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現真善美的眼睛「致青春」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張才柱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古稀老人,他的所有故事被他深深鐫刻在那些畫作中。他雖然是農村戶口,沒有退休工資,每個月就靠和老伴打零工賺的幾百元以及兒女的貼補過活,但他對畫畫始終情有獨鍾,多次表示:「有生之年能完成這幾百幅畫,我就心滿意足了。」

  美國著名畫家、作家貝蒂·艾德華博士在仔細欣賞張才柱老人的畫作後得出:這位中國老人「具有繪畫的天賦,擅長構圖,善於刻畫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畫「極富感染力」。相較於艾德華博士高度稱讚的繪畫技巧,更多讀者則是因為這些畫作裡無處不在的那些「感染力」,才開始關注這位普通的老人。

  晚年的張才柱老人之所以對畫畫如此執著,既因由來已久的畫畫興趣,也因對過往經歷的真切懷念。張才柱老人幾乎無所不畫,家、童年、鄉村、農事、副業、集體生產等都成了他的畫作主題。雖然天生高度近視,但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窗。雖然步入古稀,但他的記性特別好,童年的許多生活至今仍舊曆歷在目。他的畫作裡有許多屬於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比如吹豬腳、做舀紙、上夜校、交公糧、搶偏東雨等。只要是對那個年代歷史稍稍有所了解的人,看到這些畫作後想必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張才柱老人畫的是他個人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是同齡人的共同生活鏡像,更是歷史的鮮活註腳。

  張才柱老人的畫作裡有許多反映了那個年代生活的艱難困苦。新中國成立後,物質高度匱乏,百廢待興。另一方面,他家因為「成分」問題,全家八口人被重新分配到只有四十平方米左右的集體充電房,生活條件因此出現坐電梯式下降。只要心中有愛,世界處處充滿溫暖。然而,就在那個逼仄的空間裡,年幼的張才柱卻感受到了善良的充電師傅吳金山帶來的諸多溫暖——吳師傅性格特別和善,不僅對張才柱全家從不歧視,甚至「平時除了充電,也幫我們搞農業生產」。

  對於有過那個年代經歷的人,三年自然災害的痛苦記憶想必永遠無法抹去,這段歷史自然也成為張才柱老人不可迴避的選題。在困難面前,善惡尖銳對壘,與一些人表現出的那些惡相比,另一些人所展現出的善更令人感慨萬千。如眼看村民們終日飢腸轆轆,心急如焚的隊長靈機一動,故意組織村民晚上加班加點幹農活,然後默許大家把村裡的幾百斤紅薯種悄悄拿回家充飢。在張才柱老人的畫筆下,生活固然艱辛,但人間無處不在的善良卻讓人感到了一種高質量的美。其實,也正是因為這些「美」激發出的強大生活動力,不僅張才柱老人家,身邊的大多數村民才得以度過歷史時艱。

  有一點似乎例外,那就是再大的困難也無法阻擋孩子們的爛漫天性。雖然生活始終艱辛,但張才柱的童年似乎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依然充滿樂趣。在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眼裡,幾乎遍地都是玩具——他們擅長就地取材,什麼撿子兒、六子衝、打土電話、滾鐵環等,好不快活。即便是幫家裡幹點雜活,孩子們也忘不了見縫插針地同夥伴們玩會兒遊戲。這一幕幕,對於今天那些早早便加入應試教育陣營的孩子們而言,簡直就像是遙不可及的天堂。

  張才柱老人在給畫作配文時,常常引用當地的許多土話甚至是順口溜。這些土得掉渣的文字簡單樸實更主要的是接地氣,讓讀者在欣賞他的那些畫作時,就像是在聆聽一位飽含歷史風霜的老人在平靜地絮叨著一樁樁陳年往事。

  我們常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其實這也是在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因子。在歷史的大潮中,每個人都會有辛酸苦辣當然也會有甘甜。譬如張才柱,他(她)們的畫作或文字絕不只是簡單的寫意抒情,而是在通過對身邊經歷回憶的同時,實現對生活的再發現。雖然張才柱老人的經歷中有太多不如意,但只有各種真善美,才是激勵他以及他的家人不斷克難前行的最大力量。或者說,生活從來不缺少真善美,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像張才柱老人那樣,從生活的「蛛絲馬跡」中發現真善美,從真善美中不斷吸取激勵我們矢志前行的巨大力量。

來源: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用感性的眼睛發現真善美的世界
    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發現了詩歌蘊藏的價值。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年輕人為什麼不去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讓一個人有所感動,可以觀察社會風俗,也可以在學詩的過程中團結朋友,甚至可以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效忠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 封秋昌:到人民群眾中發現「真善美」
    大詩人艾略特也說,我們必須判斷什麼是對我們有用的和什麼不是,這樣才能起到引領文學潮流的作用。可知,文藝批評的任務,是發現世界最好的東西和思想,以便創造「一個純正和新鮮的思想的潮流」,從而起到「引領文學潮流的作用」。在這樣一個多元並存、魚龍混雜的文學環境中,如果沒有理論上的「共識」,就會出現美醜不分、善惡不分、正負能量相混淆的文學亂象。
  • 《致青春》讀後感:青春是最美的詩行
    一、青春是最美的詩行 青春是最美的詩行,由我們大聲的誦讀 青春是五彩的夢想,靠我們努力去編織 青春是幸福的感受,想要珍惜它已離去 致青春,逝去的流光,留下了回憶。鄭微,這個昔日的「玉面小飛龍」,將怎樣面對生活和青春賜予她的迷霧和抉擇…… 《致青春》 影片是趙薇的首部導演作品,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專業的畢業作品。1998年,趙薇憑出演《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舉成名。由趙薇導演處女作《致青春》自上映以來票房大熱,目前更已破四億大關,並被央視等主流媒體熱捧為「內地十年來最好的青春片」。
  • 發現「真善美」|這些來自身邊的「金句」,你Pick了嘛?(三)
    為進一步加強共青團對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道德培養和實踐鍛鍊,真正用「真善美」教育青少年、塑造青少年、引領青少年,引導廣大青少年「求真」「向善」「尚美」,進一步推進我區「真善美」種子工程一體化建設,近日,團區委聯合區教育局共同徵集
  • "尋找最美麗的心靈":傳播主旋律發現真善美
    「尋找最美麗的心靈」活動自年初推出以來,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鼓勵少年兒童隨時記錄、隨手拍攝,在全國少年兒童中掀起了一股發現和尋找身邊「真善美」的熱潮。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尋找」的道路上發現了身邊真實存在的美麗心靈,進而學會表達、學會感恩、學會愛。
  • 50萬現金尋找發現身邊真善美的眼睛
    現金獎勵正能量,推崇人性真善美,這一次,獎勵專為你們而設。  「從現金獎勵正能量踐行者,到現金獎勵發現者,讓每一顆向善的心更有力前行,是天天正能量的一貫初心。我們希望,這50萬能成為一個愛的火種,喚醒善念,促動善行。」阿里巴巴集團公益開放平臺總監王崇和說。  如果你有這樣的新聞線索,隨時向我們提供吧。
  • 用這6部青春校園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用這8部青春校園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今天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國產的8部青春校園電影,用來祭奠我們已經逝去的青春或者終將逝去的青春!整理時才發現,原來有的電影幾經看過那麼久了。青春年代或許有遺憾有不足,誰的青春不迷茫。但是青春時代,我們,忘不掉!
  • 《致青春》楊玏被改名?原來是用錯了輸入法
    原標題:《致青春》楊玏被改名?原來是用錯了輸入法哎,你聽說過楊玏嗎?新劇《致青春》裡演陳孝正的那個!exo me?人我認識,但這名兒,楊……楊王力?楊功?!一個回合下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更讓楊玏受傷的是,最近在某電視節目下方滾動字幕發出的《致青春》劇情簡介中,他的名字並沒有被打出來,而用楊+空格代替。字幕組用點心啊喂!你們都不用搜狗輸入法嗎?
  • 《致青春》原著作者辛夷塢:意外暢銷的青春
    辛夷塢,寫了一部小說,引發了一場如此大範圍的青春回憶。這段時間,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的作者辛夷塢成了家鄉小鎮上的新聞人物。「電視臺的人找到了我媽,我媽不接受採訪,他們就在我們家門口拍了一通。」辛夷塢說。她原名蔣春玲,根據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正在上映,票房已經超過6個億。在過去的半個多月,不計其數的人因為這部電影,懷念了自己的青春。
  • 汪曾祺的「致青春」
    在北京虎坊橋新居自己的畫作前汪曾祺的「致青春」文/李玉俐
  • 話劇版《致青春》亮相 時空交錯惟願青春不朽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簡稱《致青春》)終於揭開面紗,開啟了連續8場的首輪演出。而戴默則表示:「這次我走進『致青春』演繹陳孝正,他的才華、孤傲、清高,都深深地打動了我,尤其是最後,他站在理想與現實中間所作出的選擇,會讓每一位走過青春的人有所觸動。這次演出是我第一次站在大劇院的舞臺之上,最初的忐忑緊張過後,我非常享受這個美好而寬廣的平臺,願所有觀眾和我們一起致敬青春、致敬理想!」
  • 致生活,致多肉!致我們逝去的青春!
    很感動,在我們二十歲的青春裡愛過被愛過。一切是那麼美好。一切是那麼美妙。突然很感慨!若真能重返二十歲,是否會很堅定自己信念,絕不放開他(她)的手!好久沒投稿了,投了兩次因為有濾鏡,被百科君拒絕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也沒有再投稿。這次我們大雲南已經連續下了好久的雨。肉肉都是一片菜色,露養天天淋雨,只是死了幾棵法師,本來可以救活的。可惜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大多數還是晚上,所以沒及時發現!
  • 人民日報評論員:時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二論「在激情奮鬥中綻放...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人民日報5月6日評論員文章:時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二論「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  潛能無限,青春的脈動催人奮進;高山仰止,德行的力量感染心靈。「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青年,勉勵大家向上向善、陶冶情操,矢志抵達崇高的精神境界。親切的囑託、殷切的期待,在廣大青年群體中引發強烈反響。  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善美,是人類文明的基本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本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基本標尺。
  • 《致青春》主題曲是誰唱的?
    原標題:趙薇曝光《致青春》主題曲 調侃王菲"放蕩不羈"  日前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片方公布該片主題曲《致青春》,由音樂人竇鵬作曲,編劇李檣作詞,並且天后王菲獻唱。今天趙薇在新浪微博中公布了《致青春》的歌詞,並配上了王菲酷酷的封面照。
  • 哲學大師論真善美碰撞子一哲學論真善美,火花四濺
    早晨看了一篇百家號的文章——「哲學大師論真善美,你看似懂得但真的懂了嗎?」(作者:看完後憋不住),覺得該文之真善美觀點與子一哲學之真善美觀點有相近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現展示如下,以繁榮中國哲學之百花齊放。
  • 關於致青春的作文(精選3篇)
    關於致青春的作文【1】  你是我的夢想,有多艱難,就有多堅定。
  • 真善美是電影發展的精神文化標準
    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是中國電影人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與當前任務。電影一定要反映人民的心聲,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  中國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看到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每一個中國電影人的青春記憶。
  • 《致青春》:原來我們都如此惡俗地青春過
    《致青春》海報  項目:借畢業作品之殼行商業陰謀之實  《致青春》遠不止是一部畢業作品那麼簡單,之所打上畢業作品的標籤,一來可為作品的缺憾提供一個緩衝帶,二來可用畢業成績來含混市場打分如今趙薇的《致青春》以畢業作品之名高調上市,雖說姍姍來遲,卻是個一石二鳥的項目,既換取了學位,又賺取票子。如僅做一部畢業作品,趙薇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如此大動幹戈的項目,固然是要搭上了商業行銷的賊船。
  • 話劇《致青春》開春大戲 反轉「節後症候群」
    話劇《致青春》  年味漸行漸淡,春假也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  3月31日至4月5日,由李小萌、蘇小玎領銜主演的話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將作為開春大戲登臺保利劇院。新舞臺,新陣容,就讓思緒放鬆,在「青春」與「現實」中自由穿越。  盤點「致青春「的故事,從辛夷塢暢銷300萬冊的小說,到趙薇票房7.09億的電影導演處女作,已經一次又一次地喚起人們關於青春的記憶。
  • 豆瓣評分8.0,從《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看青春偶像劇的發展
    一部好的青春偶像劇應該是順其自然的,符合事物發展走向的,符合人們的正常思維的,《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就是這樣的一部劇,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狗血的劇情,但是至少比普通的青春偶像劇要少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這應該也是評分比較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