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茅臺正式更名為「貴州茅臺」,並在大眾尚未完全消化這一信息時,快速換牌完畢,引發外部熱議。作為久經磨鍊的世界級現代企業,綜合考慮內外部因素適時做出合理的戰略調整,體現了茅臺作為民族品牌的責任和擔當,也將使茅臺在保持匠心、堅守初心、不改決心的奮進之路上越走越遠。
歷史的積澱——匠心
回首發展之路,茅臺的際遇烙印著濃鬱的中華特色和民族精神。早在1915年茅臺酒就贏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並從此躋身世界三大(蒸餾酒)名酒之一。
建國初期,中國釀酒工業處於整頓恢復期,釀酒企業數量少,整體品質有待提高。
而茅臺酒早前憑藉優良品質名揚世界,加之長徵期間「為紅軍療傷」的深厚淵源,備受新中國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被第一批收歸國營,成為反映當時中國釀酒工業發展水平的代表者。獨特的醇香口感,符合國民品味,贏得國人喜愛。茅臺酒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上一舉奪冠,更加奠定了茅臺酒堅實的國內市場基礎。周恩來總理也對茅臺酒情有獨鍾,一生關注茅臺酒,成為茅臺酒的推動者和愛好者。
初代茅臺酒愛好者的力量不容忽視,他們不僅帶動了身邊的人,也影響了後代。直到如今,茅臺酒仍被人們視為「酒中典範」、「國之代表」,頻繁參與國內外的重大事件,見證不同人生的高光時刻。
智慧的傳承——初心
「三大革命」、「地方國營」、「鐵蓋」、個性化紀念酒等作為茅臺與時代結合的產物,一方面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另一方面反映了茅臺的與時俱進。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茅臺匠心釀造、初心傳承、酒香不減,一直備受國民和國際友人的喜愛和青睞,多次在國內外榮獲重要獎項。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茅臺一直是中國白酒品類翹楚。「不上頭」、「有益身體健康」、「送人有面子」、「自己喝有品位」、「收藏有價值」、「文化酒」等認知使茅臺酒成為白酒品類裡的首選。這些因素間接促進了茅臺的銷售額和利潤飛速增長、溢價空間穩步提升,為茅臺站穩千元股貢獻了諸多力量。由於獨特的傳統釀造工藝,與生產周期只有幾十天、幾個月的酒不同,茅臺酒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經分型貯放、勾兌貯放,歷時五年方能出廠。在最初的時候,茅臺酒每年的產量只有幾百噸,市場緊俏,始終「不夠喝」、「喝不著」。
由於茅臺酒深受人們喜愛,國家領導人多次敦促茅臺擴大生產、提高產量,以滿足國民需求。在品質如初的前提下,茅臺酒從國宴用酒變成了大眾可及的酒,得益於茅臺始終把增產提量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建廠後幾十年間,茅臺始終圍繞「抓質量、提生產」加大投資、改進設備、擴建酒廠、擴充工人,經過幾代人的智慧傳承,直到現在「量價齊升」,年產能近4萬噸,形成了低度、高中低檔、極品三大系列 200多個規格品種,全方位躋身市場,滿足了不同梯隊的消費者需求,佔據了白酒市場制高點。2006年,「茅臺酒釀製技藝」入選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對茅臺和茅臺人堅持初心的最大肯定。
踏實的奮進——決心
茅臺一路走來,一直處於變化和發展之中。從產能不足的手工作坊躋身世界級現代化大企業,從連年虧損到貢獻年利稅500多億、創造年利潤400多億,從普通茅臺酒一枝獨秀到形成「普通系列、年份系列、珍品系列、茅臺醬香酒系列」的品牌矩陣,從「我愛茅臺,為國爭光」到與時俱進的「文化茅臺」,從單一白酒品類延伸到葡萄酒、保健酒等多個板塊,從致力於增量提產到勇擔國企責任、切實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踐行公益、精準扶貧……
但這一切變化、發展的根源和內驅力在於:茅臺「致力於釀造高品位的生活,做享譽全球的茅臺酒」的決心不曾動搖。
總之,更名是茅臺堅守匠心、傳承初心、不改決心,為推動茅臺穩步發展做出的重要戰略調整。
其實,在歲月和歷史的洗禮、錘鍊中,茅臺已成為一張獨立的文化名片,飄香世界。無論內外部環境怎樣變化,勇於擔當、敢於創新的茅臺始終是中國的茅臺,是民族的茅臺,是醬香濃鬱、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的人們喜愛的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