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貓科動物中,獅子是最大的一種,唯一能和老虎相匹敵。現在,世界範圍內的獅子不到萬頭,而且都集中在非洲大草原上,亞洲的野生獅子幾乎全部滅絕,獅子作為食物鏈中最重要的掠食者,自然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而貓科豹亞科豹屬五大物種中的獅子,已經在地球上發展進化了十幾萬年。貓中只有獅子群居,因而有不同的繁殖習慣。
儘管我們常以雄獅為獅群領袖,但事實上,母獅才是這一家族的核心,捕食活動基本上由母獅來完成,而雄獅非但不捕食,還會搶在獵物之前捕食。
獅子群中,母獅的一切繁殖權利歸獅王。然而,正是這樣,一些雄獅會挑戰獅王的位置,試圖獲得母獅的繁殖權利。
母獅子沒有固定的發情期,一般情況下,與母獅子同齡的獅群會集中發情,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獅群中的幼獅同時出生,有利於母獅照顧幼獅。
但是如果獅群裡有小獅子,母獅一般都不會發怒。
假如這時一隻雄獅挑戰獅王的位置成功了,它們會選擇在6個月內把獅群中的幼崽全部咬死,讓母獅儘快發情。
因為平均來說,雄獅們當獅王的時間只有2年左右,為了儘可能多地保留他們的後代,讓他們長大,他們會咬死不到6個月的幼崽,讓母獅發情。
一些母獅會為了保護後代而帶著後代離開種群,但是另一些母獅會選擇妥協,在剛經歷了喪子之痛後,又被迫和咬死孩子的雄獅一起繁殖。
獅群中,有1-2頭雄獅領跑,剩下雌獅和幼獅,總體而言,整個獅群的成員約為12-13人,當食物充足時,部分獅群的成員將達到30人,此時雄獅的數量將增加。
由於獅子是群居動物,因此雄獅為了重新獲得繁殖權,只能成為獅群中的獅王,如果退一步講,還可以成為獅王的助手,通常一個獅群中有多隻雄獅,90%的雄獅都是兄弟,曾經一起出去遊蕩,現在卻成了獅王。
獅子王比較類似於母系宗法社會,就像女兒國一樣,一般王子沒有繼承權,最後只能淨身出戶,而公主都會有安穩的生活來繼承領地。一隻獅子年滿6-9歲時,我們就把它稱為雄獅王,但實際上,它的主人是一隻雌獅,而雄獅的戰鬥力最強時是6-9歲。它也許能在不斷的被挑釁中保持數年的勝利,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最終還是會被年輕的獅子打敗,新王登基了,曾經的獅王只能灰溜溜地去開啟他生命中的第二次漫遊。
因此雄獅的一般更替周期大約是2-3年,特例最長出現在6年後,但非常罕見。所以作為獅群中的小雌獅,它所經歷的第一代,就是它的父親,野外雌獅一般都能活到18歲,所以在一生中至少要經歷5到6次雄獅活動。對於喪子之痛理論上肯定少於5到6次,而且在理想狀態下也不會有喪子之痛,因為幼獅大約3歲,到了4歲,就會被驅逐出獅群,如果獅王能夠繼續執政3年,那麼它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孩子了。
但一出意外,年少的獅子剛出生一年,獅王便被淘汰出局,擁有了新的王位,這一代一般的雄獅都會遭遇新的獅王之手,有的時候為了儘快讓雌獅進入發情期,連幼獅也是難逃厄運。
雄獅一生坎坷,終會經歷輝煌,最後黯然失色。剛出生的時候是父母的寶貝,長大兩三歲後就會被父親從獅群裡趕出去,或者被新獅王趕出去,完全沒有繼承權,完全離開家庭,開始第一次遊蕩雄獅。但是,獨自一人去捕殺獵物要困難得多,所以他們會和其他的獅子結盟,有時會一起挑戰新的獅子群。
經過磨難,雄獅最終成為了獅王的一代,在此階段,它們擁有生育後代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可能只能延續到8-9歲,之後可能面臨被驅逐的局面,他們將有第二次流浪生活,通常雄獅可能只能活到12-13歲,而他們的第二次流浪生活可能會持續到12-13歲。
反之,小雌獅子則更幸運,它們是真正的小公主,能夠在獅群中「結婚生子」,也許直到死都不會離開自己的獅群,即「鐵打雌獅,流水雄獅」。事實上,幼獅在即將長大成人時被逐出群居也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的尷尬,同時獅王的更替在二到三年內,這也可以避開幼雌的成熟期,不得不說,進化就是如此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