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也需要課題分離?

2020-07-25 親密關係導師愛麗莎

每對父母在孩子出生後都會產生一個潛意識: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我有權利以愛的名義做任何事。


對於孩子而言,TA會認為,父母為我做了這麼多,我只要犧牲一點自己的快樂,就能滿足父母,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多數家庭都在這樣無意識中周而復始的運轉著。


但可以看到的一個結果是:孩子不開心,父母也沒有多開心。因為父母的欲望總是無窮的。


今天跟你說只要你工作了我就不插手了。明天跟你說只要你結婚了我就放你自由。後天跟你說,你要上班,我幫你帶孩子吧。


父母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告訴你:我是你生命的主宰。

跟父母也需要課題分離?

而阿德勒心理學提倡的一個觀點是課題分離。


這個觀點,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但我卻認為值得推崇。

任何一個真理剛出來的時候,都不是被普遍接納的,永遠是從少部分人開始,二八法則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什麼是課題分離呢?


首先需要判斷某件事的最終結果由誰來承擔。誰承擔結果就是誰的課題。任何外人,包括父母都需要跟這個課題做分離,不能加以幹預。


比如孩子學習不好。父母會擔心將來孩子的未來,於是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等等。


但實際上,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或者是將來工作不好,這都是孩子自己面對的事情。無論父母再這麼擔心,都無法替他去面對的。


同樣,這也讓我聯想到在愛情當中,多數女人都要男人為他們的情緒負責,我自己也會犯這樣的錯。


直到我明白:我因為對方的錯而情緒不好,這是我的課題,因為是我情緒不好。我需要自己去處理情緒。沒有人會代替自己那種生氣或者高興的感受,不是嗎?

跟父母也需要課題分離?

舉個極端的例子,你彩票中獎了,你很平靜地對他人說,你能替我高興嗎?別人肯定回應你,關我屁事,除非你把錢給我。對吧。這就回到了誰的課題誰負責。


每個人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情緒,但一旦關聯到父母,因為有特殊的血緣關係在,我們會蒙蔽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而我自己也是經歷要跟父母課題分離的痛苦,但最終戰勝的是想要活出自己的那份勇氣。


剛畢業的時候,聽他們的話去考公務員,考老師,總之,順著他們的安排做一切的事。可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失去了生命力,我覺得我的存在只是一個傀儡。


當我跟父母抱怨的時候,他們覺得我不孝順。吃好喝好還各種意見。於是,我又在思考,到底錯在哪裡?

跟父母也需要課題分離?

直到我下定決心從自己開始改變。當我一點點勇敢,從小事當中學會拿回自己的力量,開始自己做主後,我發現似乎他們也沒那麼反對了。


甚至很多事情,等我做完了再告訴他們。他們無奈,但也慢慢接納我的做事風格。


因為他們的接納,我反而更加感恩他們,我也開始用我的方式努力去愛他們,我們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了。


聯想到身邊有幾個父母反對的愛情,但最終父母看到孩子過的快樂,父母也就放下了。


我想獲得別人認可不是唯一的需求,快樂才是每個人的真正的需求。


在面對跟父母分離課題的時候,或許你需要的也只是一點點勇氣罷了。


你呢?願意跟我分享你的故事嗎?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給你帶來一絲絲的勇氣。

#

相關焦點

  • 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父母需要做到「課題分離」
    控制型的父母需要了解「課題分離」心理學家阿德裡曾在他所著的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了「課題分離」,他認為一切的人際關係矛盾都是源自於自己對他人的額課題妄加幹涉,或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妄加幹涉。而親子關係的疏遠,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課題的幹涉而造成。阿德裡認為:「那些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 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
    一、什麼是課題分離?阿德勒斷言,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之所以煩惱,就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想要改變這一點,阿德勒給出了一個具體的辦法——課題分離。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 父母控制欲強,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要做到課題分離
    父母控制孩子造成的影響 孩子小時候都由父母陪伴玩耍,父母會指導孩子玩什麼,怎麼玩,玩後需要做些什麼等等,但是孩子通常表現出這三種反應:反抗
  • 人生的課題分離
    我在《淺談幸福》一文中提到:「要想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需要追尋的是沒有痛苦,而不是快樂」。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生的大多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 課題分離:你的人生你做主
    他強調人生的課題應該有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婚姻幸福、父母健在、工作順利、三兩好友,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實現的吧!而這裡面就包含阿德勒所說的三大課題。婚姻幸福,父母健在這是愛的課題,工作順利這是工作的課題,三兩好友這是交友的課題。但是,很多時候,人總是會把工作、感情、愛情、親情等混為一談,造成了很多的困擾,所以要課題分離。
  •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人生課題的分離
    父母之愛是如此的沉重,父母總有操不完的心。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我的一切。然而就像硬幣有兩面,愛也有兩面。過度的愛反而把小孩寵壞了,他們缺失了吃苦耐勞的能力,缺乏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養成了對父母過度的依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父母也有自己的課題。
  • 「明式語錄」被嘲,「明式父母」應反思,「課題分離」理論要了解
    他在節目中十分"霸道總裁",常常對"員工"說"聽我的"、"我說了算"、"沒商量"、"這個問題不需要商量,都聽我的",因此他這樣的話語被稱為"明式語錄",並被許多網友吐槽、嘲笑。02"明式父母"之所以"明式教育",是因為不懂"課題分離"理論為什麼會存在"明式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呢?而且這樣的"明式父母"從古至今還是很多。其實這就是因為父母們不懂"課題分離"理論。什麼是「課題分離」理論?
  • 《課題分離》讀後感
    文 王小民一、為什麼會有人際關係的煩惱因為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我的事二、課題分離是什麼區分標準:這件事由誰承擔後果三、課題分離的好處1.知道如何能夠表達自己的需要2.知道如何拒絕別人3.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課題分離,對我們在職場、生活中都同樣重要
  • 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己的人生,從課題分離開始!
    換句話說,我們要學會「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 MAGIC ENGLISH 課題分離,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一個理論:要想解決好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 自由的勇氣,也聊聊《囧媽》和課題分離
    當然不是,而是我們要先學會課題分離,然後才能有健康美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話說得真到位呀,前面我們也講過不想工作只是想逃避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再去看看。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
  • 學會課題分離,擺脫生活煩惱
    而是要學會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這一主張。辨別課題歸誰的的基本方法就是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
  • 課題分離|如何處理親密關係中的「三觀不合」?
    下面,我給你介紹一個處理親密關係中三觀不合的具體方法——課題分離。所謂課題,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分離,則是把課題分給不同的人,誰的問題誰自己承擔。以催婚為例:先問你一個問題,父母該不該催婚?當然應該。畢竟,你是她生養的,她生你下來,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成家立業。所以,她有充足的理由去催你。
  • 心理學:要想破除人際關係困擾,最重要是學會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許多時候我們有人際關係的擔憂,都是因為不懂得課題分離。一、課題分離的本質是告訴我們,對自己負責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對別人負責生活中,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不敢拒絕別人,害怕別人說自己人品差。實際上,我們只要對自己負責, 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 婚姻是你的,一定要學會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由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個理論,在他看來,人一切的煩惱來源都源自身邊的人際關係。而對於『課題分離』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需要將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然後全力以赴面對自己的課題,至於別人的課題,尊重就好。
  • 浮生若夢,煩惱如絲:人生最大的功課,或許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建議:我們需要界定出自己的課題,進行「課題分離」。 如何去區分課題呢?
  • 浮生若夢,煩惱如絲:人生最大的功課,莫過於課題分離
    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本性純良孝順的我們,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不自覺地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對方是我在意的人,我當然希望滿足他的願望。課題分離阿德勒說:我們需要界定出自己的課題,進行「課題分離」。如何去區分課題呢?只要考慮這項選擇的結果,最終需要被誰承擔。
  • 被討厭的勇氣:課題分離幫你找到界限感
    一個人就是一個單獨的世界,當我們跟其他世界產生交集的時候,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該守住的,都需要清清楚楚,容不得半點馬虎。人的煩惱基本來自於人際關係的處理。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把人生課題分為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
  •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家長可以嘗試「課題分離法」來應對
    2.了解「課題分離法」,明白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當家長們了解孩子學習成績差、不愛學習的多種原因,以及自己的攀比心理後,要做的就是「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誰的課題誰負責。
  • 學會課題分離,抽離負能量場景
    幸福三要素:多巴胺(愉悅感)血清素(幸福感)催產素其實我們很多人不開心,不快樂,是沒有做一個課題分離。不要有代入感,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們別人不喜歡你,罵你很正常,給自己立定一個人格導師。比如說電影明星或者政要明星,或者是身邊的朋友。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勇氣,勇敢活出自己的勇氣,一種「被討厭的勇氣」。這些目標通過阿德勒的「人生課題」來實現。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三類。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是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幹涉。想要減少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要學會做課題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