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於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何才能不被世間煩擾而煩惱?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在《被討厭的勇氣》為你訴說。
01
我們或許在某些時刻都因為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長相而感到自卑,或許正因如此,我們總是陷入羨慕別人生活的情緒困境中,也總是難以衷心的祝福別人的幸福。那麼,我們的不幸到底是誰的錯?
阿德勒、弗洛伊德和榮格,被譽為世界三大心理學巨頭,關於「我們不幸到底是誰的錯」的問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當中的「目的論」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解釋。
在我們看來,今天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由過去所決定的,比如小時候遭受過父母虐待,所以現在害怕與人交往。這種一味的關注過去的原因,並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被稱為「決定論」。決定論認為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決定論邏輯看似通順且合理,但是在阿德勒看來,我們考慮的不應該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即人做出的行為選擇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目的,比如害怕與人交往不是因為童年受到虐待,而是先有「不交往」的目的,然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製造出恐懼之類的情緒,這被稱為「目的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引起不幸的罪魁禍首是基於」決定論」的心理創傷,我們總認為因為過去心靈受到傷害,或遭遇過不好的經歷,所以今天才會如此不幸。其實,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或痛苦,不是因為自身經歷中所受到的刺激,而是因為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比如同樣是遭遇地震,同樣是失去親人和家園,有些人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有些人則樂觀面對生活、努力更好的活下去。這其中的差距就在於不同的人賦予這件事的意義有所不同,即「目的」的不同。
我們所感的不幸,其實都是自己所「選擇」的,我們的生活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因為我們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是我們自己說了算,它和我們處在什麼環境、遭遇過什麼經歷沒有關係。只要我們想要改變,就一定可以改變,而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換種說法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所以,要想從不幸中走出來,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對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讓自己活在「當下」,而不是「過去」。因為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02
孤獨,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是因為感覺自己被周的人所疏遠;壓力,不是因為自己給自己太大的負擔,而是因為要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自卑,不是因為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是因為和他人的比較……世間所有的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害,也會傷害別人,然而,這是每個人不可逃避的現實,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因此,僅止於個人的「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煩惱都是因為他人的因素,包括我們的自卑感,也源於他人的因素。比如,長得不好看、個子不高、學習不好、出身不好等等,這些事情本身並不給我們帶來自卑,真正讓我們自卑的是與比我們長得好看、個子高、學習好、家庭背景好的人的對比,這種對比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人之所以會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因為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而產生自卑感,是因為人天生都有「追求優越性」,即人天生希望擺脫不好的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自卑感並不是病態,而是能夠促進努力向上的催化劑。客觀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解釋,超越自卑感,然後變得越來越好。
存有自卑感並不是件壞事,但是如果你有自卑情結,那就不是件好事了。自卑情結和自卑感沒有關係,它指的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比如「我因為學歷太低所以無法成功」,這種「因為有A所以做不到B」的想法就是自卑情結,其實A和B之間根本沒有關係,你只是為自己找一個做不到的藉口而已,不是「無法成功」而是「不想成功」。
自卑情結的另一個側面是自負,即「只要沒有A,我也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比如「如果有高學歷,我也會很容易成功」,這意思就是自己很優秀,只是因為沒有高學歷而被埋沒。
自卑情結下的自卑感是從主觀認識上的錯誤,所以難以超越和改變,真正的自卑感是「追求優越性」,即自己不斷朝前邁進。當然,這裡並不是指和別人竟爭,要實現高人一等,而是要做至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不要過度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人生逃不出交支、工作、婚戀三大課題,那麼,在這三大課題中,我們的自卑感是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被呼之欲出的?我們又該如何把控呢?
1、交友課題。這裡的朋友關係指的是脫離了工作、更廣泛意義上的關係。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其實不然,我們真正應該考慮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隨著我們自身的變化,周圍的一切也會發生變化,包括我們結交的朋友,要想結交更好的朋友,就要不斷修煉自己,先讓自己優秀起來。
2、工作課題。不管做什麼工作,都不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既然要與人協作,就會產生煩惱。比如面試失敗,自尊心受損,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再比如,因為自己的原因給公司帶來損失,受到了懲罰,所以開始討厭再去公司上班。這些情況都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討厭因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評或職責,討厭被貼上自己不喜歡的標籤。所以,看到煩惱背後的真相,超越自卑和煩惱,需要我們客觀看題,並且積極改正,在未來的工作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3、愛的課題。這一點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戀愛關係,二是與家人的關係。要經營好愛的關係,不在其中受傷,就要學會不相互束縛。當人能夠感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不拘束」的時候,才能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
不論是工作、生活還是家庭,一切順惱都源於人際關係。雖然在人和人的交互中,容易產生自卑感,但是超越自卑也很簡單,只要我們明白:我們有權力,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問題的看法,起人生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自己。
03
如果現在不要考慮任何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說是「自由」。我們終日不辭辛苦的奔波的目的大都是為了實現自由,比如很多人都計劃劃「實現了財務自由,就辭職去環遊世界」。但其實,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沒有實現財務自由,然後去環遊世界,相反都在追求這個目標的路上煩惱不堪。
我們一個人真正追求的自由,並不是身體上不受約束,而是「當自在如是」的人生狀態,所以,自由和我們是否朝九晚五上班沒有關係,和是否財務自由也沒有關係,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關。
之所以找不到自由感,罪魁禍首就是我們總在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從小都在接受這樣的數育:做對了會得到表揚,做錯了就會得到懲罰。所以,為了得到表揚、避免懲罰,我們總要想盡辦法得到別人的認可。比如很多孩子學習,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害怕受到
父母的批評,甚至害怕看到父母失望,這種孩子多半看上去心事重重、焦慮不堪。當人總是因為要滿足他人期待、得到他人認可而努力時,他便沒有自由可言,這種無形的束縛感只會讓他喘不過氣來。
所以,自由往往是被人討厭的,因為當你得到了自由,便意味著可能不再去滿足他人的期待,也不再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而去做這個、做那個。而不想被別人討厭,卻是每個人本能的欲望和衝動,正因如此,我們陷入不自由的泥潭裡無法自拔。
如何才能擺脫不自由的人生?需要我們學會放下別人的課題,即不要幹涉和參與別人的事。比如,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幹涉,長期以此,就避免不了衝突。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也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也不再會有強烈的不自由的束縛感。
我們要學會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而不是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因為「不想被別人討厭」是我們自己的課題,但是「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別人不喜歡你,你也不能去幹涉,一旦選擇幹涉,必然會努力活成別人想看到的樣子,把自己牢牢地束縛在別人的期待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每個人而言的自由。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只關心自己要成為誰、過怎樣的生活,自由便自在心中。
04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想要過怎樣的人生?我如何度過人生的每一天?……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有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個登山的過程,每一天都為了登頂而努力;有人認為,人生就像是眺舞,把每一個動作跳好就是終點。那麼,我們到底給如何度過一生呢?
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自出生那一瞬間便開始的線,畫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線到達頂點,最終迎來「死亡」這一個終點。我們不應該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即連續的剎那。所以,我們要把人生理解為跳舞,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哪裡並不知道,這被稱為「現實性的人生」,即實現性運動是一種「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的運動,簡單來說就是「把過程本身也看做結果的運動」。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所以,過去發生了什麼與現在沒有關係,未來也不會受現在所影響。我們不可忽視的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當下"。只要我們不迷失自我發展的方向,只要朝著我們想前進的方向,不論過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也終究會過上想過的生活。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活在「當下」呢?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1、自我接納。很多人認為自我接納就是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強」,其實,這不是自我接納,而是自我肯定,這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節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自我接納指的是假如做不到,也誠實的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法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簡單來說,自我接納就是「有承認自己hold不住的勇氣」。當然,我們選擇改變時,也要區分「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我們應當直去關注自己「能夠改變的」。
2、他者信賴。談到「信賴」不得不說「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銀行貨款,必須提供各種抵押。信賴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的相信,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什麼抵押之類的事情。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即他者信賴,只有你對他人有了信賴,人和人的橫向關係才能建立起來,進而實現良好的人際關係。
3、他者貢獻。能夠在一個群體中找到價值觀以及活在當下,不僅僅依靠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還要學會他者貢獻,即對他人做出貢獻、給他人帶來影響。因為我們只有感覺「對別人有用」時,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工作並不是賺錢的手段,而是我們通過勞動實現他者貢獻,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因為只有我們學會「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無條件的信賴並且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用,才能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接受真實的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一切幸福也都來自人際關係,而在人際關係中找尋的幸福就是學會自我接納、充分信賴你的夥伴,並且不斷為他人貢獻價值,活在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