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年四季裡的第一個季節,是一個萬物復甦的時期。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暖,處處鳥語花香裡透露著勃勃的生機。相信大多數人最喜歡的季節就是春天,從那些有關春天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來,傷春惜時的只是少數,讚嘆美好的還是多數。那麼,這個詩意的春天馬上又要過去,而那些春天的雅稱你知道多少呢?
蠢:什麼?「蠢」。可能大家看到這個都會很覺得奇怪,春天還可以用「蠢」來形容嗎?答案就是可以,不但用來形容春天,而且還是一種雅稱。因為古代「春」和「蠢」同音同意,「蠢」這個字上半部分為「春」,下半部分為「蟲」,春來蟲動,形象至極。
古人言語總能恰到好處,適合又適宜,從春天被譽為「蠢」之後,真正甜美的詞開始分沓而至,比如春三月,春陽或是陽春。
春三月:這裡的春三月可不是指春天從三月份開始,而是指春天持續有三個月。在民間,春季的開始是從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春開始,而在氣象學上,春天的開始而是指連續5天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說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這是生命萌發的季節,天地自然富有生氣,萬物都開始欣欣向榮。
春陽:春天的陽光總是明媚的,照耀在身上總會覺得懶洋洋,讓人陶醉於這種溫暖中。唐代詩人杜荀鶴有詩云「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意思是陽光下鳥兒歡喜的嘰喳,濃豔的陽光下花兒才會顯得沉重。
越過陰霾的冬,大地重現生機,有陽光意味著春來到,相反,春來到,陽光也不遠了。
陽春:雖然只是「春陽」顛倒下順序,但是表達的意思可是完全不一樣。陽春是一種春天的美稱,例如「陽春三月」指的就是陰曆三月,讀上去富有美感。大詩人李白的名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就有著「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這裡就是指美麗的春天,配上「煙景」,則又有了一種朦朧感,主要表現的就是春天的靜好。
芳春:和「陽春」不同,「芳春」強調的是一種草木萌動,萬物新生,就像形容青春少女年齡為「芳齡」一樣,鮮豔明亮,春天的景色剛展露出來就是「芳春」。
青春:青春在古漢語中有著兩種意思,一種就是我們現在用的代指美好年華,還有一種就是因為春天草木青青,因此也指春天。李白《長歌行》中「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說的就是桃李需要等到春天,但誰又能使春日永遠不走?
好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不知道你在春天都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農民春播秋收,大地藏匿了一冬的肥力,只為春天的田地孕育。人也是一樣,在這個勃發的季節,相信大家都很欣慰,在勞作之餘也在不斷的更新著下半年的計劃,於無限和煦的豔陽之下,實現你久違的理想吧!
豔陽:這個和「春陽」有著相近的意思,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遣音·豔陽春》中曾說道:「豔陽天,和風蕩蕩,楊柳依依」。豔陽天,現在也仍然被廣泛使用,形容大好的天氣,或者是境遇變得好了起來,心境就像是豔陽天一樣。
時光荏苒,珍惜當下吧,天之所以有了豔陽之景,都來自於三春風光。
三春:在古代節氣中,春天包涵了一、二、三月,因為累計三個月所以叫做「三春」,婦孺皆知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裡就是將偉大的母愛比作為和煦的陽光,而自己的孝心就是非常微小的「寸草」,一對比,整個意境都顯現出來。
踏青:踏青其實並不是清明節才有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春遊賞景的習慣,到了唐代的時候,皇帝還會組織皇室共同郊遊踏青,聲勢十分浩大。千百年的發展,踏青已經成為了國人春天的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說的正是全民踏青的真實寫照。
走遍狂野最佳的時日自然是這天地一片碧藍的廣袤,春天的叫法真的太多,古人除了觀天象,俯察地理外,還時時不忘為最美好的季節起一些文雅淑美的名字,比如;淑節。
淑節:這是一個不常見的春天別稱,它的原意是佳節的意思,但在中國夏曆中,是專指春季。南朝宋文學家謝惠連在他的《代悲哉行》中說道「羈人感淑節,緣感欲回轍」,正是這個意思。
單單一個春天,古人就能創造出這麼多有詩意的詞語,不得不佩服於古人的起名字能力,不止春天,古人對很多景物的稱呼都十分有詩意,你能說出來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