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律詩有諸多的避忌一樣,對聯文體也存在著一些需要儘量避免或嚴格禁止的現象。《聯律通則》列舉了對聯中應該避忌的三個問題:
1、合掌
合掌,是指上下聯對仗中意義相似或相同的現象。這是撰寫楹聯的一大忌。對偶修辭的本意是通過上下聯句對舉,而拓展語言的表現力及內涵容量,但,合掌的聯句卻字多意寡,上下聯對應位置中語意重複,既非相互對立,又非互為補充,造成了詞語的浪費,且徒增累贅,故應避忌之。尤其是「基本規則」中要求詞性對品,一些楹聯愛好者錯把「合掌」當工對,這種現象時有發生。如「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陰似箭飛」之類的聯句,幾乎都用同義、近義詞相對,合掌。記得,唐郎士元《送別錢起》詩中有「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之句,「不可聽」與「豈堪聞」,乃是犯了「合掌」毛病的敗筆。需要指出的是,一副楹聯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聯意思是不是重複、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詞一語是不是同義或近義。例如,悼烈士聯「烈士豐功垂萬代;英雄偉績著千秋。」聯中「萬代」與「千秋」是兩個近義詞相對,均是泛指時間久遠,沒有實質上的差別,因而「合掌」。但是,在題三蘇祠聯「諸葛相祠垂萬代;三蘇文苑溯千秋」中,同樣的詞語就不算「合掌」。為什麼?上聯「萬代」,泛指長久、永久,頌揚武侯祠的盛名伴隨著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而下聯的「千秋」,則是實指,詞義與「萬代」有實質區別,指北宋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的生平、著述讓我們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聯文中一「垂」一「溯」,為反向推演,「萬代」與「千秋」一虛一實,不僅不「合掌」,反而貼切中肯,對仗工穩。所以,在楹聯創作、賞析、評審中一定要把握好判斷「合掌」的尺度。
2、不規則重字
不規則重字,是指一副對聯中出現兩個或多個相同的不規則字。在聯文中運用重字修辭技巧時,必須做到上下聯中與重字相對應的必須是另外一個重字,即規則重字。規則重字不僅確保了上下聯之間完美的對稱性,而且增加了聯語的難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規則重字卻破壞了上下聯之間的對稱法則,屬於對聯文體中嚴重的形式缺陷。作為一般的應酬之作,由於作者一時疏忽而造成了不規則重字,也不必進行深究,古人傳世名聯中也偶有不規則重字出現;但在徵聯參賽或為正式場合撰寫楹聯時,務必細緻檢查,避免不規則重字的出現。
例如,2009年7月,兩位學術巨擘季羨林與任繼愈先生同日駕鶴西歸。此可謂文化哀事集於一時,巨星隕落,世所痛惜。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兩位大師的深切懷念之情。在兩位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上,北京大學挽季羨林先生聯:
文望起齊魯,通華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譽貽天地,辭大師,辭泰鬥,辭國寶,大名無名,性存淡泊歸未名。
首都圖書館挽任繼愈先生聯:
中哲西典,解佛喻老,覃思妙理,一代宗師風範;
金匱石渠,理策修書,繼往存絕,百世館員楷模。
但是,當上述兩副輓聯見諸於媒體時,立即引發了眾多聯界人士對其不規則重字等違律現象提出質疑。在挽季羨林先生聯中,「大」、「名」為不規則重字。在挽任繼愈先生聯中,「理」為不規則重字。當然,還有平仄不諧的問題,於是,人們不禁發出「怎忍病聯挽大師」的感嘆!
尾三仄,是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應平而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應平而仄,造成收尾三字均為仄聲的情況。三仄尾在古人律詩中偶有所見,應該儘量避免出現,但在確實無法避開的情況下,也可入聯。需要注意的是,「尾三仄」只是指五七言律詩句式而言,非五七言句,或一四句式的五言、三四句式的七言,則不必拘求。打開喜馬拉雅 聽對哥談聯
喜馬拉雅 搜索:對哥談聯
點擊訂閱關注哦
《對聯》雜誌微博
海內外唯一公開發行的對聯藝術期刊
投稿:13269221296(微信同號)
徵訂:13269221236(微信同號)
郵箱:duilian2008@sina.com
郵局微信訂閱
客戶端中華聯墨
對聯雜誌官微
青青導讀對聯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