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科學技術正在迅速發展,高校作為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場所,需要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與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先後籤訂了50多個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究機構的協議。
用王樹國校長的話來說,大學必須開放辦學,融入社會,與行業領先企業深入合作,共同培養新時代的人才。
在他看來,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到來,企業對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的投入甚至遠大於大學,大學不能按部就班地閉門培養人才,而是要順應歷史潮流,遵循教育規律,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大膽地開放自身,與社會發展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與走在科技前沿的企業深入合作。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就是交大開放辦學,融入社會的典型。創新港將現代田園城市理念與國際前沿&34;理念相結合,建設&34;四位一體的創新體、技術與服務的結合體、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體,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在創新港,交大與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學術機構聯合組建實驗室,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聯合建立校企聯合研究所和實驗室。
一年多來,交大與國內行業領先或主要企業籤署了一批聯合共建科學研究平臺的協議。僅舉部分例子,如:
與國家電網共建先進電力能源科學技術研究院
與華為共建現代產業學院與舜宇光學共建人工智慧研究院與紫光展銳共建紫光展銳-西安交大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與深圳中興網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西安交大-中興網信人工智慧算法聯合實驗室與海信集團共建海信西安交大研究院與奧克斯共建製冷空調技術聯合研發中心與中廣核集團共建金屬包殼與塗層材料聯合研究中心與鞍鋼集團共建先進能源環保聯合實驗室與東方電氣集團共建重型燃氣輪機塗層與高溫強度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蔚來汽車共建西安交大-蔚來電動車力系統熱管理聯合研究中心
不僅停留在科研合作上,在人才培養上,交大主動求變,探索創新,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創辦了校企合作菁英班這一獨特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辦校企合作菁英班是交大創新本科生培養方式的一種嘗試,是走出校門,引入優質資源,彌補自身短板,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戰略計劃的組成部分。
交大人充分認識到,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撲面而來,新經濟新產業對工程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與日俱增,工程教育面臨重大挑戰與機遇。我國&34;和&34;工程師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工程師隊伍創新能力和總體質量與發達國家仍差距明顯,具有領軍潛質卓越人才的匱乏難以滿足我國構建創新型社會的發展需求。
同時,實事求是地說,目前在卓越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實踐教育教學方面存在&34;的問題:
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向科技與產業前沿,急需多學科專業交叉的複合型卓越人才。而高校工科專業設置大多借鑑前蘇聯模式,普遍存在專業設置面窄,交叉融合弱,不利於學生交叉融合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實踐教學與產業前沿方向脫節。我國高校,特別是一流大學教師的發展軌跡多從&34;到&34;,選拔、考核與晉升主要看論文、項目數,由此產生三大問題:一是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欠缺,創新實踐教學引領不足;二是實踐教學內容單一,學科交叉項目驅動實踐育人功能不足;三是實踐教學方法陳舊,難以兼顧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與個性化發展融合培養。創新實踐平臺與卓越人才培養目標脫節。我國高校實踐平臺多以各級各類教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等為主,學科相對單一,難以支撐學生開展綜合性、交叉性較強的科創類項目。且目前企業參與度較低,尚未形成校企融合為學生營造複雜工程實踐環境的有效機制。
&34;問題是工科專業卓越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制約卓越人才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等的培養,難以支撐國家發展對具有領軍潛質卓越人才的需求。
針對這種現狀,交大以&34;為指導思想,以改革實踐育人機制與方法、創建創新實踐育人平臺為突破口,以培養面向科技與產業前沿領域具有領軍潛質的卓越人才為目標,以多學科專業交叉創辦菁英班和跨學科交叉創建創新實踐平臺為支撐,創新引領,首創&34;實踐育人新機制,提出&34;實踐育人新方法,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新範式,從而打造了&34;菁英班實踐培育卓越人才新模式,推動工程人才培養方法、結構與層次趨向多元、交叉、融合。
&34;建班建平臺。面向科技與產業前沿選擇方向,與相應龍頭企業、著名科研院所合作,學科專業交叉創辦菁英班,校企協同創建跨學科交叉創新實踐教育平臺。
首創&34;實踐育人新機制。校企協同,學科專業交叉建設菁英班和跨學科交叉創新實踐教育支撐平臺,達到學生修讀專業方向、校企師資、實踐育人方法和學生素能的&34;,首創卓越人才培養新機制,為面向未來工程技術領域的卓越人才培養探出了新路。提出&34;實踐育人新方法。根據菁英班學生的培養需求,融合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與個性化發展,提出&34;和&34;的&34;的實踐育人新方法,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為卓越人才培養提供了一種新型可推廣可複製的方法。構建&34;的校企協同育人新範式。校企深度協同,制定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學校在合作中獲得了適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型工程人才培養實踐環境,融合了企業師資,培養了卓越人才;企業則收穫卓越人才、創新思維和優秀科研實踐成果,形成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新範式,打造了卓越人才培養的試驗田和新高地。
從2012年開始,學校已經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360、百度、華為、中科曙光、航天十二院等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建17個各具特色的菁英班,培養了綜合素質良好、創新思維活躍的優秀學子549人。
菁英班在學生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師資隊伍結構優化、跨學科交叉創新實踐資源保障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一是學生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例如,與全校對應學生相比,菁英班本科生國內升學率、出國出境留深造率均明顯高出。菁英班合作企業對學生在&34;&34;&34;等6項指標的評價分值接近滿分。二是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結構明顯優化。菁英班引進天舟一號應用系統總師、奇虎360首席隱私官、百度雲首席數據科學家等113名行業頂級專家,校企師資融合為學生授課、指導創新實踐項目,優化了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結構。三是跨學科交叉創新實踐資源顯著增強。2010年以來,學校投資3160餘萬元,企業捐贈1990多萬元,構建了機電一體、新能源、智能微網等8個跨學科交叉創新實踐平臺,支撐了菁英班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並輻射全校學生。菁英班學生依託交叉創新實踐平臺開展國創項目、學科競賽100多項,獲得2017年、2018、2019年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冠軍和2018年、2019年SAE國際航空設計大賽冠軍等大賽冠軍。
2016級信息工程專業劉思銘同學就從菁英班收穫良多。痴迷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劉思銘,大一末報名了華為雲計算菁英班的校內選拔。通過層層選拔,他最終進入華為—西安交大雲計算菁英班學習。
談及選擇,劉思銘有著自己的思考:&39;三駕馬車&34;
沒有辜負劉思銘的期待,菁英班的學習讓他對感興趣的計算機數學和AI領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34;
菁英班的學習,給了劉思銘更大的信心積極參加各類科研競賽,通過不斷地嘗試,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擅長的方面,在不斷的科研和實踐中更早地接觸到問題的本質,並尋求解決方法。
正是這份敢於嘗試的態度,讓他大二時初嘗創業就獲得成功,協助2015圖靈獎獲得者Whitfield Diffie和斯坦福分布式信任研究中心的Bril Wang一起創建了Cryptic Labs。
2018年,劉思銘到矽谷實習,沒想到因原項目組CEO的退出而提前失業。不想虛度光陰的他,面臨良好的創業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在同作組領導的帶領下,和團隊一起開始了他們的創業項目——做區塊鏈技術支撐。
公司成立之初的打拼自然是辛苦的,劉思銘度過了人生的一段低谷期。他曾面臨過與79名來自各大公司的高管談的單子沒有一筆成功的窘境,也曾嘗試過為了搭建人脈網吸引投資,第一天凌晨3點回家,第二天6點就要爬起來參加另一場峰會的辛苦。他住全矽谷最廉價的Airbnb,有時候忙得吃上一包1美元的泡麵都是奢侈。
接踵而來的困難讓這個剛剛大二的青年一度想放棄,&34;他笑說,&34;但他最終成功了,劉思銘將其歸功於樂觀積極的態度和不服輸肯吃苦的決心。&34;
逐漸調整好心態,劉思銘更加全身心的投入。為了展現更自信的一面,他每天睡覺前對著鏡子練習自我介紹;為了學習和合作夥伴互通郵件時如何措辭得體,他一有空就會把那些CEO或創始人的郵件拿來鑽研……付出總有收穫,在不懈努力下,劉思銘協助團隊賺來了第一桶金——DBC的50ETH投資,最終Cryptic Labs順利起步,目前已達百萬級體量。而劉思銘,則於2018年3月正式卸任團隊的PA一職,回學校繼續大二的課程。
西安交通大學校企合作菁英班依然在路上。學校正與合作企業深入總結分析,繼續優化菁英班培養模式,同時,主動尋求與更多企業合作,在更多領域開辦菁英班。目前,交大與建設銀行合作的建行金融科技菁英班、與邁瑞醫療合作的生物醫學工程菁英班等已經在籌劃中。
西安交通大學遷校60餘年來,為國家輸送了27萬各類人才,其中包括大批政商界精英,他們為國家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未來,西安交通大學也將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交大青年,當&34;!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官微、西安交通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