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由於具有顯著的增產作用,經濟效益好,受到廣大農民的青睞。
1、品種選擇
選擇無病、表皮光滑、薯形正、芽眼明顯、結薯早、薯塊集中、具有抗病性的早熟品種作種,如東農303、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5號、費鳥瑞它、克新4號等。
2、種薯處理
品種選定後要對種薯進行必要的處理,首先應淘汰表面粗糙、畸形有病蟲害和不規則的塊莖,同時注意選擇壯齡薯做種。種薯選好後要提前20~30天進行催芽處理,放入室內近陽光處或室外背風向陽處,溫度保持10℃~20℃,切塊大小30~50g,每千克馬鈴薯切約30個切塊。切塊時靠芽眼切成立體三角形薯塊,重量25g,貴重品種每個芽眼可切成一個種塊。切塊時,為防止薯塊間相互傳播病菌,切刀要用0.1%的高錳酸鉀或75%的酒精溶液進行消毒。薯塊切口風乾後,傷口處再蘸些加入4%~8%多菌靈的草木灰或少許鈣鎂磷肥,在乾燥通風處晾2~3天,以利於傷口的癒合。每畝用種薯130kg,貴重品種畝用種薯100kg,有條件農戶可採用小整薯播種。
3、適時播種
當土壤10cm溫度達到4℃左右時即可開始播種,播種時間在12月下旬至1月中上旬。
4、選地整地
根據馬鈴薯的生長特性,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前茬為小麥、油籽、豆類(避免重茬),最好冬灌過的地塊,整地前首先要清除前茬作物的殘茬、秸稈、石塊和其他雜物。整好地是馬鈴薯高產的前提。馬鈴薯是以地下塊莖為收穫目的,要為塊莖在地下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深耕可以使土壤疏鬆,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因素,為馬鈴薯根系和匍匐莖、塊莖的生長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馬鈴薯塊莖播種後產生的根係為鬚根系,穿透能力較差。土壤疏鬆有利於根系的生長發育,根系發育良好,可以增強吸收土壤中水分、養分的能力,源源不斷輸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長健壯,光合能力增強,光合產物增多,為高產提供物質基礎。研究表明:耕深15~18cm時,鬆土層可達30cm,較淺耕的增產10%。耕深達到36cm的,比耕深18cm的可增產63.1%,整地後按寬1.2m的畦面開溝,溝寬40cm,深25~30cm,面開穴或開15cm寬的溝。
5、合理施肥
地膜覆蓋後,馬鈴薯生長的環境因素改變,馬鈴薯生長加快,養分消耗快且多,加之以後不能追肥,所以必須一次性施足底肥,一般比大田增加30%~50%。按單產3.75萬kg/hm2鮮薯計算,需施農家肥60kg/hm,尿素225kg/hm2,二銨375kg/hm'。如果後期有脫肥現象,需要通過葉面施肥的方法追肥,噴施1.0%~2.0%的尿素和0.2%~0.3%的磷酸二氫鉀1:1混合12。
6、播種方法
一般採取寬壟雙行種植,壟寬60cm,高15~20cm,壟距25cm。要求壟面平整細緻。為減少水分蒸發,最好一次完成整地、起壟、覆膜等項作業。覆膜時可3人一組,1人在前覆膜,2人兩側培土壓蓋,固定地膜,四周用土壓嚴壓實。覆膜時要力求達到「緊、平、嚴」的標準。這樣才能達到地膜的最佳效果。膜選用厚0.005 ~0.008cm,寬70~80cm的較為經濟,一般需75cm/hm"。一般採用點種,按大行65cm,小行20cm,株距25~30cm點種,保苗7.5萬~9萬株/hm,較大田稍密。
7、田間管理
春季風大,要注意揭膜,平時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播種後25天開始出苗,要及時放苗,做到「放大不放小,放綠不放黃」的原則,主要的目的是適當推遲放苗時間,避免凍害;封壟前要對壟溝淺耕2-3次,以提高地溫,消滅雜草,接納雨水;對生長過旺、有徒長促勢的地塊,顯蕾期用多效唑450g/hm'兌水750kg/hm2噴霧,減少養分消耗,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地下塊莖膨大;生長後期如果有脫肥現象,要葉面追肥;有條件的地塊要澆好冬灌水、苗水、顯蕾水、開花水,澆水時注意水面不超過壟高的2/3.
8、及時收穫
當馬鈴薯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繼而達到枯黃,地下塊莖即達到生理成熟狀態,此時應立即收穫。收穫應注意產量與價格的關係,力求使單位產值達到最大化,使馬鈴薯既高產出又高產值。
結語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讚,關注一下筆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