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07:35 | 錢江晚報
圖據網絡
武燕今年25歲,是杭州年輕人中少有的絕對古典樂迷,曾經連續四年都看古典音樂會跨年。
不過今年,她決定和閨蜜一起去打一場「枕頭大戰」。原因很簡單:比起音樂,扔枕頭更能讓她釋放壓力。
兩個月前,武燕剛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辭職,至今賦閒在家。12月31日那天,在杭州近20場不同類目的跨年演出中,武燕選擇了可能看上去最不風雅、最沒儀式感的「枕頭大戰」,地點在酒球會Livehouse。
是今年杭州的跨年演出沒有吸引力了?還是年輕人口味變了?
古典類退潮,親子類多了
據不完全統計,31日這天,整個杭州大大小小的跨年演出有接近20場。
不過,普遍被認為「辭舊迎新」氛圍感最濃的新年音樂會,竟然只有1場——杭州劇院的「德國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第九交響曲》2019新年音樂會」。
而2017年、2016年跨年古典音樂會的場次,分別為4場和5場。對比下來,今年簡直是斷崖式下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劇院經理告訴記者,通常這類跨年音樂會,都有大企業託底冠名贊助,「今年……真的有點難,原因你懂的。」
這位經理說,本來他們手裡還有東歐和美國兩支水平很高的交響樂團,都願意為杭州調檔期,但劇院方和中間人努力了一個半月,還是沒找到願意贊助的企業。
連「古典地標」杭州大劇院,今年做的「繽紛跨年夜」也是一臺融合了民樂、爵士的中西合璧的混搭演出。
音樂會少了,什麼多了?親子類跨年項目。
紅星劇院的「超級飛俠全息互動秀之《鳥巢總動員》」,豐馬劇場的兒童劇《Teddy,別搗蛋!》,武林路小劇場的親子劇《你是演奏家》,西溪藝術天堂的《西戲親子季》……這些演出,將在31日晚上正面PK。
不是觀眾的口味變了,而是年齡身份的改變,造成了選擇的差異。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杭州最早養成看演出習慣的那批人,基本是1980~1985年的,包括像杭州最早形成的一波話劇熱,那時候主力都是他們。
如今,這些人大都已為人父母,孩子3歲~8歲不等,「他們選擇跨年節目,不可能再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來,更多是要考慮『全家福』效應。」所以今年跨年親子類異軍突起,並非偶發性現象。
釋放式跨年,減壓神器
而代表文化消費主力風向的90後甚至95後,他們的訴求也越來越不容忽視,甚至讓主辦方不惜「量身定製」。
31日那天要在酒球會辦的「枕頭大戰」派對,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大麥網上,這場演出最醒目的宣傳語就是「枕頭大戰能砸掉一年的晦氣」、「什麼壓力、焦慮、抑鬱,什麼失眠、孤單、無趣,沒有一場盛大狂歡解決不了的難題」。
主辦方來自上海,負責人告訴記者,類似的活動上海前幾年就普及了,「除了枕頭大戰,還有捏泡沫氣墊、打橡皮人偶等等,還挺受歡迎。上海城市大,年輕人壓力也更大,更需要一個釋放的通道。」
確實,對比正襟危坐的音樂會,去之前還要糾結穿什麼衣服,還要先百度曲目的創作背景等等,參加「枕頭大戰」顯然更輕鬆,甚至可以完全「無腦」。
1000個枕頭堆成山,你要做的,就是隨便抱、隨便砸,甚至與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互砸。
武燕說,自己其實是個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這次只想完全地釋放一下。」她說,當天她和閨蜜就穿睡衣,素顏去。
類似讓人「釋放式」跨年的,還有31日將在遠洋樂堤港「聽起來不錯」小劇場舉行的「蹦,接著蹦」音樂派對。
上半場,整個空間全部掛滿各種遊戲機,都是跟音樂相關的遊戲,比如「太鼓達人」「吉他英雄」等,來玩的人全部免費。
張華是這場音樂派對的策劃人,原先自己也是搖滾樂隊的鼓手。在他看來,音樂的節奏和速度,最容易幫人釋放壓力,「像『太鼓達人』就是日本最流行的節奏類遊戲,很多日本白領下班脫了西裝,轉身就去遊戲廳玩這個。一首歌的鼓打下來,白天的職場壓力瞬間就拋在了腦後。」
「蹦,接著蹦」的下半場,是一場在水泥地、水泥牆包圍下的空間裡特別狂野的電音派對,「我們特地沒選在酒吧和迪廳,現在的年輕人,連去酒吧都會覺得有壓力。在他們看來,原始的、沒有修飾的環境,才更能釋放自我。」
目前為止,這場只能容納五六十人的派對,已經有超過100多人報名,「怎麼選人,真的有點頭疼。」張華說,他們也在考慮用抽籤方式來解決。
(原標題《鋼琴?交響樂?不!今年我要扔枕頭》 作者 陳宇浩 編輯 紀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