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南京大學近代史教授陳蘊茜今日凌晨病逝

2020-12-17 澎湃新聞

歷史學者、南京大學近代史教授陳蘊茜今日凌晨病逝

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2020-07-22 10:59 來源:澎湃新聞

著名歷史學者、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暨學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蘊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55歲。

陳蘊茜,1965年6月生,江蘇南京人。1983年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曾為哈佛大學暨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匹茲堡大學短期訪問學者,並赴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波蘭、以色列及臺灣、香港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陳蘊茜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在歷史記憶、城市空間、性別研究等領域頗多建樹,是國內較早倡導和踐行新文化史的學者之一。陳蘊茜教授的代表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0萬餘言,視角新穎,構思精巧,資料翔實,論述嚴密,從不同側面深入探討了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孫中山崇拜的形成與發展,藉以透視民國時期國家與社會、精英與民眾之間複雜多元的互動關係。透過孫中山符號研究,該書揭示了國民黨權力技術的多樣性、靈活性與控制性,以及中國從傳統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國家權力如何進行現代性建構並發揮其社會控制功能,從而折射出中國近代社會政治文化變遷的複雜面相。該書被視為國內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在學界產生了極大反響。

陳蘊茜教授是國內歷史學界引用頻次最高的學者之一,她在《近代史研究》《開放時代》《學術月刊》《史林》等刊物發表的數十篇學術論文,涉及近代公共空間、城市婚姻、歷史記憶等,得到相關領域學者的一致好評和廣泛徵引。

陳蘊茜教授熱愛生活,待人真誠,溫潤如玉。她不僅是一位優秀學者、好老師,也是一名好妻子、好母親;她的逝世,是歷史學界的巨大損失,也給家人、學生和朋友帶來了無盡的悲傷。陳老師,一路走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陳蘊茜逝世,近現代史

相關推薦

評論(62)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蘊茜教授離世 代表作曾是國內學界標杆
    著名歷史學者、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暨學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蘊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終年55歲。交匯點記者第一時間從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確認了這個令人惋惜的消息。據南大歷史學院官網顯示,陳蘊茜是南京人,1983年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留校任教,後在職獲得博士學位,生前是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助理和兼職研究員,建築與規劃學院兼職教授。
  • 紀念︱新文化史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史家陳蘊茜學述
    題記:2020年7月22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暨學衡研究院教授陳蘊茜因病逝世。陳蘊茜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是國內較早倡導和踐行新文化史的學者之一,在歷史記憶、城市空間、性別研究等領域頗多建樹。學衡研究院同仁於沉痛哀悼之餘,略述陳蘊茜學術研究的貢獻與特色如下,以慰逝者,以饗讀者。陳蘊茜在哈佛人生是一場旅行,史學研究則是特殊的知識和思想旅行。
  • 王晴佳︱生命的厚度——悼陳蘊茜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學衡研究院教授陳蘊茜英年早逝,在學術圈內引起了一片感嘆唏噓。她的不少同學、同事和老友寫了悼念文章,回憶他們與蘊茜的交往,稱讚她的為人和學術,讀來十分感人,讓人潸然淚下。與其他作者相比,我與蘊茜認識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也有八年之久。
  • 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潘漢典病逝,享年98周歲
    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潘漢典病逝,享年98周歲 微信公號「中國政法大學」 2019-10-27 21:44
  • 南京大學50位知名教授推薦假期閱讀書單
    勒•克萊齊奧教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  1.《莊子》畢軍教授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爾曼著,胡曉嬌等譯,中信出版社  2.陳蘊茜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羅威廉 (William T.Rowe)著,李裡峰等譯:《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推薦語:《紅雨》一本小地方、長時段的大歷史著作,栩栩如生而又令人震撼地描述了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請乘坐上述航班的學者根據會務組安排,集體等候與出發。 6.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賈亞娟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仲偉民教授南開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了解往往是從這樣一句話開始。它出現在教科書和考試答案中,是一種最「標準」的表達。但這真的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唯一範式嗎?中國近代史只能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嗎?
  • 夏錦文受聘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曾任鎮江市委書記
    夏錦文 資料圖之前幾年遭遇人才流失的南京大學近期加緊「招兵買馬」。據南京大學新聞網消息:9月17日,南京大學聘任夏錦文兼職教授儀式在鼓樓校區逸夫管理科學樓報告廳舉行。南京大學近期發力人才招募的消息還有不少。例如,澎湃新聞此前就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楊經綏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消息。另外,在人文社科領域,南京大學新聞網也披露:9月16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2019級中國近代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他們研究生生涯的第一門課《中國近代人物評介》。
  • 唐啟華: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
    也許包容多種脈絡、多元化的理解視角,更可讓近代史研究豐富化。若從北洋的視角來考察近代史,從清末到抗戰,北洋派都是重要的政治、軍事、外交力量,甚至在實業、司法、教育等方面,都舉足輕重,這期間許多歷史脈絡的連續性可能遠超過斷裂性。北洋時期實不宜只被視為無足輕重的過渡時期。若能打破過去南北隔絕對立,以北洋與革命相對立競爭的史觀,改以南北統合的視角來重新考查民國歷史,可能會對民國史有相當不同的體悟。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這充分體現了近代史研究所為培養青年學者,弘揚該所優秀史學傳統的良苦用心。「江山代有才人出」,通過這個學術論壇,近代史研究所全力打造優秀史學青年隊伍。在青年論壇上,青年學者「唇槍舌戰」,為探討學術真理而自由爭鳴,而所裡的資深教授則是列席「觀戰」,並在會後組織專家委員會,遴選當年度的優秀史學論壇4-5篇。許多青年學術論壇的優秀論文都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和《近代史研究》上發表過。
  • 紀念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嘉賓與專家學者
    44 劉恩格 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學院歷史學教授 45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70 張運君 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唐啟華:唐啟華教授在近代史研究所作學術講座
    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唐啟華教授應中外關係史研究室的邀請,作了題為「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省思」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張俊義研究員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同仁、近代史系研究生及所外師生40餘人出席。唐啟華教授是近代中外關係史領域的著名學者,早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1991年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臺灣中興大學、政治大學,現為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 嚴謹一生開創近代史研究新路 清白守己摒卻學術界流俗歪風 高華遠行
    本報記者 王珏磊 發自江蘇南京罹患肝癌,艱難抗爭四年零八個月之後,著名歷史學家、南京大學歷史系高華教授於2011年12月26日病逝。被譽為「近代史研究排頭兵」的高華,一生著述雖不多,但極具分量,聲名廣布海內外。正當學術大盛之年,高華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 2016年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會議信息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50人4月16-17日南京中共歷史進程中的蘇維埃革命研討會秉持中共近百年史的長時段視野,站在蘇維埃革命之中或者其外,從前後內外來考察蘇維埃革命,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蘇維埃革命史的研究。
  • 如何看待南京大學院士候選人尤建功教授加盟南開大學?
    2016年,著名數學家尤建功教授離開南京大學,選擇加盟南開大學。那麼,尤建功教授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呢?他本科畢業於徐州師範學院(現江蘇師範大學)數學系,之後到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繼續深造。在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尤建功任教於南京大學,在數學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南京大學,尤建功教授逐漸成長為數學領域的知名學者,並擔任數學系主任多年。2016年,尤建功教授離開了南京大學,加盟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
  • 《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記錄私人生活,展現歷史肌理
    11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主辦的《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鳳凰出版社等高校和機構的四十餘位代表出席會議。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6日,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政聯席會討論通過,決定成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任命武黎嵩副教授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化工大學聘左玉河研究員為兼職教授
    任新鋼副校長為左玉河頒發了聘書,研究生代表為左教授佩戴了北京化工大學校徽並獻花,與會領導和教師代表與左教授親切合影留念。 左玉河研究員在講話中表示必將竭盡所能,秉持其一貫作風,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承擔起兼職教授「學者的使命」,努力為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
  •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柯卉兵病逝,年僅41歲
    近半個月來,華中科技大學已有5位教授離世。公開信息顯示,柯卉兵為湖北人,1979年2月5日生於黃梅縣;2002年6月獲湖北大學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士學位;2005年6月,獲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社會保障專業碩士學位;2008年6月,獲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社保專業博士學位;2008年7月至今,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