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歷史與階級意識》是其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盧卡奇用「歷史與階級意識」為他的論文集命名並非偶然或隨意為之,而是對其論文集的主題進行提煉的結果。其中,「階級意識」是《歷史與階級意識》這本著作的一個關鍵性論題,也是青年盧卡奇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人將青年盧卡奇的階級意識理論視為一種理論上的烏託邦,但作為盧卡奇整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階級意識理論不僅凸顯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而且為糾正當時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論」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武器。
根據盧卡奇的描述,「階級意識存在於這樣的事實,即歸因於它對於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特殊典型的地位做出的恰當和合理的反應」,這種適合於特定階級的客觀地位的思想和感情,就是「階級意識」。盧卡奇指出,階級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它才真正形成。因此,階級意識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階級意識只是一種抽象的、形式上的存在,被等級意識所遮蔽,表現為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盧卡奇認為,包括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在內的前資本主義時期的許多階層,他們的階級意識並沒有覺醒。這主要是因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利益還沒有清晰地表現出來。在這樣的社會中,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關係尚屬於封建隸屬關係,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只有等級制度,而伴隨等級制度產生的等級意識,在當時作為真正的歷史因素遮蔽了階級意識,從根本上阻礙了階級意識的出現。因此「階級」只能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從既定的、歷史的現實中推論出來。
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等級制度逐漸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純粹以經濟劃分、多樣性階級並存的社會。此時,雖然有部分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與等級社會的殘餘聯繫在一起,具有保守、落後的特性,不能形成純粹的階級意識,至多是一種「不自覺的亞階級意識」。但是,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動力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被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不再隱藏在意識的「背後」而是就存在於意識本身之中,其意識形態表現為一種「有意識」的狀態,即階級意識開始顯現。
具體而言,階級意識是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出現而產生的。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實現了社會化的過程,資本主義不僅摧毀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時空阻礙,也摧毀了不同等級之間在法律上的區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天地顯有一切人在形式上的平等,直接決定人與自然之間類似代謝作用的經濟關係逐漸消失,人成為真正的社會存在,社會變成了人的現實,階級本身則構成了「最接近的、特定的歷史現實」。因此,自覺的階級意識的出現便成為可能,或者說,階級意識達到了它將成為自覺的程度。
資產階級是在克服了小資產階級和農民的弱點之後,憑藉自身的優勢在一定時期內推動社會歷史運動和發展的階級。雖然在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形成了階級意識,但是由於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即便是階級意識,也有真實與虛假之分。而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其階級利益之間矛盾關係的不可克服性,導致資產階級意識必然由虛假性向虛偽性轉變。
「虛假意識」是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上升時期表現出來的階級意識形態。盧卡奇引用恩格斯的說法,認為意識形態是由所謂思想家有意識地,但是以「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從主觀視角來看,資產階級的反映社會和歷史環境的階級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被認為是正確的;從客觀內容層面來講,由於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沒有充分地表達社會發展的本質,因此是一種虛假的意識。盧卡奇認為雖然這種「虛假意識」不能正確揭示社會的本質,但是它依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一面鏡子,因為任何觀念都是對社會歷史的反映,絕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客觀的經濟結構依據。資產階級的階級地位是資產階級「虛假意識」的客觀界限,由社會經濟結構決定,而非主觀隨意的。
「虛偽意識」是資產階級在與無產階級進行階級鬥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階級意識形態。盧卡奇指出,資產階級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其階級意識在爭奪社會控制權過程中的作用,為了真正掌握全社會,它賦予個人一種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為了自身的利益,它試圖把整個社會統一起來。資產階級一方面被迫發展經濟、社會和政治理論,另一方面又被迫形成了意識,以支撐它把控制和組織社會作為自己使命的信念。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僅是由少數人來執行的,而且是為了少數人利益的,因此欺騙別的階級,讓它們沒有清楚的階級意識,對於資產階級統治的存在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故而資產階級意識帶有一種狹隘和虛偽的特性。
盧卡奇認為,「虛偽意識」是資產階級「虛假意識」中的辯證矛盾加劇後的產物。一方面,資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階級利益是能夠促使其階級意識發展的。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在它發展的頂峰會陷入自身不可解決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的深層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而要克服這種矛盾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這是資產階級所不允許的。如此一來,資產階級只能選擇以欺騙的手段掩蓋事實、偽造真理。這意味著,隨著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走向反動的一面,它也逐漸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階級意識發展的過程,對資產階級來說,是一個不斷反對自身的過程,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危機和資產階級的滅亡;但是對無產階級來說,卻意味著作為整體的自身力量不斷加強,並最終在自身階級意識的指引下走向勝利。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無產階級的意識具有先天的正確性呢?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意識也需要經歷一個從「物化」到「成熟」的變化過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沒有一個問題不能最終追溯到商品這個問題上,沒有一個問題的答案不能在商品結構之謎的解答中找到,盧卡奇將這種現象稱為「物化」。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物化」現象侵蝕了無產階級意識,使無產階級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分裂突出地表現在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分離上。因為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無產階級的個別目標主要是經濟利益,其從屬於資本主義經濟結構,而最終目標卻是要有意識地超出資本主義社會的限制。「物化意識」實際上是無產階級意識不成熟的表現,根源於資本主義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暫時的優越性,是一種虛假意識,因為它只看到歷史總體的一個部分,而沒有看到其全部。盧卡奇認為,正是由於物化致使無產階級意識的分化,最終導致一戰後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失敗。
由於「物化意識」不僅使無產階級喪失整體性和主體性、缺乏批判精神,而且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肯定和保護,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因此青年盧卡奇提出,必須建構成熟的無產階級意識——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依靠「總體性」原則,克服資本主義的「物化」現象,促進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徵。它既不是個別無產者的個體心理意識,也不是他們全體的群體心理意識,而是「變成為意識的對階級歷史地位的感覺」,是無產階級對於自己的歷史地位,包括階級利益、階級作用、階級使命的合乎理性的表達。因此,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一種「被賦予的階級意識」。由於無產階級被歷史賦予了自覺地改造社會的任務,其階級意識必然會在眼前利益和長遠目標之間、孤立因素和整體之間產生矛盾。所以對盧卡奇來說,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意識的形成,其重要性同時也在於對現實中矛盾的解決。不過,只有當這些矛盾為無產階級所意識並在實踐中加以克服時,無產階級的意識才會從抽象的可能變成具體的現實,才會成為真正成熟的意識。
在盧卡奇看來,階級鬥爭是無產階級主要的階級行動,是階級意識的最終指向。階級鬥爭既包括客觀的鬥爭,也包括階級意識的科學確立。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對其階級鬥爭來說至關重要,它是使人擺脫物化意識的現實手段和革命力量。既然物化和物化意識已經普遍化,盧卡奇認為必須依靠「總體性」原則,對物化和物化意識採取總體批判。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在於喚起人們對「總體性」的渴望。總體性的方法要求不僅把社會當作一個有機的、不斷運動的整體來考察,而且也認識到人自身存在的全面性與完整性,擺脫人存在的物化狀態。因此,無產階級必須進行以內在轉變和自我教育為內容的意識革命,來促進其意識形態的成熟化。
(本文獲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圖片來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