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2020-12-15 一語隨行

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於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何才能不被世間煩擾而煩惱?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在《被討厭的勇氣》為你訴說。

01

我們或許在某些時刻都因為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長相而感到自卑,或許正因如此,我們總是陷入羨慕別人生活的情緒困境中,也總是難以衷心的祝福別人的幸福。那麼,我們的不幸到底是誰的錯?

阿德勒、弗洛伊德和榮格,被譽為世界三大心理學巨頭,關於「我們不幸到底是誰的錯」的問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當中的「目的論」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解釋。

在我們看來,今天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由過去所決定的,比如小時候遭受過父母虐待,所以現在害怕與人交往。這種一味的關注過去的原因,並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被稱為「決定論」。決定論認為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決定論邏輯看似通順且合理,但是在阿德勒看來,我們考慮的不應該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即人做出的行為選擇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目的,比如害怕與人交往不是因為童年受到虐待,而是先有「不交往」的目的,然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製造出恐懼之類的情緒,這被稱為「目的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引起不幸的罪魁禍首是基於」決定論」的心理創傷,我們總認為因為過去心靈受到傷害,或遭遇過不好的經歷,所以今天才會如此不幸。其實,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幸或痛苦,不是因為自身經歷中所受到的刺激,而是因為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比如同樣是遭遇地震,同樣是失去親人和家園,有些人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有些人則樂觀面對生活、努力更好的活下去。這其中的差距就在於不同的人賦予這件事的意義有所不同,即「目的」的不同。

我們所感的不幸,其實都是自己所「選擇」的,我們的生活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因為我們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是我們自己說了算,它和我們處在什麼環境、遭遇過什麼經歷沒有關係。只要我們想要改變,就一定可以改變,而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換種說法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所以,要想從不幸中走出來,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對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讓自己活在「當下」,而不是「過去」。因為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02

孤獨,不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是因為感覺自己被周的人所疏遠;壓力,不是因為自己給自己太大的負擔,而是因為要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自卑,不是因為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是因為和他人的比較……世間所有的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害,也會傷害別人,然而,這是每個人不可逃避的現實,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因此,僅止於個人的「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煩惱都是因為他人的因素,包括我們的自卑感,也源於他人的因素。比如,長得不好看、個子不高、學習不好、出身不好等等,這些事情本身並不給我們帶來自卑,真正讓我們自卑的是與比我們長得好看、個子高、學習好、家庭背景好的人的對比,這種對比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人之所以會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因為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而產生自卑感,是因為人天生都有「追求優越性」,即人天生希望擺脫不好的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自卑感並不是病態,而是能夠促進努力向上的催化劑。客觀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解釋,超越自卑感,然後變得越來越好。

存有自卑感並不是件壞事,但是如果你有自卑情結,那就不是件好事了。自卑情結和自卑感沒有關係,它指的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比如「我因為學歷太低所以無法成功」,這種「因為有A所以做不到B」的想法就是自卑情結,其實A和B之間根本沒有關係,你只是為自己找一個做不到的藉口而已,不是「無法成功」而是「不想成功」。

自卑情結的另一個側面是自負,即「只要沒有A,我也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比如「如果有高學歷,我也會很容易成功」,這意思就是自己很優秀,只是因為沒有高學歷而被埋沒。

自卑情結下的自卑感是從主觀認識上的錯誤,所以難以超越和改變,真正的自卑感是「追求優越性」,即自己不斷朝前邁進。當然,這裡並不是指和別人竟爭,要實現高人一等,而是要做至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不要過度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人生逃不出交支、工作、婚戀三大課題,那麼,在這三大課題中,我們的自卑感是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被呼之欲出的?我們又該如何把控呢?

1、交友課題。這裡的朋友關係指的是脫離了工作、更廣泛意義上的關係。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其實不然,我們真正應該考慮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隨著我們自身的變化,周圍的一切也會發生變化,包括我們結交的朋友,要想結交更好的朋友,就要不斷修煉自己,先讓自己優秀起來。

2、工作課題。不管做什麼工作,都不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既然要與人協作,就會產生煩惱。比如面試失敗,自尊心受損,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再比如,因為自己的原因給公司帶來損失,受到了懲罰,所以開始討厭再去公司上班。這些情況都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討厭因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評或職責,討厭被貼上自己不喜歡的標籤。所以,看到煩惱背後的真相,超越自卑和煩惱,需要我們客觀看題,並且積極改正,在未來的工作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3、愛的課題。這一點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戀愛關係,二是與家人的關係。要經營好愛的關係,不在其中受傷,就要學會不相互束縛。當人能夠感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不拘束」的時候,才能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

不論是工作、生活還是家庭,一切順惱都源於人際關係。雖然在人和人的交互中,容易產生自卑感,但是超越自卑也很簡單,只要我們明白:我們有權力,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問題的看法,起人生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自己。

03

如果現在不要考慮任何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說是「自由」。我們終日不辭辛苦的奔波的目的大都是為了實現自由,比如很多人都計劃劃「實現了財務自由,就辭職去環遊世界」。但其實,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沒有實現財務自由,然後去環遊世界,相反都在追求這個目標的路上煩惱不堪。

我們一個人真正追求的自由,並不是身體上不受約束,而是「當自在如是」的人生狀態,所以,自由和我們是否朝九晚五上班沒有關係,和是否財務自由也沒有關係,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關。

之所以找不到自由感,罪魁禍首就是我們總在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從小都在接受這樣的數育:做對了會得到表揚,做錯了就會得到懲罰。所以,為了得到表揚、避免懲罰,我們總要想盡辦法得到別人的認可。比如很多孩子學習,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害怕受到

父母的批評,甚至害怕看到父母失望,這種孩子多半看上去心事重重、焦慮不堪。當人總是因為要滿足他人期待、得到他人認可而努力時,他便沒有自由可言,這種無形的束縛感只會讓他喘不過氣來。

所以,自由往往是被人討厭的,因為當你得到了自由,便意味著可能不再去滿足他人的期待,也不再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而去做這個、做那個。而不想被別人討厭,卻是每個人本能的欲望和衝動,正因如此,我們陷入不自由的泥潭裡無法自拔。

如何才能擺脫不自由的人生?需要我們學會放下別人的課題,即不要幹涉和參與別人的事。比如,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幹涉,長期以此,就避免不了衝突。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也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也不再會有強烈的不自由的束縛感。

我們要學會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而不是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因為「不想被別人討厭」是我們自己的課題,但是「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別人不喜歡你,你也不能去幹涉,一旦選擇幹涉,必然會努力活成別人想看到的樣子,把自己牢牢地束縛在別人的期待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每個人而言的自由。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只關心自己要成為誰、過怎樣的生活,自由便自在心中。

04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想要過怎樣的人生?我如何度過人生的每一天?……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有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個登山的過程,每一天都為了登頂而努力;有人認為,人生就像是眺舞,把每一個動作跳好就是終點。那麼,我們到底給如何度過一生呢?

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自出生那一瞬間便開始的線,畫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線到達頂點,最終迎來「死亡」這一個終點。我們不應該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即連續的剎那。所以,我們要把人生理解為跳舞,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哪裡並不知道,這被稱為「現實性的人生」,即實現性運動是一種「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的運動,簡單來說就是「把過程本身也看做結果的運動」。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所以,過去發生了什麼與現在沒有關係,未來也不會受現在所影響。我們不可忽視的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當下"。只要我們不迷失自我發展的方向,只要朝著我們想前進的方向,不論過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也終究會過上想過的生活。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活在「當下」呢?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1、自我接納。很多人認為自我接納就是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強」,其實,這不是自我接納,而是自我肯定,這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節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自我接納指的是假如做不到,也誠實的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法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簡單來說,自我接納就是「有承認自己hold不住的勇氣」。當然,我們選擇改變時,也要區分「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我們應當直去關注自己「能夠改變的」。

2、他者信賴。談到「信賴」不得不說「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銀行貨款,必須提供各種抵押。信賴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的相信,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什麼抵押之類的事情。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即他者信賴,只有你對他人有了信賴,人和人的橫向關係才能建立起來,進而實現良好的人際關係。

3、他者貢獻。能夠在一個群體中找到價值觀以及活在當下,不僅僅依靠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還要學會他者貢獻,即對他人做出貢獻、給他人帶來影響。因為我們只有感覺「對別人有用」時,才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工作並不是賺錢的手段,而是我們通過勞動實現他者貢獻,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因為只有我們學會「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無條件的信賴並且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用,才能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接受真實的自己,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一切幸福也都來自人際關係,而在人際關係中找尋的幸福就是學會自我接納、充分信賴你的夥伴,並且不斷為他人貢獻價值,活在每一個當下。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算古人了,但他的思想非常現代,孕育了很多現代心理諮詢流派的思想種子:比如,認為「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的認知流派;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的人本主義學派;以及把愛、勝任感和控制感作為人類基本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題,是對自我的解放。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將是引導我後半生如何活得更有價值意義的導師,隆重介紹它——《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緣起知道有這本書,我是從一個愛讀書寫作的朋友發的朋友圈裡才第一次知曉。;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阿德勒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而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成年人的潛規則:想要活得「爽」,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我看到了答案。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思想主張: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自己。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告訴你:自立盡頭是愛
    《幸福的勇氣》就是這樣一本行動指南,作為《被討厭的勇氣》的續集,本書同樣以百年前著名心理學者阿德勒思想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故事形式展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愛」的課題。
  • 《被討厭的勇氣》:完全顛覆日常認知的阿德勒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青年正是這樣的人,他每天都煩惱纏身,敏感又自卑,看不到自己身上任何優點,一直活在痛苦當中。他聽說在古都郊外住著一位哲人,這位哲人稱「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實際上,他是運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知識,以一種與人們日常認知大多相反的思維解決了青年的困惱。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注重對於人本身心理的探討,很多人也許會對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感到耳熟,他的一些觀點和弗洛伊德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 《被討厭的勇氣》,讀出這4個道理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麼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力量。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作者以超越心理諮詢的方式,進行心靈的對話,是一本自我成長和療愈很有幫助的書。這是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國家心理督導師韋志中在這本書中對本書的評價。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劉月霞
    文:劉月霞育兒路上,求知若渴,逐漸明白為人父母自身成長了,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尤其在閱讀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時,諸多難解和困惑的迷茫都豁然開朗。        本書是對『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哲學思想的解讀,以對話的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於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阿爾雷德.阿德勒(1870-1937)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同時,他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戴爾.卡耐基評論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個體心理學代表所有人的心理學。
  • 改變的勇氣
    對我而言,《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個推力。在我們周圍總會聽到各種無奈的聲音:不滿意現在的生活、抱怨萬事不公,經常幻想著能換一種活法,可一談到改變時,又會退縮,腦中產生諸多矛盾。我們是被什麼束縛而停滯不前呢?是時間、金錢還是社會關係?
  •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我明白的幾個道理
    文/羅小可「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不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到心理學,很多說滔滔不絕地談及弗洛伊德還有他的經典理論。而《被討厭的勇氣》,讓我重新認識了心理學的另外一個泰鬥—自我啟發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夢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但對那些擁有不懼怕被別人討厭,始終堅持自我的人而言,便是可以實現的人生階段。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
  • 讀《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這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合著的書,又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是屬於心理學類的書籍,也有哲學的意味。這本書以得道高僧和潦困青年對話的形式,將阿德勒心理學展現在眼前。阿德勒心理學其中之一就是目的論,否認原因論,一切主觀原因都是不想改變的藉口。我很慶幸在我曾經迷茫的時候讀過這本書,它給了我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 東湖夜讀·為你講書⑤|《被討厭的勇氣》: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內容簡介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邁出一步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前段時間,因為疫情持續蔓延,很多人待在家裡遠程辦公。雖然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是減少了一部分人際關係,也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就像枷鎖一樣束縛我們。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人可以改變,世界很簡單,人人能幸福
    在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以前,我也無法想像這三個點可以全部實現。可這本神奇的書卻向我展示了這三個點的可能性。《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通過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心理學「第三大巨頭」奧地利精神科學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相較於傳統的心理學理論,阿德勒的心理學更注重的是人的主觀自由意志。
  • 豆瓣8.3《被討厭的勇氣》:人人皆可改變,皆可自由,皆有價值
    最近經常在微信圈裡看到朋友們討論和引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觀點。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我們將得到什麼樣的答案?《被討厭的勇氣》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提起阿德勒和他所創立的阿德勒心理學知道的人很少。但阿德勒在歷史上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大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