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俊,1953年出生於甘肅隴西,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正高二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甘肅省文藝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1977年考入蘭州師專(現蘭州城市學院)中文系學習漢語言文學,先後在首都師大書法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管理學、書法學、文藝學,長期從事社會管理學、書法創作、書學研究、藝術學教學和高校學報編輯等業務研究工作。原甘肅畫院院長、甘肅書法院院長、甘肅美術館館長,現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協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美院、深圳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大、蘭州文理學院等院校特聘教授。
馬國俊作為甘肅畫院院長,無疑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畫院的管理工作中。但他作為書法家和研究書法藝術的學者,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對他的了解,就是從看他的書法作品和讀他的書論的文章始。他的書法像他的人一樣,一眼看上去從容而質樸;他的書論的文章,著眼於對書法藝術本體審美規律的揭示,以及對書法藝術當代整體演變趨勢的分析,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作為藝術管理者和書法家,而又以開闊的視野和深入藝術本體規律的理論研究,不斷取得優異成果。我想,國俊的執著與堅持,應是不言而喻的。
國俊的書法圓融、通達,筆法、章法、結構都講究而毫無雕琢之貌,給人鮮明的印象是「耐看」。審視他的作品會品味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書法是博大精深的藝術,同是寫字,差別在品格、在境界。當代人的書法能具有文化品格並不易,俗話說「功夫在詩外」,書法的功夫更在於書者的文化修養和積累。國俊的社會生活經歷、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以及他對書法藝術的理論思考,都融入他的書法之中。他的字在用筆的沉穩、從容中顯露一種率性的天真,在運筆的變換中顯露一種簡約的淳樸。今天,人們的審美趨向是多向性的,但這種淡然醇厚的品格,也更是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們藝術審美所需要的。這或許是國俊的書法作品得到人們喜愛的一個原因。
國俊對書法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書法史論和高等書法教育方面。如他的《論書法品評中的審美定位及其延伸》、《隸書文化教育價值與藝術審美教育價值辨析》等不少文章,都以獨特的視角、獨到的見解切中肯綮。國俊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從書法藝術本體和書法文化角度都有切入,但卻也並不局限於此。他書法研究的宏觀架構是開闊的。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不少文章不是孤立地論述書法,而是從傳統文化精神的內涵與價值著眼,把文學、藝術、史學、哲學、教育與書法交叉結合來研究,學習、汲取相鄰學科研究的優勢與方法,這就使他的研究具有了歷史的厚度和文化精神的含量。
國俊作為生活在西部的一位書法家和學者,他書法研究關注的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敦煌書法藝術。比如他的《敦煌遺書民間書法特徵研究》,指出了敦煌書法藝術率真與莊重共存、民間與經典互化、書寫與書體同生的價值意義,並指出它在書寫中的豐富變化和字體及字型結構的演進過程,給書法創作和研究提供了最佳也最真實的參照對象等論斷,是對敦煌書法研究也是對敦煌學研究體系的豐富。在當代書法藝術道路上,以書法藝術創作和嚴謹的理論研究二者兼工者不多,國俊的艱辛努力彌足珍貴。相信國俊會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努力前行,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書法藝術在當代的弘揚和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