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意識的歷史考察

2021-02-19 中國學派
原標題:階級意識的歷史考察——基於青年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文本分析

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歷史與階級意識》是其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盧卡奇用「歷史與階級意識」為他的論文集命名並非偶然或隨意為之,而是對其論文集的主題進行提煉的結果。其中,「階級意識」是《歷史與階級意識》這本著作的一個關鍵性論題,也是青年盧卡奇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人將青年盧卡奇的階級意識理論視為一種理論上的烏託邦,但作為盧卡奇整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階級意識理論不僅凸顯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而且為糾正當時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論」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武器。

根據盧卡奇的描述,「階級意識存在於這樣的事實,即歸因於它對於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特殊典型的地位做出的恰當和合理的反應」,這種適合於特定階級的客觀地位的思想和感情,就是「階級意識」。盧卡奇指出,階級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它才真正形成。因此,階級意識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階級意識只是一種抽象的、形式上的存在,被等級意識所遮蔽,表現為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盧卡奇認為,包括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在內的前資本主義時期的許多階層,他們的階級意識並沒有覺醒。這主要是因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利益還沒有清晰地表現出來。在這樣的社會中,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關係尚屬於封建隸屬關係,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只有等級制度,而伴隨等級制度產生的等級意識,在當時作為真正的歷史因素遮蔽了階級意識,從根本上阻礙了階級意識的出現。因此「階級」只能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從既定的、歷史的現實中推論出來。

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等級制度逐漸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純粹以經濟劃分、多樣性階級並存的社會。此時,雖然有部分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與等級社會的殘餘聯繫在一起,具有保守、落後的特性,不能形成純粹的階級意識,至多是一種「不自覺的亞階級意識」。但是,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動力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被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不再隱藏在意識的「背後」而是就存在於意識本身之中,其意識形態表現為一種「有意識」的狀態,即階級意識開始顯現。

具體而言,階級意識是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出現而產生的。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實現了社會化的過程,資本主義不僅摧毀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時空阻礙,也摧毀了不同等級之間在法律上的區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天地顯有一切人在形式上的平等,直接決定人與自然之間類似代謝作用的經濟關係逐漸消失,人成為真正的社會存在,社會變成了人的現實,階級本身則構成了「最接近的、特定的歷史現實」。因此,自覺的階級意識的出現便成為可能,或者說,階級意識達到了它將成為自覺的程度。

資產階級是在克服了小資產階級和農民的弱點之後,憑藉自身的優勢在一定時期內推動社會歷史運動和發展的階級。雖然在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形成了階級意識,但是由於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即便是階級意識,也有真實與虛假之分。而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其階級利益之間矛盾關係的不可克服性,導致資產階級意識必然由虛假性向虛偽性轉變。

「虛假意識」是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上升時期表現出來的階級意識形態。盧卡奇引用恩格斯的說法,認為意識形態是由所謂思想家有意識地,但是以「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從主觀視角來看,資產階級的反映社會和歷史環境的階級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被認為是正確的;從客觀內容層面來講,由於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沒有充分地表達社會發展的本質,因此是一種虛假的意識。盧卡奇認為雖然這種「虛假意識」不能正確揭示社會的本質,但是它依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一面鏡子,因為任何觀念都是對社會歷史的反映,絕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客觀的經濟結構依據。資產階級的階級地位是資產階級「虛假意識」的客觀界限,由社會經濟結構決定,而非主觀隨意的。

「虛偽意識」是資產階級在與無產階級進行階級鬥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階級意識形態。盧卡奇指出,資產階級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其階級意識在爭奪社會控制權過程中的作用,為了真正掌握全社會,它賦予個人一種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為了自身的利益,它試圖把整個社會統一起來。資產階級一方面被迫發展經濟、社會和政治理論,另一方面又被迫形成了意識,以支撐它把控制和組織社會作為自己使命的信念。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僅是由少數人來執行的,而且是為了少數人利益的,因此欺騙別的階級,讓它們沒有清楚的階級意識,對於資產階級統治的存在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故而資產階級意識帶有一種狹隘和虛偽的特性。

盧卡奇認為,「虛偽意識」是資產階級「虛假意識」中的辯證矛盾加劇後的產物。一方面,資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階級利益是能夠促使其階級意識發展的。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在它發展的頂峰會陷入自身不可解決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的深層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而要克服這種矛盾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這是資產階級所不允許的。如此一來,資產階級只能選擇以欺騙的手段掩蓋事實、偽造真理。這意味著,隨著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走向反動的一面,它也逐漸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階級意識發展的過程,對資產階級來說,是一個不斷反對自身的過程,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危機和資產階級的滅亡;但是對無產階級來說,卻意味著作為整體的自身力量不斷加強,並最終在自身階級意識的指引下走向勝利。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無產階級的意識具有先天的正確性呢?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意識也需要經歷一個從「物化」到「成熟」的變化過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沒有一個問題不能最終追溯到商品這個問題上,沒有一個問題的答案不能在商品結構之謎的解答中找到,盧卡奇將這種現象稱為「物化」。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物化」現象侵蝕了無產階級意識,使無產階級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分裂突出地表現在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分離上。因為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無產階級的個別目標主要是經濟利益,其從屬於資本主義經濟結構,而最終目標卻是要有意識地超出資本主義社會的限制。「物化意識」實際上是無產階級意識不成熟的表現,根源於資本主義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暫時的優越性,是一種虛假意識,因為它只看到歷史總體的一個部分,而沒有看到其全部。盧卡奇認為,正是由於物化致使無產階級意識的分化,最終導致一戰後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失敗。

由於「物化意識」不僅使無產階級喪失整體性和主體性、缺乏批判精神,而且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肯定和保護,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因此青年盧卡奇提出,必須建構成熟的無產階級意識——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依靠「總體性」原則,克服資本主義的「物化」現象,促進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徵。它既不是個別無產者的個體心理意識,也不是他們全體的群體心理意識,而是「變成為意識的對階級歷史地位的感覺」,是無產階級對於自己的歷史地位,包括階級利益、階級作用、階級使命的合乎理性的表達。因此,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一種「被賦予的階級意識」。由於無產階級被歷史賦予了自覺地改造社會的任務,其階級意識必然會在眼前利益和長遠目標之間、孤立因素和整體之間產生矛盾。所以對盧卡奇來說,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意識的形成,其重要性同時也在於對現實中矛盾的解決。不過,只有當這些矛盾為無產階級所意識並在實踐中加以克服時,無產階級的意識才會從抽象的可能變成具體的現實,才會成為真正成熟的意識。

在盧卡奇看來,階級鬥爭是無產階級主要的階級行動,是階級意識的最終指向。階級鬥爭既包括客觀的鬥爭,也包括階級意識的科學確立。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對其階級鬥爭來說至關重要,它是使人擺脫物化意識的現實手段和革命力量。既然物化和物化意識已經普遍化,盧卡奇認為必須依靠「總體性」原則,對物化和物化意識採取總體批判。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在於喚起人們對「總體性」的渴望。總體性的方法要求不僅把社會當作一個有機的、不斷運動的整體來考察,而且也認識到人自身存在的全面性與完整性,擺脫人存在的物化狀態。因此,無產階級必須進行以內在轉變和自我教育為內容的意識革命,來促進其意識形態的成熟化。

(本文獲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圖片來源:CFP

相關焦點

  • 階級意識的歷史考察——基於青年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文本分析
    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歷史與階級意識》是其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盧卡奇用「歷史與階級意識」為他的論文集命名並非偶然或隨意為之,而是對其論文集的主題進行提煉的結果。其中,「階級意識」是《歷史與階級意識》這本著作的一個關鍵性論題,也是青年盧卡奇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盧卡奇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意外」(下)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論問題,他所蘊含的內容已經鑲嵌在我們面前所提到的歷史背景中。然而如果要繼承這一問題,展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探討,就不能忽視《歷史與階級意識》本身的理論內容,甚至在某種程度,這種理論的產生的結果遠遠超出了盧卡奇本人所要表達的東西。
  • 我國《歷史與階級意識》研究綜述
    」以及《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總體作用等主題而展開,研究的數量和質量隨著研究的深入不斷提升,在研究方法上有對比研究法、文獻綜述法、系統說明法等,各種研究的主要爭議點為:盧卡奇早期以《歷史與階級意識》為代表的基本思想與晚期以《社會存在本體論》為代表的思想差異及研究重點之爭、由盧卡奇為主引出的「國外新馬克思主義」的性質與歸屬之爭、統攝《歷史與階級意識》全書的核心範疇之爭。
  • 《歷史與階級意識》讀書筆記(一)
    不管是施萊爾馬赫的循環,也是伽達默爾的循環,他們都指出了一種閱讀文本的方法,即我們對文本的理解既要在局部和整體的循環中得到提高,也要在歷史和現實的循環中得到不斷提高。對於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這本言辭晦澀卻又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影響深遠的著作,只有運用解釋學循環的方法,才能全面的和歷史的把握它的真實內涵。什麼是正統馬克思主義?
  • 階級意識: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
    所謂「階級意識」首先是一定的階級對自己共同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的自我意識,是對與其他階級相區別的本階級的社會地位、利益、價值、訴求和政治目標等的意識。需要指出,這裡的「階級意識」當然是階級的自覺意識或者說高級階段的階級自覺意識而非低級的自發意識。判定階級意識虛假與否的標準在於,這種意識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下面,我們來仔細體察階級意識是如何在三種形態中歷史地穿越的。
  • 階級意識:窮人與富人難以跨越的鴻溝
    損害該階級整體存續的意識,都不可能是其階級意識。由是以觀,階級意識是剔除不利於本階級的意識個性後的整體意識存在。這樣,考察任何階級意識,都應秉持整體判斷這個基本原則,而不能抽取階級意識中的例外甚至一定矛盾性的意識,來判斷階級的意識。表達階級整體要求的意識,才是階級意識。不可否認,任何階級之中,都能出現反叛本階級的意識粒子。
  • 劉永佶:小農意識——農民個體而非階級的意識
    [關 鍵 詞] 小農意識;階級意識;集權官僚制;官文化;民文化[作者簡介] 劉永佶,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存在的小農經濟,集合於農民的觀念,形成小農意識。小農意識是普遍的,但不是總體的、階級的,而是個體的。
  • 為什麼有的人沒有階級意識?
    馬克思曾說,「在一個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他的思想也一定有著階級的烙印」。這種階級烙印指的是他的那個階級生態強加給他的影響,包括習慣,思維,性格的烙印。具分析的話,我們再認真回顧一下這副漫畫,這裡面有我們要探討的答案。看完漫畫,我的內心再也不能平靜。原來人與人的差異是這樣呈現出來的。
  • 歷史進程、歷史意識、歷史感
    同時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先驅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也將歷史問題提到了極高的位置上,和階級意識的產生直接掛鈎。在我國,馬克思對於五大社會階段的經典劃分已經成了歷史學研究的經典範式。歷史不只是過去的事情,更是當下的事情;歷史不只是對當下的合理的解釋,更是對當下的不合理的解釋;歷史不是達到了現在就被充分的揚棄了的環節,歷史連同其內容也構成了我們的當下。
  • 【歷史】王奇生:國民黨沒有真正的階級基礎
    兩岸學者對於國民黨歷史上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越來越趨同。兩岸學界的意識形態色彩均大為淡化。拙著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研究視角。無論大陸還是臺灣,常見的國民黨史著作,大多考察國民黨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高層會議與高層政策,側重「黨治史」。拙著則是從組織結構、黨政關係、黨民關係、派系生態、政治錄用、政治文化、黨內精英與黨員構成等國民黨的組織形態諸方面考察分析,大體屬於「治黨史」。
  • 高華:《在歷史的風陵渡口》 階級差異致使政治分層
    核心內容:這個階級出身論在新中國的興起發展,有它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當年在海外這些讀馬克思也算讀了不少的人,在接觸階級出身論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古怪,它明顯的不符合馬克思的原點所說。沒錯,高華教授在這裡就講,他其實不是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甚至不符合原點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它更接近中國歷史上的父債子還,株連九族的傳統。
  • 地主:階級概念的建構與現代中國歷史的展開
    現代中國歷史,實質上就是圍繞著「地主」及其階級而展開的一個革命運動或社會重構進程,它幾乎可以構成這一驚心動魄歷史的主體內容——雖然不能是全部內容。甚至直到今天,當「地主」的稱謂在人們現實生活中成為比較疏遠的話語時,在關於土改的歷史文本中它仍然是爭執的中心論題,也是引發思想爭論和立場衝突的核心概念。它已是歷史,但又不僅僅屬於歷史。
  • 王學典 | 歷史研究為什麼需要「問題意識」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做,當然就有了問題意識。另一個同學的論文是《社會形態轉型與土地制度的變遷》。這個題目是我推薦給他的。這個同學是在職攻讀學位,由於工作原因,經常與土地問題打交道,他對土地問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的土地問題比較熟悉。這個題目有問題意識,要把當代中國特別是近30年來土地制度的變遷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來加以考察。
  • 意識、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意識在認識過程中,通過低級的生動直觀和高級的抽象思維這些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客觀物質世界是意識的內容。物質產生意識,意識依賴物質,意識產生後具有相對獨立性,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於物質。列寧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228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又有反作用。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具有階級性。
  • 許紀霖:知識分子的階級、出身與文化慣習(連載②)
    知識分子的階級與出身階級分析方法在中國曾經是幾乎唯一正確的研究思想、歷史與政治的方法。階級分析方法,最早是法國的歷史學家基佐在敘述法國大革命歷史中採用的,馬克思後來將之發展為一套階級鬥爭的學說。自有階級之後,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奴隸社會就是奴隸階級與奴隸主階級的矛盾,封建社會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鬥爭,資本主義社會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衝突……按照這一機械的理解,馬克思原本非常豐富精彩的階級分析的方法,被簡單化和庸俗化了。如何回到馬克思的原典,用馬克思本人的階級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國的知識分子?
  • 批判意識與通識經典——評凡勃倫《有閒階級論》
    發現並重視貫穿《有閒階級論》的階級分析方法和階級批判立場,挖掘其學術研究價值。對於這一點,李風華教授在其2017年新譯本譯者序中作了富有啟示的解讀和不厭其煩的強調,認為相比於制度分析,「其實凡勃倫更在意的是階級分析和批判」。
  • 高考試題點評·歷史|注重歷史學科素養的考察
    點評人:重慶外國語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長鄧如剛今年的歷史試題保留了全國卷一貫的風格,是一套科學、規範,充滿智慧,富於啟迪的高水平試題。一、充滿濃鬱的人文氣息試題中充滿著對自由、民主的肯定(32題),對世界和平的嚮往(46題),對科學理性的追求(47題),對生命生活的熱愛(33題)……這是命題者們對高三學子們上的「最後一課」,這堂課的期望是:學習歷史,要有對歷史的敬畏,有對先輩們創造的偉大文明的敬仰,有對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的敬重
  • 西方歷史通鑑:階級認同,社會身份的定義,工人運動的興起
    百家原創作者:小尋說天下在19世紀的前十年,「階級」這一概念代表著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範疇。階級到底是什麼樣的定義呢?階級在當時的歐洲非常廣泛,歐洲的人們對階級是怎麼樣的態度呢?小編今天來和大家看看。進一步講,他將這一過程描述成工人客觀工作環境和主觀經歷相結合的結果,換句話說,只有當工人相互之間有了共性,階級才會形成。在湯普森發表了關於英國工人階級的著作以後,19世紀的歐洲曾就階級形成的問題,展開了幾十年的爭論。很多歷史學家分析了階級關係和性別關係間的聯繫,使湯普森的學說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萬能的「農民階級局限性」有多搞笑?
    文|陳事美上學時學歷史,有一句話很常見。比如,在總結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時,往往會定義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貌似這句話屢試不爽,凡是失敗的農民起義都可以套用這句話。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是農民階級局限性;李自成起義失敗了,是農民階級局限性;太平天國起義失敗,還是農民階級局限性。
  • 高二歷史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問題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答: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開闢後,英國處於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積極開拓海外活動,推動了手工工場的發展。   2、階級基礎: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銀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場主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農村中僱工經營的農場主或牧場主,有的兼營工商業,被稱為新貴族。他們有著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結成同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有著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結成同盟。)   3、根本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