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生活,你真正想要把它過好,都絕非易事。正如過年的這段日子,對很多人來說用「熬」這個詞來形容,也不為過。
在肺炎疫情陰影的籠罩下,我們對「熬」這個字的體會可能會更深。
一家人「困」在一處,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有個共同的目標,然後一起有規劃,有分工,有節奏地過日子。不過,好幾代人在一起,我聽到頻率最多的抱怨是「三觀不合」,說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怪彆扭的。
那這就很尷尬了。
乍見之歡,很快就成了久處生厭。
這篇文章,我們就以「催婚」為例,看看所謂的三觀不合該如何化解?類似地如催生孩子,還有夫妻之間三觀不合等等,其背後的處理方式和邏輯一樣。
以下是正文:
首先,我建議你警惕使用「三觀不合」這個詞。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詞容易給人一種如臨大敵的感覺,貌似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就是說,日子沒辦法過了……
這可不是在和你咬文嚼字。事實上,我們對一件事如何定性,將決定了我們的情緒、態度以及我們會做出何種回應。
換句話說,我們的語言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情緒和行動。
既然不用「三觀不合」這個詞,我建議用「觀點多元化」來代替。
後者聽起來是不是感覺舒服多了?用「觀點多元化」,我們不僅感受不到敵意,反而還能體會到一種豐富多彩。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這樣我們加在一起就有多元的視角。可以彼此互相補充,進而獲得一種更全面的認知和體驗。
另外,當你覺得「三觀不合」是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的潛臺詞是希望「三觀一致」。而這就意味著,在你的頭腦裡,你認為只有把兩個人的三觀統一起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要想完成這種統一,要麼你自己妥協,要麼是對方遷就。反正其中必然有一方不爽,受壓抑。
不過我要反問你,對待差異誰告訴你說,只有統一這一條路徑的?
難道求同存異不是解決之道?難道差異除了你死我活就沒有可以共存的?
不得不說,我們的語言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和思路。
以上,我們重新澄清了一下「三觀不合」。這是為打開處理問題的新思路做準備。下面,我給你介紹一個處理親密關係中三觀不合的具體方法——課題分離。
所謂課題,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分離,則是把課題分給不同的人,誰的問題誰自己承擔。
以催婚為例:
先問你一個問題,父母該不該催婚?
當然應該。畢竟,你是她生養的,她生你下來,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成家立業。所以,她有充足的理由去催你。
催子女結婚,是父母的課題。
就婚姻這件事而言,你不想聽父母的安排,應不應該?
當然也是應該的。畢竟,結婚的是你,過日子的是你,最終要承擔一切後果的也是你。
希望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不想要父母操心和催促,這是作為子女你的課題。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個課題: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因為無論是催婚也好,還是你想要自己為自己安排也罷,本質上,父母子女彼此還是希望彼此過的好。而這個課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課題,需要雙方共同處理。
多說一句,親密關係中三觀不一致往往只是表象,背後彼此的目標往往高度重合。
父母的課題父母自己處理,子女的課題子女應對,彼此共同的課題彼此共同應對,各自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課題分離,既拎得清,也不失溫度與情感。把這些課題拎清了,我們處理問題起來,才算是有了抓手,而不至於在一團漿糊裡打轉。
是不是很清晰,很簡單?
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方案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你可能處理不好自己複雜微妙的情緒。
作為子女的,希望父母不要管束自己,希望自己的婚姻自己安排和做主。這是子女的課題。當子女想要做好這個課題時,常常需要期待自己的父母通情達理。
但問題是,父母並不會像我們預期的那樣通情達理。因為父母有父母的一套觀點和邏輯。
此時,我們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委屈的是,明明自己就很不容易了,還要被自己的父母摧殘……
但我要提醒你,委屈是你自己的課題,你需要自己消化。
同樣,作為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省心,早早結婚成家立業。這是父母的課題。當父母想要做好這個課題時,常常需要孩子真的聽話省心。
但問題是,成年的子女並不會像父母期待的那樣聽話省心。因為孩子有孩子的一套想法和打算。
此時,做父母的也會感到非常失望,對自己子女失望。覺得自己的一番好意被白白浪費……
失望也是父母自己的課題,需要父母自己消化。【提醒一句,你我永遠也無法通過犧牲自己來取悅他人。】
現實當中,假如父母和子女都處理不好情緒,那麼就會陷入相愛相殺的摩擦中。相反,只要一方能真正拎得清,那麼局面就不會失控。
至於情緒管理,前面的文章我已經不厭其煩地闡述過,在此就不贅述。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我們之所以難以處理親密關係中的問題,究其主要原因有二:
1、拎不清問題。
因為拎不清問題,所以容易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複雜的問題情緒化。
2、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
因為處理不好情緒,所以很容易在關係中迷失,在做事的時候迷茫。
課題分離,是為了把事拎清,找到做事的抓手。
情緒管理,是為了更好地做事,更有溫度地做事。
今天就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