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分離:你的人生你做主

2020-12-23 暖暖say情感

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了以「行為標準」和「存在標準」來判斷人生價值,會影響追求幸福的勇氣,同時也提出了「工作狂」的實質,就是強調了工作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基於此,阿德勒提出了人生和諧的問題。他認為工作狂是缺乏人生和諧的人,也是藉由工作來逃避交友、家務、育兒、興趣等方面的藉口。他強調人生的課題應該有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

婚姻幸福、父母健在、工作順利、三兩好友,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實現的吧!而這裡面就包含阿德勒所說的三大課題。婚姻幸福,父母健在這是愛的課題,工作順利這是工作的課題,三兩好友這是交友的課題。但是,很多時候,人總是會把工作、感情、愛情、親情等混為一談,造成了很多的困擾,所以要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也是沒有把握和認識好課題分離,正如一句話中所說:「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的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這就是沒有準確區分兩人的課題,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

課題分離不僅僅包括責任意識,也包括邊界意識。了解課題分離理論,對於處理人際關係問題和自身發展有一定的好處。

第一、表達需要是正當的。

有的時候想說話卻不知道和誰說,所以就不說,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確定對方會不會回消息,乾脆就不說了。我們總有太多的顧慮,卻忘了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這本身就是合理且正當的。表達需要是我們自己的課題,而別人是否會接受,那就是別人的課題了。我們不能因為想像對方不回應而漠視自己的表達需要,這是不正當的。所以承認需要,在尊重需要或者說表達需要的基礎上,重新尋找情緒需要的出口。

第二、勇於嘗試。

很多事想做卻擔心做不好而不敢做,事後又特別後悔自己不主動。這裡面就是課題分離不明確,報名去做這是自己的課題,最後的結果或評價是別人的課題,過分的關注結果只會導致自己越來越焦慮,這樣非但於事情無益,反而有害。所以勇於嘗試,主動承擔責任,做好自己分內之事。

課題分離理論看似簡單,實則複雜,但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你的人生你做主,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所以,我們不妨有一點「被討厭的勇氣」。

相關焦點

  • 人生的課題分離
    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生的大多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的重要原因是人生課題界限模糊。我們拿討好型人格舉個例子。討好型人格大多數是不會真正的幸福的,因為他把別人的需求和期待當做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如此一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被擱置,靈魂卻忙碌於滿足別人的期待。這樣的生活不僅不幸福,而且讓人心身勞累。一個更為普遍的現象是:父母催促單身男女結婚,甚至是插手其婚姻大事。
  •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人生課題的分離
    這本書講到,人際關係的苦惱往往都源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人生課題與他人的人生課題分離開來,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一. 什麼是人生的課題一個人從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肩負著人生的課題的任務。
  • 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己的人生,從課題分離開始!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但有人會說:生活中,我們怎麼可能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呢?你看有拍照要美顏、有工作想要升遷、有高品質的生活想要追求等等,這不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可嗎?!看似這樣,但其實是一個度的把握。
  • 自由的勇氣,也聊聊《囧媽》和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啥意思呢?就是別人的事兒你別幹涉,自己的事兒自己做主。怎麼判斷是別人的事兒還是自己的事兒呢?比如教育孩子,孩子學習不好,那是誰的事兒?阿德勒說,簡單,就看這個事兒的結果最終是誰承擔,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 跟父母也需要課題分離?
    而阿德勒心理學提倡的一個觀點是課題分離。這個觀點,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但我卻認為值得推崇。 任何一個真理剛出來的時候,都不是被普遍接納的,永遠是從少部分人開始,二八法則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什麼是課題分離呢?首先需要判斷某件事的最終結果由誰來承擔。誰承擔結果就是誰的課題。任何外人,包括父母都需要跟這個課題做分離,不能加以幹預。比如孩子學習不好。父母會擔心將來孩子的未來,於是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等等。
  • 被討厭的勇氣:課題分離幫你找到界限感
    如果你認同阿德勒所說的,人並不是住在客觀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以胖為美,你就一念回到了盛唐,以剽悍粗獷為王,你就一念去到了成吉思汗的帳前,既然你可以定義高矮的意義,自然能夠定義人際關係間的意義。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把人生課題分為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
  • 課題分離|如何處理親密關係中的「三觀不合」?
    不過我要反問你,對待差異誰告訴你說,只有統一這一條路徑的?難道求同存異不是解決之道?難道差異除了你死我活就沒有可以共存的?不得不說,我們的語言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和思路。以上,我們重新澄清了一下「三觀不合」。這是為打開處理問題的新思路做準備。下面,我給你介紹一個處理親密關係中三觀不合的具體方法——課題分離。
  • 學會課題分離,擺脫生活煩惱
    而是要學會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這一主張。辨別課題歸誰的的基本方法就是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
  • 婚姻是你的,一定要學會課題分離!
    根本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這個理論看似有些冷血,事例中的兒子違逆父母意願,實屬不孝,可是任何人都擁有快樂人生的權力,所以,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課題,至於自己的課題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影響,那是對方的課題,你尊重就好。而這這就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提出的課題分離理論。課題分離對生活的影響和意義!
  • 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
    一、什麼是課題分離?阿德勒斷言,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之所以煩惱,就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想要改變這一點,阿德勒給出了一個具體的辦法——課題分離。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 《課題分離》讀後感
    文 王小民一、為什麼會有人際關係的煩惱因為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我的事二、課題分離是什麼區分什麼是你的事,什麼是我的事。區分標準:這件事由誰承擔後果三、課題分離的好處1.知道如何能夠表達自己的需要2.知道如何拒絕別人3.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課題分離,對我們在職場、生活中都同樣重要
  • 浮生若夢,煩惱如絲:人生最大的功課,莫過於課題分離
    請點擊上方關注「峽谷有聲」,為你寫溫暖文字,陪你看世事繁華。1.課題分離阿德勒說:我們需要界定出自己的課題,進行「課題分離」。如何去區分課題呢?只要考慮這項選擇的結果,最終需要被誰承擔。假如這項工作最終的結局成敗由我承擔,那麼,我如何做好這件事情,是屬於我的課題,是由我來掌控的。至於別人如何看待我所做的這件事情,則是別人的課題,應該交由別人來處理和定奪。而我不應該、也不能夠,幹涉對方的這種自由。
  • 浮生若夢,煩惱如絲:人生最大的功課,或許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建議:我們需要界定出自己的課題,進行「課題分離」。 如何去區分課題呢?
  • 你的人生你做主!權威專家公益直播助力高考學子
    光明網訊(記者 趙清建 肖春芳 張佳興)7月17日,為幫助2020屆高考學生正確面對新冠疫情下的這場「特殊」考試,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北京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聯合光明網主辦的《助力學子 直面高考:你的人生你做主》高考公益直播活動順利開展。
  • 心理學:要想破除人際關係困擾,最重要是學會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許多時候我們有人際關係的擔憂,都是因為不懂得課題分離。一、課題分離的本質是告訴我們,對自己負責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對別人負責生活中,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不敢拒絕別人,害怕別人說自己人品差。實際上,我們只要對自己負責, 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這些目標通過阿德勒的「人生課題」來實現。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三類。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是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想要減少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要學會做課題分離。
  • 那些你逃不掉的人生課題
    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認真的意識到,我可以在考場裡有意識的選擇丟棄一些大題,但是有很多的人生課題是我沒有辦法逃避掉的。 那一年我大二。我第一次主動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我去請求老師幫忙,推薦我可以去報社暑期實習的機會。 老師很是訝異:你這才大二,為什麼這麼著急呢?
  • 學會課題分離,抽離負能量場景
    最近學心理學的知識,在肺疫情下,有很多人會感覺焦慮,如果過度的焦慮,首先你的肚子變大,不管你用什麼方式減肥,你就是無法把肚子減小。過度焦慮,帶來的不好的影響.如何讓人不過度焦慮?要大腦分泌催產素,可以通過大笑,泡澡(找你的愛人抱抱),按摩,做公益幫助其他更多的人。產生更多的催產素,不過度焦慮。擁有自帶催產素,延年益壽青春駐:大笑,泡澡,按摩,公益我們人生幸福三要素第一個是都分泌多巴胺,然後有血清素,然後催產素。
  • 擺脫人際交往的煩惱的重磅武器:課題分離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所幹涉。課題分離:關你屁事,關我屁事。怎麼分辨是誰的課題呢?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那麼這就是誰的課題。那是他的課題。孩子不寫作業,後果你被老師找。那是你的課題。可以告訴老師直接懲罰他,那就變成他的課題。
  • 《被討厭的勇氣》鬆開過去放過自己,分離課題重構關係,活好當下
    主動選擇二、一切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放下對比、分離課題活出自己分離課題,避免矛盾人際關係的矛盾常常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超越了界限,幹涉他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幹涉。尤其是在孩子教育中,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甚至高考報什麼學校,畢業找什麼工作,打著「都是為你好」的牌子,過度幹涉子女。父母的行為有時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並不完全是為了孩子。這樣不分你我課題,最容易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處於對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