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登五座臺頂,也能拜五方文殊——五臺山黛螺頂

2020-12-20 五臺山旅遊解說

青螺直衝上蒼穹,雲梯飄飄霧沙重。

昔日帝王西遊去,留得五方分外寵。

五臺山有許多遠方遊客來朝臺,因久聞五臺山東、北、中、南、西五座臺頂,供養著聰明、無垢、孺童、智慧、獅子吼等五方文殊,但絕大部分遊客都因為時間有限,加上來一次十分不易,所以很多遊客都想在緊湊的時間內朝拜完五座臺頂。

就是用整整兩天的時間朝拜完五座臺頂也夠緊的。不過倒有一種辦法,既能朝拜了五座臺頂的五方文殊,又用不了半天的時間。登黛螺頂,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山峰,垂直高度約400米。親登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稱「大朝臺」,登黛螺頂叫作「小朝臺」。「小朝臺」是從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春(1786年)起盛行起來的。

相傳,乾隆皇帝曾幾次欲上臺頂進香朝拜五方文殊,但每次都因風雨所阻而未能如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乾隆又一次上五臺山進香朝拜,當又一次登臺頂的願望難以實現之際,便將黛螺頂的住持青雲和尚召入行宮,問道:「聽說你在中臺頂演教寺住過20年,我怎麼每次也上不了臺頂,這是咋回事呢?」青雲和尚說五臺山的五座臺頂海拔都在2000多米,北臺頂的海拔達到3058米,加上五臺的氣候變化莫測,一年12個月裡有8個月不是下雪就是颳大風,要上臺頂最好是在六月裡,五月、七月、八月間也可勉強登臨。

乾隆皇帝聽了青雲和尚的稟告,雖放棄了親登臺頂的想法,但又有點不甘心。於是,便對青雲和尚說:「5年後,朕再來時,怎麼能既不登臺頂,又能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呢?你替朕想個好辦法。」青雲和尚不敢違命,忙說:「貧僧記下了。」

青雲和尚雖口中唯唯承諾,但卻因皇帝給他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而心中非常犯難。

轉眼之間,時間已過去了4年多,儘管青雲和尚天天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但始終沒有想出個好辦法來,眼巴巴地計算著皇帝朝臺日期的逼近,青雲和尚急得寢食難安,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天,寺內有個叫妙慧的小和尚因偷吃佛前供品讓青雲和尚給逮住了。犯了出家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貪酒、不妄語的戒律。這次,青雲和尚沒有像往常一樣,按法規戒律處罰小和尚,而是限他在三天之內想出一個不登臺頂還能拜五方文殊的好辦法,不然就要受到重處。可到了第三天中午小和尚還設想出辦法來,就在小和尚為趕天黑之前還想不出來的話,自己就會受到重罰而愁腸的時候,卻見一位白髮老翁飄然而至,接著摸了自己的一下頭頂,說:把菩薩請到你們寺院裡,不就不用登五個臺頂就能拜五方文殊了嘛?小和尚恍然大悟之際,納頭便拜。

「想出來了嗎?」突如其來地問聲把兩天多來因絲毫不敢懈息、夜不能寢,因困而打了盹的小和尚從夢裡拽了回來。小和尚對眼前站著的青雲和尚說:「想出來了。」接著,他把將五個臺頂的文殊菩薩一齊合塑於寺院的正殿,稱為五方文殊殿這樣不用分別登五個臺頂,只要登上黛螺頂就等於登上了五個臺頂,朝拜了五方文殊的想法告訴了師傅。

青雲和尚聽了很是高興。於是,即忙命人動工,在正殿內,模仿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像合塑於正殿內。從此以後,黛螺頂聲名大振,「小朝臺」的遊客絡繹不絕。

黛螺頂,因山勢狀如大螺,故又名大螺。只因遍山松柏,滿目青翠,也叫青峰。明憲宗成化年間,開始在山頂建寺,寺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改稱大螺頂,五十一年又改名為黛螺頂。寺院佔地3000平方米。現存殿堂14間,房舍8間,牌樓1座,石碑3通,由東向西經天王殿後一進三層,分別為旗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寶殿。

清水河上遊的金界寺橋上,低頭橋下是澄清的河水,舉目遠眺對面,簇擁的綠樹、遊動的白雲、耀眼的紅牆之中,掩映著矗立著的一座古剎。小朝臺的地方也是這麼宛如仙境。」

登黛螺頂有三條路。一條是左邊坡度較緩的古道,雖然鬥折蛇行,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一條是1995年修建的空中索道纜車;另一條是右邊1991年由臺灣宏法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全長508米,共有1080級由青石鋪成的臺階的「大智路」。五合山是文珠善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所以此路被命名為「大智路」,1080級臺階表示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十界。十界又各有「百八」煩惱等,合起來就是1080。僧人們稱,登「大智路」1080級臺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兇化吉等。

黛螺頂這一千零八十級石階,許多人三步一拜,拜上來眼中滿是虔誠。曲折陡立的1080級臺階被踩在了腳下,只見一座古色古香,上書「大螺頂」的木牌樓呈現在眼前。轉頭放眼遠方,只見遠處的北、中、西、南四座臺頂氣勢磅礴,盡領北國高山風光。而收眼往臺懷鎮中心區望去,只見星羅棋布般的寺廟或紅牆碧瓦,或金碧輝煌及造型各異的佛塔點綴在群山青翠之中。一幅渾然天成的美麗畫卷。

穿過塑有四大天王的天王殿後,便來到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大殿——旃檀殿。殿座六角臺基,上部為六角重簷攢尖頂,在五臺山寺院中別具一格。這殿中所塑的釋迦牟尼佛站立於佛壇之上,這也和一般寺廟的佛陀塑像不一樣,所以這個殿也叫站壇殿。傳說,釋迦牟尼成道後,為他母親摩耶夫人誦講《羅漢經》之時,對他很敬重的優陀延王十分思念,就請一尊者以神力親睹佛陀妙相後,就用旃檀木刻成了佛的真容像。後來釋迦牟尼講經完畢返回時,優陀延王頭頂佛像迎接,釋迦牟尼說可以用此像開導世人。本殿雖說只有1.7米高的旃檀佛是泥塑,但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尊站立姿態的像是用旃檀木製作的,後來凡這種姿態的佛立像都稱為旗檀佛了。

往後便是小朝臺之處五方文殊殿了。殿壇上方供五方文殊像,從南到北依次為:東臺聰明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孺童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

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第五次朝拜五臺山之時,本寺住持青雲和尚請他驗收五年前出的題目,乾隆入五方文殊殿朝拜之後,萬分高興地實現了他久久渴盼的風願之際,詩興大發,在殿前南側的碑亭內石碑上揮毫寫下了:

戀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

雲棧屈盤歷宵漢,花宮獨湧現芙落。

窗間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臺曼殊像,間黎疑未識真宗。

這書丹為乾隆御筆,因為這首詩文寫得美,字寫得好。所以,好些遊客、居土都想盡辦法將這首詩從碑文上拓下來帶回去珍藏和送親朋好友。」

五臺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登上了黛螺頂,即使是心性狂野、豪放不羈的之人,對佛的敬畏也由然而生,心中的狂傲也會收斂,這或許就是五臺山黛螺頂的獨特魅力。

相關焦點

  • 五臺山香火最旺的是哪座寺廟?答案出乎意料,不是小朝臺的黛螺頂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作為四大菩薩的道場,有「金銀銅鐵」之分,其中文殊菩薩的道場被尊為「金五臺」,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山上山下大小寺廟超過上百座,較大的就有十幾座,那麼,哪一座人氣最高呢?顯通寺南邊的塔院寺因寺內白塔而成名,這座藏式大白塔由元代時尼泊爾名匠阿尼哥設計,北京妙音寺白塔同樣出自其手。現在看到的白塔為明代重修的釋迦摩尼舍利塔,也是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相傳塔內藏有阿育王造舍利塔,寺內的文殊塔更藏有文殊菩薩的頭髮,所以塔院寺成為佛教徒到五臺山後必拜的寺院,但遊客量卻一般。
  • 可以同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的明代寺院——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旁邊一座小山的名字,同時也是建在這座小山頂上的一座寺院的名字。黛螺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在五臺山眾多寺院中應屬歷史比較短的一個。黛螺頂原名大螺頂,從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稱黛螺頂。
  • 爬1080級臺階,登五臺山黛螺頂,感受超凡脫俗的時空
    走在這樣的路上,冥冥之中就有一種神聖感,在這種精神下,不由地要思考一下登黛螺頂,抑或是來五臺山的意義。他們彎腰是為了讓自己放下傲慢之心,放下自私我執,他們低頭是一種恭敬,一種謙卑,是凝視自心,現自身佛性光明。
  • 五臺山大朝臺的人生感悟之一場500年的修行
    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再講一下什麼是朝臺,所謂朝臺是指佛教信徒到五臺山朝山拜佛,表示對佛和文殊菩薩的信仰。跟藏族人磕長頭和轉山一樣,都是一種禮佛方式。所謂小朝臺,則僅在臺懷鎮登臨作為呈現五臺山五大高峰象徵的黛螺頂。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
  • 五臺山景區五大必去景點,五座臺頂,你不知道的典故與傳說
    前言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是由五個頂如平臺、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組成,這便是聞名遐邇的五座臺頂,分別為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這些臺頂的海拔高度平均在3000米左右,北臺為最高峰,海拔3061米,號稱「華北屋脊」。
  • 臺外的唐代國寶建築,徒步臺頂的大朝臺,五臺山還能這樣逛
    臺內與臺外五臺山有「五臺抱一鎮」的說法。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座臺頂之中,以北臺最高。按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除此之外,五臺頂及其臺外的山間也分布有少量寺院和景點。大、小朝臺·朝拜東南西北中五座臺頂的五座寺院,稱為:大朝臺。·臺內的黛螺頂,供奉著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像,來這裡朝拜,稱為:小朝臺。
  • 六月是「大朝臺」最好的季節,洗滌心靈,從五臺山開始
    五臺山,它不是一座山,顧名思義,它是由五座山頂如平臺的山峰,屹立環抱而成。它們的距離大致是這樣的:以臺懷鎮為中心,距東臺三十八華裡,距西臺三十五華裡,距南臺三十七華裡,距北臺四十華裡,距中臺三十九華裡。
  • 即日起禁止擅自在山西五臺山景區五座臺頂及周邊區域開展戶外...
    近日,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公告,為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效保護五臺山珍貴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即日起,未經景區相關單位批准,嚴禁任何社會團體或個人擅自前往五座臺頂及周邊區域進行戶外活動。
  • 聖境資訊 臺灣南華大學五臺山移地教學團拜會五臺山佛協昌善會長
    活動期間,南華大學人文學院楊思偉院長、宗教學研究所黃國清所長等一行20餘人還拜會了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忻州市佛教協會會長、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黛螺頂住持昌善大和尚,並就五臺山佛教文化、文殊信仰以及佛教文化交流等問題與昌善大和尚座談交流。昌善大和尚說,歡迎大家來到佛教聖地五臺山參訪學習,作為佛教聖地,五臺山的佛教源遠流長,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 那天從五臺山往回走,菩薩真的送了我們八百裡!
    第一天拜完了師兄給安排的幾個寺廟後就已經累的躺下起不來了。第二天我們主要是要拜「黛螺頂」,而這個時候天下起了小雨,我們早早地去組織居士集合了,師兄還給我們買了臨時的雨披和腳套。黛螺頂一共有一千零八十個臺階,我們這次分了兩隊,歲數大的一隊由師兄和他們乘纜車上去,年輕的一隊由兩位法師帶頭三步一拜拜上去。
  • 即日起,山西五臺山景區五座臺頂及周邊區域禁止擅自開展戶外活動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官網近日發布《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關於禁止擅自在五座臺頂及周邊區域開展戶外活動的通告》,具體內容如下:五臺山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五座臺頂及周邊區域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特別是冬春季節,草木枯黃,大雪封山,天寒地凍。
  • 文殊菩薩是怎樣幫我開智慧的
    五座臺分別在五座山的山頂,五座臺峰環繞在臺懷鎮的四周(住的酒店都在臺懷鎮上),五臺之間,近的隔著幾座山峰,遠的隔著群山,朝臺車一直在翻山越嶺往前走。我上朝臺車的時候,司機師傅提醒說:「前面也可以坐人。」於是我坐在了最前排座位上。一路上視野開闊,可以飽覽五臺山的大好秋景。海拔低的山坡上長滿了樹,有的樹葉已經變黃,有的是常青的綠葉。整片山坡都是黃綠相間,美極了。
  • 五臺山旅遊攻略,讓你不上當不吃虧!(景點篇)
    在五臺山遊玩,最多的是寺院,其次才是五峰奇景,能夠去的景點有(且不限於):泛中心區顯通寺、萬佛閣(五爺廟)、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黛螺頂、南山寺、碧山寺、普化寺等等(這些寺院是歷史沿革比較完整的寺院,不論是歷史規模地位,還是道場修行,簡而言之:有底蘊,而且分布比較集中
  • 五臺山景區發布通告!禁止這種行為......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官網近日發布《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關於禁止擅自在五座臺頂及周邊區域開展戶外活動的通告》,具體內容如下:
  • 山西忻州:五臺山攻略
    一次,文殊菩薩受請到東海龍宮去講經傳法,臨走時,把改變五臺山氣候,造福百姓僧眾的想法告訴老龍王,老龍王割愛陪送了歇龍石。「不想,老龍王的五個兒子外出回海,見沒了歇龍石,打問到是文殊菩薩帶走了,大怒,便騰雲駕霧直衝五臺山來。五個龍王沒討得歇龍石,反而被文殊菩薩收伏,答應願為弟子,聽從驅使。這樣,五龍王就上了北臺頂,專管五臺山的播雨。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裡,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 有緣遇狐仙,徒步五臺山,真的好美啊!
    五臺山,因其有東西南北中五座主峰,峰頂平緩有如壘土之臺而得名。是七佛之首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座臺頂上,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法身。 驢友所說的大朝臺就是徒步上五個臺頂去朝拜,走遍山路,拜過五個臺頂的文殊菩薩。
  • 五臺山!我的大朝臺,東西南北中五臺連穿,徒步愛好者的經典路線
    五臺山!這個令很多人尊崇的佛教聖地。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五朝臺」 就是像佛教徒一樣徒步登上「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的寺廟,叫做大朝臺。登上五臺山臺懷鎮的黛螺頂寺廟的叫做「小朝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東西南北中 ,五個峰頂的寺廟裡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法身。分別是「東臺望海峰」海拔2788米,供奉著聰明文殊。
  • 清涼聖境五臺山,夏季旅遊、避暑、拜佛,品嘗當地美食全攻略!
    尤其是蒙藏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要朝拜的就是這座大白塔。塔院寺轉經人下圖塔院寺白塔菩薩頂是清代皇帝朝臺的「皇家行宮」,同時也是五臺山傳說比較多的寺院之一,比如帶箭文殊的典故,講的是文殊菩薩顯像,點化康熙皇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