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曹磊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幾年前開始出現在市民身邊的快洗車、快剪髮、快衝印、快送酒等「快時尚」服務,如今大多數都已難見到,但其中的「10元快剪」卻在江城快速擴張發展。記者連日走訪發現,各類「10元快剪」店已成為各個社區周邊超市裡的標配,且光顧的市民不斷。
根據調查,現在新開一家大型超市就會配備一個4、5平方的快剪店,幾乎已遍布市民身邊。這樣不起眼的小店因為滿足更多平價理髮消費,當下每月經營收入能超過3萬元,養活2—3個人並有盈利。
據了解,目前,這樣的10元快剪店正在從社區周邊的超市延伸到輕軌站、地鐵站等區域,進一步深入市民生活。
走進身邊超市就能10元快剪
近日,家住漢口的趙先生與妻子在姑嫂樹路一家大型超市裡購完物後,熟練地來到離出口處不遠的「10元快剪」店,刷微信付錢、取票、坐上椅子。
趙先生簡單跟理髮師交代了一下需求,對方便駕輕就熟地剪了起來,不過10分鐘就理完了。看到鏡子裡精神的短髮,趙先生還算滿意:「每個月來修一次,已經剪過5次了吧,男的頭髮乾淨清爽就行,沒那麼多講究。」
在記者駐足觀察的半小時裡,這家面積不足4平米的小店沒有斷過客流,兩位理髮師傅剪了5個頭,客人全都是男性。
連續多日,記者在漢口江大路、淌湖二村、後湖大道、常青花園、循禮門、漢口花園,以及武昌的洪山廣場、廣埠屯、首義路等多個地方的大型超市探訪,均發現了這樣的「10元快剪」店,品牌也多樣,其中兩家新開的超市還專門要求招入快剪店。
一位正在為店面簡單裝修的快剪師傅稱,現在只要離社區較近,或大型綜合體的商超裡,基本都有「10元快剪」店,幾乎已經成了標配。
三十多歲男性和女顧客在增多
「這家店已經開了3年多了,蠻多客人都成了老熟人。」在漢口常青花園的一家超市裡,「10元快剪」店負責人劉師傅稱,像他這樣的「10元快剪」店在如今的大型超市裡幾乎遍地開花,但最讓他高興的是,不僅中老年男客人認可他們的手藝,女性客人也在不斷增多。
劉師傅說,「快剪」剛開始的客人幾乎都是40歲以上的男街坊,簡單修剪和剃平頭的最多。「剪平頭其實蠻考驗技術,尤其還要快速剪好,不容易的。」劉師傅回憶,隨著手藝被認可,居民們慢慢把家裡的小孩也帶來理髮,其中幼兒更多。這兩年裡,一些阿姨級別的女性客人明顯變多了:「其實我們剪女性頭不划算,但做街坊生意不能計較那麼多,這裡做口碑更重要。」
按照估算,現在10元快剪店裡的客人構成中,男性佔七成,女性能佔三成,且比例在上升。在男性客人中,十幾歲以下的孩子、二三十歲的青年各佔30%左右,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佔40%,其中30歲以上的男性客人數量也在增加。
平均每天剪120單月入3萬起
相較於其他「快服務」項目的消失,「10元快剪」能夠在市場中存活並迅速擴張,最重要的還是實現了可觀的盈利。
在後湖大道漢口花園的一家大型超市裡,主營一家臺式快剪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一家4—5平方米的店根據周邊地段、居民人流量的不同,每月給超市商場交的水電租金從3000元到8000元不等,但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增量成本。
按照目前「10元快剪」店的生意,差一點的每天也可以剪80單左右,周末或天氣好一些的時候,每天能剪160—180單,平均下來每天至少在120單左右,一個月的營業額超過3萬元。
王先生說,一家店的設備固定投資一般在5000元左右,需要配備2—3個理髮師,因為快剪的工作量大,而且對徒手剪髮的手藝要求高一些,所以每個月的人均工資在6000元左右,比一般美髮店的理髮師會高出不少。如果除開自己的工資不算,每個月基本能保證1萬2到1萬5元左右的收入:「累是累一點,但營收不錯,工作也比在美髮店更單純。」
迎合簡約消費將進交通空間
對於「10元快剪」模式能夠從眾多「快服務」的市場競爭和發展中存活,並不斷擴張,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澤沛認為,消費者對選擇的「快服務」同樣會權衡性價比,大家都希望既在節省時間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滿意的服務。一項「快服務」模式被認可,一定是既保證了效率,又保證了質量,不然消費者也不會買單。
記者也了解到,「10元快剪」店實際上在日本、臺灣等地已經形成市場網絡,遍布商超、地鐵站等市民聚集、人流量大、流動速率快的地方。探訪中,記者也了解到,除了社區周邊、商業綜合體內的大型超市裡不斷布局「10元快剪」店以外,在軌道交通1號線、地鐵2號線的等交通空間內外,也將陸續出現這樣的快剪店。
社會學家馮桂林認為,快節奏的生活讓高質量的「快服務」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滿足了一些趕時間,或簡約型消費者的大眾化需求。不過,這樣「快服務」的模式依然要繼續保證效率與質量,才能發展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