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一次次的定下目標,又一次次的完不成,然後找一堆藉口來安慰自己?你是否感覺自己活得好壓抑,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工作,只為了父母心中的安穩工作,順從了父母。為了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自己總是小心翼翼,感到自己是為別人而活?
你時而感到自卑,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卻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改變,人生就這樣被卡住了。
沒想到前段時間,我還真的「卡」住了,糾結在過去和渺茫的未來之間,前後徘徊,在當下的時光裡舉步維艱,遇到《被討厭的勇氣》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本書獲得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的銷售冠軍,連續300天佔據排行榜第一名。書中阿德勒的思想理念,顛覆了我過往的認知,我渴望擺脫舊模式,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這一切皆需要勇氣,而且是一種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是日本兩位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通過描述哲人與帶著許多人生困惑的青年之間的對話,把高深的哲學課程變得通俗易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阿德勒是誰?你只需知道,阿德勒、弗洛伊德和榮格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智慧的思想散落在書中。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德勒的思想,走進自己真正的內心。
一、是原因還是藉口,唯有改變目的,才是煩惱的出口
陷入「原因論」,把原因當藉口,讓你無法改變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變得更好,期待改變,但人們又很難改變。就像很多人會說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但他們中沒有幾個會真的換工作。
就像我們小區的一個女保安,每次她都說,這個工作風吹日曬,自己都長了曬斑,不想幹了。
我問她想找什麼工作,她說想找個辦公室的文職工作,我說:「那很好啊」,
她就說,自己沒什麼文化,不會電腦,所以一直不敢去找。
我熱心的說,「如果你想,就報個電腦班,很快就能學會的」
本來不是什麼難事,但結果是:5年了,她依然沒去學辦公軟體。當問及此事,她還會繼續說,我沒文憑,不像你們文化高,自己什麼都不會。
我簡直被她的論調氣暈了。她的思維循環就是:我現在和未來的狀況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決定的,根本無法改變,於是她就停滯在過去,不學習也不改變。她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原因論」,把自己找不到辦公室文職工作,全部歸咎於自己過去的文化教育,拼命找原因當藉口。
其實有很多人也和這個女保安一樣,相信「一切結果都是有原因的」,也特別喜歡找原因。可是再怎麼「找原因」都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了。只會讓我們停滯不前,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
生活中的煩惱,是我們選擇的,不是別人難道過去的事對我們的現在一點影響都沒有嗎?當然會有影響,但問題是我們可以選擇應對的方式。
就像當你下班衝進廚房,滿頭大汗的做好晚飯,準備吃飯的時候,孩子把飯撒了一地,老公還坐在那裡無動於衷地看手機,你還想著早點吃完飯,處理一下工作,此時你火冒三丈,忍不住對他倆咆哮起來。
是啊,都是孩子和老公惹得你心煩,你的怒氣讓你必須發脾氣,而此刻電話響了,是你的上司打來的,你立刻緩和了語氣,很正常的通完了電話,結果放下電話,你又恢復怒氣,繼續發飆,你完全可以選擇是否發脾氣。
不論憤怒、傷心、後悔還是心理創傷的痛苦,我們其實都是可以選擇我們的方式來回應它們,過去的已經發生的事情、經歷,都無法改變,重要的是我們對過去的經歷賦予什麼意義,而這個意義是由我們自己來選的。
例如:我的孩子在中考時,沒有考到最心儀的學校,他當時很痛苦和傷心,最後選擇了積極的心態去接受,「中考並不代表失敗,一貫心驕氣傲的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欠缺的就是沉穩,三年後在高考中發揮出了實力。」
生活中的煩惱是我們選擇的,與他人無關與事件無關。
改變目的,才是走出煩惱的出口《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按照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分析,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致使他們做出不改變的原因。
就像這個女保安她的「目的」是不要去找新工作。所以她害怕學習,因為如果學了電腦她就要真的去找工作了,那樣會令她擔心,還是現在的工作熟悉又安全。
這個女保安,是因為她自己已經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她只是嘴上說說,其實壓根兒就沒想改變。
人都是尋求安全感的,已經熟悉的工作內容,熟悉的同事關係,這裡有熟悉的安全感,一切都是你知道的,就連不喜歡工作的感覺你都是已經熟悉了,人就會覺得輕鬆。
而要面對全新的工作,一切都是未知的,會讓人感到擔心、恐懼和不安,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選擇保持原有的狀態,放棄改變。
這一切都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要改變原有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不糾結於過去,改變當下的目的,才能走出煩惱。
二、一切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放下對比、分離課題
放下比較,拋開煩惱作為個體,我們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們看到同齡人取得的事業上成功,不禁會感到自卑,責問自己這麼多年都瞎忙什麼了,看到以前的同事家庭事業都搞得風生水起,心裡不免有些嫉妒,有時甚至討厭自己。
我們在與他人的計較中,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產生自卑感,如果能不與別人競爭,只與理想中的自己去比較,那就會是平靜的。
尋求認可,喪失自我一直以來我們都期待,獲得別人的認可,只有別人的認可,特別是你在意的、重視的人,得到他們的認可,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當我們的「」自我的價值「」要依靠別人的評判來獲得時,很容易產生焦慮,也因為有時不是自己的真實意願,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喪失了自己意願。
就像有個別明星,為了獲得粉絲流量,討好大眾,盲目的跟風,什麼娛樂節目都上,什麼角色都演,最後沒有了自己的特色。
這時你需要有一種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寧可不被某些粉絲喜歡,也要保有自己的個性,做真正的自己。
分離課題,避免矛盾我們來到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有自己的作業要完成。人際關係的矛盾常常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超越了界限,幹涉他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幹涉。
尤其是在孩子教育中,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甚至高考報什麼學校,畢業找什麼工作,打著「都是為你好」的牌子,過度幹涉子女。父母的行為有時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並不完全是為了孩子。這樣不分你我課題,最容易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處於對抗中。
在朋友、同事和親戚中總有喜歡過度幹涉別人的人,我們應分離他人和自己的課題,有界限感,我們可以隨時準備幫助他人,但不能干涉,這樣可有效的避免矛盾。
就像一句諺語說的:「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同樣我們也不能強迫一個人做出改變。
三、構建夥伴關係,重新定義人生,活在當下
在社會中,人作為「個體」想活出獨立、自由的自我,同時作為」群居的人「也想要與社會和諧共處,尋找夥伴。
擴大社會圈子,打造共同體感覺,建立平等關係我們分離了自己與他人的課題,一是把自己獨立出來,二是為了把纏繞不清的關係理清,以便更好的與他人協調與合作。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就是共同體感覺,英語中「共同體感覺」叫做」social interest」,翻譯過來是「對社會的關心」,除了家庭、學校、單位,我們可以建立更大範圍的共同體。在更廣闊的世界裡建立關係,把之前以「自己為中心」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對社會的關心」。
我們可以積極構建平等的橫向關係,特別是避免「表揚」的錯誤,如果表揚是為了操縱(例如訓練小動物)或是有權利、有能力對不如他們的人進行表揚,有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把表揚變為鼓勵他人,更能促進平等關係,建立夥伴關係。
最重要的是與他人建立夥伴關係,批評與表揚有時是不恰當的,尤其是如果表揚是為了操縱,例如訓練小動物)或是有權利、有能力的人對不如他們的人進行表揚,有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只有發展平等的橫向關係,才是最佳的模式,你可以試試鼓勵他人,更能促進夥伴關係的發展。
人生不是一條線,要活好當下的每個時點如果拿放大鏡去看粉筆畫的線條,我們會發現這些線條是由無數連續的小點構成的。其實我們的人生看似像一條線,實際也是由無數的時點組成的,是無數個「剎那」連續起來的。
人生的的痛苦就在於,我們常感受不到眼下的幸福,不是陷入過去的痛苦,就是擔憂恐懼的未來,唯獨看不到現在。
但當我們把人生看成一個個點時,我們就像是舞者,在不停的跳舞,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點,只有跳好每一個此時此刻,人生才會不辜負,聚焦當下是最有效的力量。
生活是自己的,只有真正意識到這點,我們才會接納平凡的自己,平凡不等於無能,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特別呢?不管是優秀的還是平凡的,優點和缺點一同接納,接受不能更換的「我」,我就像個容器,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東西,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顛覆目標,重新給人生賦予意義當人生由連續的線變成連續的點,我們以顛覆的概念看待人生時,人生有了什麼新的意義呢?
阿德勒認為: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尤其是當人們遭到天災人禍時,我們只能往前看,只能思考今後做什麼。
但如果在人生的每個剎那都認真對待,每一個瞬間都是一種完結,我們就會感到幸福,不糾結過去,也不期待未來,把人生的高光打向自己。
比如爬山,如果我們爬山為了登上山頂,只有登頂的那一刻才能感到幸福。但如果爬山不是為了登上山頂,而是爬山本身,那麼從山腳到山頂整個過程都是快樂的,路途中的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會讓你欣喜。
阿德勒認為對人生的描述屬於後一種,是一種現實的活動,人生就是每時每刻,沒有停息,沒有故事,只有一個個的點,一個個的時刻。
如果因為訂立了的目標還遠,我們就會拖延。就像學生溫習功課,因為考試還遠,所以學生會懈怠。但如果我們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每時每刻,在意每一刻的度過,那沒有目標也無妨。
人生的意義只能自己賦予自己,我們想要自由的人生,不懼怕招人討厭,不為他人而活,但以他者貢獻為引領,通過勞動來實現對他人的貢獻,獲得歸屬感。
【勇氣總結】
揪住原因不放手,停滯不前;放手過去,放過自己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不期待別人的認可,有敢於被討厭的勇氣分離他人課題,構建更廣闊的平衡關係人生的聚光燈只照在當下的自己,活好每時每刻 願我們都有選擇人生新模式的勇氣,活出有價值的自我,擁有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