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柱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古稀老人,他的所有故事被他深深鐫刻在那些畫作中。他雖然是農村戶口,沒有退休工資,每個月就靠和老伴打零工賺的幾百元以及兒女的貼補過活,但他對畫畫始終情有獨鍾,多次表示:「有生之年能完成這幾百幅畫,我就心滿意足了。」
美國著名畫家、作家貝蒂·艾德華博士在仔細欣賞張才柱老人的畫作後得出:這位中國老人「具有繪畫的天賦,擅長構圖,善於刻畫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畫「極富感染力」。相較於艾德華博士高度稱讚的繪畫技巧,更多讀者則是因為這些畫作裡無處不在的那些「感染力」,才開始關注這位普通的老人。
晚年的張才柱老人之所以對畫畫如此執著,既因由來已久的畫畫興趣,也因對過往經歷的真切懷念。張才柱老人幾乎無所不畫,家、童年、鄉村、農事、副業、集體生產等都成了他的畫作主題。雖然天生高度近視,但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窗。雖然步入古稀,但他的記性特別好,童年的許多生活至今仍舊曆歷在目。他的畫作裡有許多屬於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比如吹豬腳、做舀紙、上夜校、交公糧、搶偏東雨等。只要是對那個年代歷史稍稍有所了解的人,看到這些畫作後想必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張才柱老人畫的是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是同齡人的共同生活鏡像,更是歷史的鮮活註腳。
張才柱老人的畫作裡有許多反映了那個年代生活的艱難困苦。新中國成立後,物質高度匱乏,百廢待興。另一方面,他家因為「成分」問題,全家八口人被重新分配到只有四十平方米左右的集體充電房,生活條件因此出現坐電梯式下降。只要心中有愛,世界處處充滿溫暖。然而,就在那個逼仄的空間裡,年幼的張才柱卻感受到了善良的充電師傅吳金山帶來的諸多溫暖——吳師傅性格特別和善,不僅對張才柱全家從不歧視,甚至「平時除了充電,也幫我們搞農業生產」。
對於有過那個年代經歷的人,三年自然災害的痛苦記憶想必永遠無法抹去,這段歷史自然也成為張才柱老人不可迴避的選題。在困難面前,善惡尖銳對壘,與一些人表現出的那些惡相比,另一些人所展現出的善更令人感慨萬千。如眼看村民們終日飢腸轆轆,心急如焚的隊長靈機一動,故意組織村民晚上加班加點幹農活,然後默許大家把村裡的幾百斤紅薯種悄悄拿回家充飢。在張才柱老人的畫筆下,生活固然艱辛,但人間無處不在的善良卻讓人感到了一種高質量的美。其實,也正是因為這些「美」激發出的強大生活動力,不僅張才柱老人家,身邊的大多數村民才得以度過歷史時艱。
有一點似乎例外,那就是再大的困難也無法阻擋孩子們的爛漫天性。雖然生活始終艱辛,但張才柱的童年似乎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依然充滿樂趣。在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眼裡,幾乎遍地都是玩具——他們擅長就地取材,什麼撿子兒、六子衝、打土電話、滾鐵環等,好不快活。即便是幫家裡幹點雜活,孩子們也忘不了見縫插針地同夥伴們玩會兒遊戲。這一幕幕,對於今天那些早早便加入應試教育陣營的孩子們而言,簡直就像是遙不可及的天堂。
張才柱老人在給畫作配文時,常常引用當地的許多土話甚至是順口溜。這些土得掉渣的文字簡單樸實更主要的是接地氣,讓讀者在欣賞他的那些畫作時,就像是在聆聽一位飽含歷史風霜的老人在平靜地絮叨著一樁樁陳年往事。
我們常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其實這也是在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因子。在歷史的大潮中,每個人都會有辛酸苦辣當然也會有甘甜。譬如張才柱,他(她)們的畫作或文字絕不只是簡單的寫意抒情,而是在通過對身邊經歷回憶的同時,實現對生活的再發現。雖然張才柱老人的經歷中有太多不如意,但只有各種真善美,才是激勵他以及他的家人不斷克難前行的最大力量。或者說,生活從來不缺少真善美,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像張才柱老人那樣,從生活的「蛛絲馬跡」中發現真善美,從真善美中不斷吸取激勵我們矢志前行的巨大力量。
來源: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