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

2020-12-16 孫心遠1995

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一度成為各心理學家解決心理問題的鑰匙。也就是說,假如一個孩子幼年受到虐待,那麼由於這個經歷,孩子長大後誤入歧途、逃學,甚至割腕等自殘行為這個結果就無需驚訝了。

用因果論解釋就是:"因為父母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變成這樣。"就像因為不給植物陽光和水,所以他們才會幹枯一樣。這種解釋簡單易懂,然而,它的確是一種偏見,它往往讓人得出錯誤的原因。所謂"父母用這樣的方法教育"並不會和"陽光和水"一樣對植物的成長取決定性作用,人的心理成長不會和植物的成長一樣簡單。

這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曆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阿德勒提倡,任何經歷都是絕對客觀的,而人是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

在主觀世界裡,經曆本身無法決定它的意義,而是你自己在經歷的基礎之上,給了它一個意義。

比如前文所述,「我」童年遭受虐待,現在的「我」賦予它的意義是人需要自強才能不遭受虐待,那麼我就沒有「心理創傷」,我只以我賦予的意義去看待,它會讓我茁壯成長。如果現在的「我」賦予它的意義是「我」沒用,只能遭受他人虐待,那麼同理,這段經歷對「我」來說即是「心理創傷」,阻礙「我」正常的成長。所以,經歷對"我"的影響完全取決於"我"對它賦予的意義。

一切都是客觀基礎之上的主觀!

電視劇《歡樂頌》中有一人物樊勝美,因果論解釋為,因為她的家庭重男輕女,而且持續性的需要她接濟家裡,所以她非常苦惱。

而用阿德勒心理學來解釋,則是她潛意識裡給接濟家裡這件事賦予了非同一般的意義,她需要完成這件事才能實現她自己賦予的意義。

兩種解釋,其實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哪一種能夠讓樊勝美得到自由。第一種永遠也不可能,因為樊勝美無法決定她的家庭成員的行為,而她的家庭成員顯然不會中斷接受她的接濟!第二種則不一樣,當她明白這件事的意義原本是自己賦予的,那麼她只要重新賦予意義就可以,而這需要的是自我的勇氣。

我知道它同樣很難,但卻不是不可能。因為你這樣做一定會被討厭,但即使如此,你也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祝平安!

相關焦點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談及心理學,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就是弗洛伊德,但他的名氣太大,理論也被解讀的非常豐富,反而我們得不到太多的建設性內容了。沿著弗洛伊德,我們可以找到榮格、弗洛姆,而今天我們就說說那個曾經跟拜在弗洛伊德門下,而後又旗幟鮮明的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阿德勒。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2018年,三位重量級「阿德勒」導師,將帶你從阿德勒的理論,教學,實踐等,全方位,系統的了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作為家長:從阿德勒心理學的根基了解4C,親密關係中自己早年孩童時期的記憶中對於自我現在的影響和發展。作為講師:學習完正面管教的課程之後,對於根基阿德勒心理學的深度學習。鞏固自己的內在學習和系統性知識的積累。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感謝此書的暢銷,讓眾多出版社開始引進阿德勒的作品。《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出版於此後一年,集編了阿德勒關於自卑、人生、夢、教育等各話題,原書在1927年於英國出版,從各角度介紹了個人心理學的主要原則。阿德勒與榮格一樣,都曾與佛洛依德交好,也與榮格一樣,都與佛洛依德決裂。當然,決裂的理由也是學術分歧。阿德勒反對佛洛依德的「泛性論」,認為佛洛依德誇大了力比多的作用。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但兩人都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但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今天要講的這個理論就來自於阿德勒。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健文老師健文老師思維導圖學習法今天《正面管教》理論基礎是阿德勒心理學,於是了解一下阿德勒心理學是神馬東東說起心理學,三個牛逼的大人物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因為他的實用性比較強,所以到了後期他的名聲大噪,大家越來越重視阿德勒心理教育的作用了。《正面管教》就是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三位大咖我們已經介紹完了,關於三位大咖們的心理學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治療性問題找弗洛伊德,文化和性格問題交給榮格,家庭關係可以找阿德勒。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七)阿德勒
    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870年2月7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一個叫做魯道夫斯海姆的小鎮。他的父母是猶太穀物商人,家庭富裕,家中有六個兄弟、兩個姊妹,,阿德勒排行第三。他從小因患有佝僂病而體弱多病、行動不便,使得他無法行動自如,因此產生強烈自卑感。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四)阿德勒
    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10年,阿德勒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一職。1911年,他同弗洛伊德的分歧開始在魏瑪精神分析會上,阿德勒公然對當時的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的理論提出不同意見。受費英格一本名為《虛假的心理學》的出版物影響,阿德勒認為人們容易活在自卑和虛幻中。隨後,他離開弗洛伊德,組織自由精神分析學家聯誼會,開始走向個體心理學之路。
  • 阿德勒對心理學大眾化的強調至今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人生的動力》一書是阿德勒的傳記,心理學家愛德華·霍夫曼遍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檔案,深入採訪了阿德勒在世的子女、親友、同事,耗時四年完成,勾勒出個體心理學從誕生到發展再到發揚光大的歷程。本文摘自該書後記《個性的陷阱》,由澎湃新聞經北京天略圖書授權發布。並非所有人都對阿德勒去世的消息感到難過。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fred Adler, 1870- -1937)的個體心理學理論提出阿德勒不僅將個體看成是一個完整統-的有機體,而且還強調了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依據阿德勒的理論,美國舞動治療學家凌潔。愛斯本(Liljan Espenak)創立了「精神運動療法"(Psychomotor Therapy)。愛斯本強調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三個主要理論在精神運動療法中是不可或缺的:攻擊性驅力、自卑情結和社會興趣,並將它們運用於精神運動療法中.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感謝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一下,往後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探索更多關於人類心理的奧秘)前面小編介紹過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心理學家,現在小編和大家介紹一下與他們兩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人之一的阿德勒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被老師建議當一名鞋匠
    你怎樣看待你自己,世界就怎樣看待你--壹--宅在家裡的這麼多天,把弗洛伊德的理論學完,今天開始進入阿德勒的理論世界,做為弗洛伊德曾經的得意弟子,阿德勒的一生也是輝煌的一生,雖然從小身體受到幾次大的摧殘,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在心理學中所取得的成就。
  • 《被討厭的勇氣》:完全顛覆日常認知的阿德勒心理學
    實際上,他是運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知識,以一種與人們日常認知大多相反的思維解決了青年的困惱。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注重對於人本身心理的探討,很多人也許會對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感到耳熟,他的一些觀點和弗洛伊德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如何面對傷害、打開心結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如何面對傷害、打開心結美國有一家農場主,為了方便拴牛,在莊園一棵榆樹的樹幹上箍了一個鐵圈。隨著榆樹的長大,鐵圈慢慢地長進了樹身裡,榆樹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用生活話的語言來解釋這句話,就是說:決定最終結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對事件的態度及處理方式。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一定是我們對待事件的態度,決定了這件事情能夠帶來的所有結果。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精講|2021年1月
    阿德勒理論是最實用的心理學,最能改善生活的心理學,最一學就會的心理學,和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心理學。 阿德勒理論工作坊,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讓你不僅解決難題,提升能量,更能學習問題解決舉一反三的模型,真正升級思維模式。
  • 平安媽領讀阿德勒經典著作《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2020年線上阿德勒心理學微課
    從而了解到正面管教的理論根基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2014年開始閱讀阿德勒經典著作《超越自卑》 《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2015年走進臺灣姚以婷導師的阿德勒心理學初階工作坊。阿德勒心理學的冰山一角,終於揭開神秘的面紗。那時我已經是正面管教講師,我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過學習正面管教的理論根基,能讓我的正面管教家長課更專業,可以給家長提供更多幫助。
  • 運用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他生於1870年,卒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也堪稱思想家和哲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心理學重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被稱為個體心理學,也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它的真諦就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競爭和完美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