明,人的力量無窮大。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只能靠我來改變。


人如何實現人生意義:

人生沒有個體意義,只有社會意義。

如果你從自己完全孤立角度看,人生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如果你把自己放到人類及宇宙視角看,才能找到自己的社會意義就是利他。要推進社會發展。

所以才教人勇敢去參考社會分工與合作,才說人際關係既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又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人生的職業問題,婚姻問題,交友問題,本質都是合作問題,要一顆真誠利他心。

一切問題都是合作問題。所有束縛都是思想束縛。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追求他人的認可。阿德勒說,正是對別人認可的追求,扼殺了你的自由。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人際關係的幸福:

低級的幸福:靠比較得來的優越感,你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的不幸上。

高級的幸福:靠奉獻得來的價值感,你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的幸福上。


阿德勒所倡導的這種思想是「形成自身閉環」。也就是說,你的思想與行動,都應該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閉環。

他們不去控制對方,他們只控制自己。

例如:我向你道歉,只是我真的意識到自己錯了,而不是為了你的原諒。因為決定原諒不原諒我那是你的事。自己做的一切只出於自己心裡相信這麼做是對的。


阿德勒核心思想:你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一切都無關,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

你的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的選擇與一切無關,只取決於你自己。


阿德勒給諮詢者三個談話選擇:

可惡的他人

可憐的自己

以後怎麼做

強者只談以後怎麼做

阿德勒心理學總結就一個問題:我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變得更好?


相關焦點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但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論就來自於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要想知道人如何才能獲得幸福,我們需要先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三大理論。
  • 看完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教你一個不發脾氣的簡單訣竅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活著的。」————阿德勒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不發脾氣?最近,我看完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因為天生矮小有軟骨病的原因很自卑,後來立志從醫改善自身,克服自己的弱點,最終實現個人的價值,開創個體心理學,其主旨為自卑和超越。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阿德勒的著作裡,最出名的就是這本《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我很早就看過, 但之前並沒什麼感覺。
  •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學習如何與父母重建良好的關係
    我為父親申請時,保健機構的照護管理師曾坦言,接收的可能性小。  我原來計劃寫一本父親入住照護老人保健機構前居家照護的書,還一度猶豫該如何安排照護的內容。後來也證明父親入住保健機構並不意味著我照護工作的結束,直到最後,我也是每周兩次前往保健機構陪伴父親。在家照護有在家照護的好處,但也存在很多困難,對於預想的困難,我們很難產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只有碰到了才能深有體會。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採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來對阿德勒心理學進行闡述,對於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的讀者來說,十分友好和易於接受,青年人的發問常常能夠解決我們對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疑問和不解,而哲人的回答又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阿德勒精神。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接下來要和大家講的另外兩位大咖榮格、阿德勒,就是這個學會裡面的成員。不過榮格在他的心理學道路上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榮格研究的集體潛意識,關注於遺傳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他的理論來源於大量的臨床實驗,廣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話之後得出了一套深層結構理論。
  • 阿德勒心理學:一書可解千般愁
    《被討厭勇氣》的思想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學,即關注個體的人格完整和社會需求。阿德勒是一位一百多年前的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家,卻不如二人負有盛名。但是,在人本盛行、上帝已死的當下時代,也許作者岸見一郎希望復活阿德勒的理論,幫助現代人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價值。
  •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阿德勒心理學
    關於愛我們應該先分清「我」和「你」的課題,自立起來,然後才能把「我」和「你」都升級為「我們」。這個過程是這樣的。我們小時候,由於必須依靠大人才能生存,所以我們的行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認可為目的。在爭奪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和身邊的人就成了競爭關係。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更多側重的人性本原的欲望和惡念,其主要理論是關於潛意識和性本能及攻擊本能;而阿德勒則覺得意識才是人格的中心,他覺得人性格和成長是受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決定的,人有能力改變情況改變自己,追求優越的生活目標;弗洛伊德看到的總是陷於與社會或各個人相互衝突之中的個體,而阿德勒看到的卻是尋找友好、和諧的個體。
  •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三個建議
    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是,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什麼是課題分離呢?每個人的人生、選擇或是經歷都屬於他自己的課題。就比如,子女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做了不喜歡的工作,或是由於長輩們的催逼,沒想好就匆匆結婚了,最終苦不堪言。
  • 使用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
    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阿德勒提倡,任何經歷都是絕對客觀的,而人是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在主觀世界裡,經曆本身無法決定它的意義,而是你自己在經歷的基礎之上,給了它一個意義。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這個對人生失望的青年懷著渴求改變的願望,前去拜訪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哲人,弄清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領悟到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生有三大課題,要學會課題分離;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要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為他人做出貢獻,認真活在當下,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七)阿德勒
    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茨評價阿德勒經常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個最早帶有社會心理學烙印的人物,因為他在1911年就和弗洛伊德決裂了。他後來發展一種理論,在這種理論個社會興趣起著十要的作用。 ,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四)阿德勒
    ,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其次,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戊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針部分各司其職。
  • 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能力,都還沒做出任何嘗試,或者即使周圍有可以利用的資源或人脈,他們也仍然堅信問題無法解決的那種頑固不化的消極心態。用一個經典的句式表達就是:「沒辦法,我就是自卑,天生的,改不了,這都是命,也只能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