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以說是我國對於教育事業改革最大的一年,不管是在中小學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而且近幾年我國對於教育事業也越來越重視。
而且現在很多家長都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作為了第一標準,而很多家長也把孩子的啟蒙教育看的越來越重,不僅僅是幼兒園甚至還要參加早教課,就是為了能讓孩子在同齡人裡出類拔萃。
其實每位家長的想法我們都能理解,但是這樣做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孩子好嗎?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天性就是貪玩的,要是讓他們每天輾轉在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之間,只會增加他們內心的壓力,甚至會改變孩子的性格發展。
現在對於學前教育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給孩子增加壓力,讓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童年的樂趣。
對此湖北省教育部發布了一則通知:表示將全面取消學前班,而對於那些幼兒園結束但還沒有達到入學年齡的孩子,設立幼小銜接班。
這也間接的說明幼兒園結束的孩子是可以直接進入小學一年級了,同時教育部也出臺了所有幼兒園在招收的時候,未滿3歲的將不能入園。
很多家長認為,學前班的存在就是為了給準備上一年級的孩子一個緩衝階段,如果直接取消了學前班的制度,那麼孩子直接上一年級勢必不能一下接受,這樣就必定要參加校外的幼小銜接班了。
其實教育部之所以取消學前班就是想要減輕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壓力,給他們一個愉快的童年,取消了學前班可以讓她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同時也是想給廣大家長們提個醒,對於孩子的成長應該更加關注一些,不要讓孩子的童年缺失。
相比取消學前班,規定3歲前不能上學得到了很多家長的支持。之前因為霍思燕的兒子4歲才上幼兒園一事,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因為很多家長認為,應該讓孩子早早入園,早點接觸集體生活,可以讓她們快速的成長,但實際上這種「揠苗助長」的想法並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這項規定也是教育部出臺,通知中表示中小學生將設立教育勞動必修課,並且學校在每個學期內都要設立勞動周,其次就是將有望在中小學階段增加2門必修課:書法和編程,消息一出,很多家長都表示「無奈」。
因為前面取消學前班是為了減輕學習負擔,給孩子完整的童年,後面就增加了中小學階段的必修課,家長們質疑到底是在減負還是增負?
首先,近些年來對於學生減負的政策也是極為關注的,教育部也出臺了不少學生減負的政策,但是效果都不盡然,學校一邊給學生減負,但是家長卻在不斷地給他們增加,最後導致學生更累了,所以現在又不得不調整回來。
其次,也有一部分覺得學生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就沒有輕鬆而言的,所以怎麼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減負一說?但其實不管是增負還是減負,都是因人而異的,每個學生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首先態度就是不一樣的,所以理解意義上也是不同的。
最後,不管是在哪一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都應該有自覺性,就算是減少了負擔,學生們也應該把範圍內的知識學好。不管是勞動課、書法課還是編程課,只要培養出了興趣,就不會理解成為負擔了。
個人觀點:
對於教育部的3方面「政策」,本以上都是為了孩子們的成長發展考慮的,就3歲前不允許上學這一項來說,原本看管、照顧孩子家長就是有責任和義務的,也是家長必須要面對的問題,3歲前孩子應該更多的和父母在一起。
而增加中小學生必修課這件事,我覺得教育部的初衷是有2個方面的,一是書法可以修身養性,而編程是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全方面的發展;二是學校的必修課增加了,家長也就不會給孩子報很多課外補習了,這樣也不失為一種「減壓」。
其實教育部的大多數通知都是根據社會的發展以及改變所提出的,在每一項政策出臺之前都必定是經過層層考量以及深思熟慮的。不管是哪一項,其實也在間接地反映當下的一種現象,我們應該相信國家對於教育事業的實施。
今日話題:你對於教育部的這幾項通知,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