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整理出來的,就是怎麼樣培養你能駕馭constraint能力的幾個做法。那我會分成:「要做什麼?」、「什麼時候要做?」、「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做了對你有什麼好處?」幾個部份加以敘述。
一、去上政治學、練好經濟、會計、統計、數學和程式這五種財務學基本功;
二、雙修文學士和理學士;
三、儘量少修商管課程、少看商管書報雜誌;
四、研究羅馬史;
五、鑽研演化心理學和決策科學;
六、學習領導藝術和策略。
一、去上政治學、練好經濟、會計、統計、數學和程式這五種財務學基本功
第一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上政治學。你要聽清楚,是政治學不是政治概論哦!你去上政治學的課,可以說是對培養駕馭constraint做最好的準備。我這樣講一點都不誇張,你自己想想看你在大學裡投資多少時間,多少學分是在optimization上?說不定有破百,是吧?而constraint位於結構的上層,比optimization還要更重要。
所謂財金基本功大約分為五大類:經濟、會計、統計、數學跟電腦這五部分,都有分基礎跟進階,依你的天分和興趣決定修讀的深度。
分類
基礎
進階
經濟
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甲)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會計
會計學甲
中級會計學
統計
統計學
數理(或高等)統計學
數學
微積分
微分方程、線性代數、高等微積分
程式
程式設計
資料結構、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演算法
經濟的部分,基礎的當然就是大一的經濟學,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甲;比較進階的部分就是經濟系開的,大二的微觀經濟學跟宏觀經濟學。會計的話就是會計學跟中級會計學。統計學部的話,在初階的部分就是不需要微積分的統計,就是你們一般學的課名叫統計學的那種課;進階的話就是需要以微積分為基礎的統計,像數理統計學和高等統計學這個部分。數學的話比較基礎的就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比較深的話就是微分方程和高等微積分;程式……一開始的話,你可以學程式設計和物件導向程式設計(C++或Java),這樣子的話你就會寫程式了,但如果你想要寫出好的、有品質的、不是土法煉鋼的那種程式,你就要學資料結構和演算法。不過我這裡雖然列出五大類,還包括初級跟中級,不是要你全部都學會。
比方說,你微積分就修到快要被當了,你幹嘛去修高微?而是說在修這些課程的時候,你慢慢可以發現,你自己比較需要哪方面的知識,或者是說個性和天份比較適合哪方面。像是反過來說,有些人就是看到高微他覺得就像在看小說,也許他就比較適合往財工這邊鑽下去。我這樣講還不夠誇張,像我以前的室友,他的娛樂就是打電動和看數學,量子力學跟泛函分析,天啊!他是當休閒用書在看的。所謂泛函分析就是,你微積分學完學高等微積分,高等微積分學完可能會學復變吧!復變學完了,你要學研究所的實分析跟複分析,就是實數函數的分析,複數函數的分析,最後一個對所有各種類型函數的討論那就叫泛函分析,也就是說從微積分開始算,可以算是第四層了。有人可以把這種東西當作是在看小說,而那種人就住在我房間,後來我就對自己說:「我這輩子玩數學沒有比較利益!」學這種東西是幫助你認識自己在財金領域要走哪一塊,那如果是一般財金的話,會計和經濟學到中級會比較好;那如果你要玩保險精算的話,數理統計學是必要的,中級的經濟學最好也修一下,那財務工程的話,你數學、程式當然得比較強。
二、雙修文學士和理學士
文理雙主修(最佳) > 跨學院雙主修(也不錯) > 修其他學系專業必修課(起碼)在國外先進的大學裡面,他們把大學定位成一種全人的教育,大二開始他們才會開始分系,比較慢找到方向的人,甚至在大三的時候才決定主修,也就是說基本上他們在之前學的東西都是通識課(Core Curriculum), 所謂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在幫助你探索知識的各個學門或取向,英文叫approach或discipline。在國內的話,對不起,這一切都是教育部的錯!各位大概在高二開始就分組了吧,在分組之後,所有的人就分成理組和文組這兩個部分,理組的這個部分他們講究的是實驗,然後他們講的話和思考的方式會比較精確,然後他們掌握的是這個世界的一些技術。而文組的人他們做研究的方法是比較偏向論述方面的,那他們面對模煳的能力是比較好,像學理工的人他在這個環境就不是這麼舒適,然後他掌握這個世界的制度,然後臺灣的高級知識份子就分為兩個世界,這兩邊的人永遠無法去理解對方到底在幹嘛,互相歧視。可是,如果這個時候你剛好橫跨兩邊,你有辦法和兩邊的人溝通的話,你的眼界就比他們大一倍囉!這個也算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所以如果只有一種世界觀的時候,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只有一半,一半的意思是說不只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半而已,你連問問題的方法都只剩下一半。問問題其實比解決問題重要多了,一但你問出了對的問題,你就知道要去找哪些專家學者組成專桉小組來研究。
有些問題是用理的方式,也就是科學的方式去問是比較好的,你不得不用人文的方法去問,效果就差多了,或者是如果你是理工類組的你的狀況就相反,明明是一個人文問題你硬要把他搞成科學問題,就是用錯辦法。理組這邊他們的專長是找出問題之間的規則時比較有效率,而且比較精確,然後這個結論也是比較有效度(validity),你把他講成比較強有力好了,效度是什麼東西各位以後去修研究法的時候就會學到,你也可以用google大概找一下。文組的專長就是在模煳的環境裡面他會覺得很舒適,很多連定義都很難作的問題,文組的人仍然有辦法可以處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模煳的,而理組的人碰到模煳的狀況,不是覺得渾身不對勁就是完全乎略這些無法精確定義的問題。
臺灣受過高等教育一群人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兩種人彼此沒有辦法溝通,或是說這兩種人之中能做為溝通媒介的那群人實在是太少了,如果你就是這些溝通媒界之一的話,兩邊的人都可以為你所用,因為只有你可以跟兩邊的人溝通。我真的是這樣子強烈的建議大家,就是說你修的那個系頒發的是Bachelor of Art,你就去選修Bachelor of Science的這種系,反之亦然。那在選的時候,如果你是文組的,你能夠選數學或資訊以外的系是最好,因為數學跟資訊並不包含太多的實驗在裡面,也就是說你要做一些邏輯論證或推導的時候,其實你是根據某些假設,那些假設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實驗才能去驗證這樣子的假設,所以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去修物理之類的基礎科學,可是對於高二就沒有讀物理、化學、生物的人來說,痛苦應該蠻大的。當然我這樣講的文理互跨雙主修是最好的,不然也可以跨學院雙主修,最起碼你要去修一些外系大二、大三的必修課。不過跨學院至少有一種例外,就是管理學院修經濟系,就是這兩種東西你可以說理論和實務相結合,可是他的世界觀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或者你可以這樣講,根本就是一樣的,那你就沒有辦法達到我剛講的那種跨領域學習,開拓自己的世界觀的效果。修的時候你也不用去想說另外一個系熱不熱門,好不好找工作?最主要是要開你的眼界用的。
大學是奠定你一輩子世界觀最重要的時光。如果你不在大學的時候建立好自己追求智慧開闊而堅實的基礎,離開大學之後再做會非常痛苦,應該講說不可能,因為大學是型塑你下半輩子價值觀最重要的期間,像是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實驗、計量分析和質性研究這三塊,那什麼東西都可以做質性研究,能夠做實驗的東西很少,但只有實驗能斷定因果關係,其他方法都不能,量化研究他的研究速度和導出結論的速度會比質性研究好。只有你大學所學知識是三種並重,你才知道面臨什麼情境時要怎樣問問題,在大學的時候你要儘量追求人文和科學並進的教育,既然教育部提供給你的制度不是這樣子,你就要自力救濟。人文教育能夠幫助你面對混沌,科學教育可以幫助你克服複雜,文理雙修的話,你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連結在兩者之中的美麗小世界,沒有反應的人,代表你書店逛的太少囉。
三、儘量少修商管課程、少看商管書報雜誌
接下來就是請大家在學校儘量少修管理學院的課。念到管理學院的系的同學比較幸運的一點就是,你的同學相對於文組的其他學生是比教聰明的,你的想法比起法律系的學生又比較靈活。可是大學部的商學教育並不算是基本功當中的基本功,那對於建立你比較完整的世界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在國外的經驗更是會和你強調說,有工作經驗之後你去學管理,你才會知道這修東西到底該怎麼用,少修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修,如果你基於各種考量,譬如想接近心儀對象的話,我求你修!真的!
不過沒有工作經驗下的管理學教育沒有意義,甚至於大學部的管理學教育對研究管理學(如讀商博)也沒有幫助,大學該做的事情是築基,而商學的三門基本功是數量方法、經濟學和決策科學。這可不是我亂蓋的,Stanford和Insead商學院博士班有所謂的院定必修,是不管你主修什麼都應該要會的。大學時應該好好學習的是管理學的根本,就是微觀經濟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學、數量方法、社會心理學、決策心理學。而不是一大堆亂七八xx管理。商管學院的特別注意到啦:given你已經有一大堆必修課都是管理/金融課程了,你再選修自己院系裡面課程的邊際效用又再更低,所以,千萬別執迷呀!算我求你。至於管院某系雙修管院另一系更是頭殼壞去(你不要對我辯說會計和資管差很多)。
醒來吧,同志們!外面的花花世界正在等著你們。然後,跟少修管理學院的課一樣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少看商管類型的雜誌跟書。商管類書報雜誌依內容99%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一天之後就是垃圾,
第二類一週之後就是垃圾,
第三類一季之後就是垃圾。
如果你把寶貴的生命花在這些事情上,連續數十年,你怎麼能期待自己能夠脫穎而出,進而出類拔萃?今天高手和平凡人會有差異,不在於吃喝玩樂或是做一些庶務性工作的時候,你吃飯高手也要吃飯啊,你睡覺高手也要睡覺,你嗑牙高手一樣也會,你玩MSN高手照玩啊。會有差距是在高手和平凡人自以為在精進的時候,做了不同的選擇。而這些時間,一年可能只有五百小時,一天只有一小時多一點。五百小時/年能夠製造多大的差異呢?平凡人選的是書店裡最暢銷的管理大師新作品,精讀之後覺得很有道理,而高手選的是經過十年、百年、千年歲月洗鍊後人類智慧的精華。久而久之,高手全身上下掛滿千年神器,信手拈來就是上古神兵。然而,平凡人永遠不知道,讀那些死人骨頭到底有什麼用?(商管類的書也不是全部都爛啦,杜拉克、科特勒或是巴菲特這些老鬼早就通過不知道多少個十年的考驗了。不過你一定要讀足夠人類的經典並且有深刻體會,你才能去預測,哪些商管類新書裡面寫的東西十年之後依然很有用。)
四、研究羅馬史
接下來最後的部分是基於上面的基礎之上,你去培養駕馭constraint的能力,第一個你要學的東西就是歷史。有句話說:「愚者以自己的經驗學習、智者由別人的經驗中學習。」自己的經驗當然是無法取代的,問題是你每次跌倒受傷能成長多少,和你從別人的經驗中學到多少非常有關。讀歷史有點像是做大量的case study,從當中去歸納出一些道理出來,建立自己的史觀,以做為日後決策的基礎。那你要學怎麼樣的歷史呢?最重要就是羅馬史。
理由有三:
(一)羅馬時代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原形;
(二)羅馬人在智力、體力和商業能力都不如對手,卻能一一打敗他們;
(三)羅馬史是現代西方國家上流社會教養子弟的必備課程。
(一)羅馬時代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原形
比方說是法律vs.神的戒律、共和制vs.帝制(比較接近現代的總統制vs.內閣制)、同化敗者或是強化勝敗者之間的差異、男女地位的轉變、各種稅制等等,全部都在羅馬時代上演過,也一一顯現出結果。讀羅馬史可以讓你了解在現代社會裡,如果施行某些制度(constraint)會有什麼結果。
(二)羅馬人在智力、體力和商業能力都不如對手,卻能一一打敗他們
如果今天羅馬人比對手聰明、強壯而且更具經營管理的本事,最後能在地中海四週稱霸,那……我們也沒什麼好研究的啦。但真是太神奇了!今天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經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羅馬人optimization的天賦比對手差多了)卻能一一打敗這些部族,為什麼?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呢?關鍵就在他們選擇奉行某些和他們對手不一樣的遊戲規則(constraint),使得他們和其他民族的命運大不相同。到底是哪些呢?比方說「同化敗者」就是很重要的其中一項,其他的……各位用心鑽研吧。
(三) 羅馬史是現代西方國家上流社會教養子弟的必備課程
之前我在看許多大頭,不管是公領域的或是私部門的,傳記、報導文學的時候發現一件事,就是有讓人吃驚的高比例都說愛德華·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影響他們最深,也是他們一生不斷重讀的書。世界上的書有多少本啊?一些在不同領域的翹楚都讀過同一套書的機率有多少呢?這是不是應該好好追究呢?這到底是什麼武林密笈可以讓一堆大俠推崇至此?為什麼真強者都是吃這個長大的呢?那……要怎麼學習羅馬史呢?第一就是書店找一本薄薄的小書,叫做《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鹽野七生著,三民出版。這本小冊可以讓你對羅馬史能夠有一個最迅速而全面的鳥瞰。第二呢:上機實習。由三國志經驗我們可以發現,打電動是學習歷史最快的方式。這個遊戲的名稱是《羅馬:全軍破敵》松崗出品。請大家支持原版啊,啊,一千多很便宜啦。藉由本遊戲加深你對羅馬史的了解與興趣,對你人生的加值最少從一千萬起跳,不蓋你,真的。最起碼玩個一遍之後,你對地中海週遭的地圖會倒背如流,這對你以後研讀羅馬史有極大的幫助。第三,把鹽野七生著的《羅馬人的故事》(一樣是三民出版)全部精讀。現在中譯本已經出到十一集了,預計出滿十五集。聽名字就知道這作者是日本人。她寫的羅馬人的故事有幾個特點:
1、夠新。換句話說她可以綜合、比較前人所寫羅馬史的優點,並加入一些最新的史料,匯整到她的著作中。
2、她不是基督徒。基督徒認為他們被羅馬「迫害」過,所以在面對羅馬史時帶有一種特殊的情緒,比方說,基督徒史學家可能會認為迫害基督徒比較用力的那幾個羅馬皇帝有關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其實也許根本沒這回事。也就是說鹽野七生能從比較超然的角度看羅馬史。
3、以往的羅馬相關歷史、小說或是影集處理的不好的部份,在她手下一樣精採。像是奧古斯都(屋大維)或是幾個有名的昏君在她手下一樣精採。
4、她雖然是哲學系畢業的,可是寫出來的作品卻帶有經濟學的味道,處處帶有機會成本和資源分配的觀念。
5、她的文筆非常好,寫出來的東西已經有經典的條件,經常能寫出讓人震撼許久的句子和段落。不過呢,你不見得要照順序看。你可以先看最精採第四、五、六三集,講的是凱撒和奧古斯都的故事。最後當然是把愛德華,吉朋所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好好地讀一讀。各位實在太幸運了,萬眾期待的繁體中文完整譯本竟然有人翻出來了,我那天在誠品看到的時候,興奮地立刻打電話通知期貨社的骨灰哩!聯經出版。一共有六卷,目前已經出到第三卷了。
五、鑽研演化心理學和決策科學
現在歷史學完了,下一個東西你要學的東西就是科學。科學的部分我在這邊列出兩個東西。
第一個是演化心理學。第二個是決策科學。要學演化心理學的。原因是「幫助你了解constraint optimization最基本的形式」。在沒有文化、沒有文字、沒有任何法規制度之前,之前只有一個最松的、松到不行的constraint,就叫做自然資源、氣候之類的天然環境。然後你要optimizatize的也很簡單,就是生存跟繁殖,完全不像現在這麼累,除了名利權之外還要健康、幸福。甚至於你在人跟動物的一個比較當中,你可以發現到這種constraint optimization簡單到不用人的大腦去做,動物(甚至是沒有大腦的那些)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你可以從演化心理學學到說,由其他動物的觀點來反思人類constraint optimization行為。也可以從狩獵採集社會中學到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形式。事實上我覺得演化心理學是現有的心理學和各種社會科學中,對人類行為最具解釋力的一種。這裡面推薦大家的是兩本書:第一個是蠻有名的《自私的基因》,天下出版,那第二本是《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 有興趣的可以上Amazon去讀讀review),一個哈佛教授Steven Pinker寫的,他以前在MIT教書,現在已經被挖到哈佛去了,這本書中文版由CMU CS PhDstudent 韓定中翻譯中,2005年時應該會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大家把這個東西記下來,到時候上市就可以找來看。至於其他號稱演化心理學的書有的已經寫到社會生物學去了(甚至還是心理學教授寫的呢!)不推薦。
六、學習領導藝術和策略
接歷史、科學學完了。接下來就到藝術,藝術的話,這裡面有兩種藝術我建議大家好好去研究一下,第一個叫做領導的藝術,第二個叫做策略的藝術,你從羅馬人的 故事中已經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領導方式了,再來你要學習的是什麼?
一、萬解皆可包,唯有題無價。
二、每個人要珍惜你能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光榮的行使你這種自由,然後勇敢的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今天我跟各位講這些,我不是一定要你們站到世界的頂端,我在這邊也可以直接跟大家講,金字塔的頂端沒有這麼多位置。
可是走完之後你要記得,某一天,你發現,主宰你所生活的世界的人,對你的命運有非常大影響力的人,他們學歷比你低,智慧比你低,品德好像也沒有你高,可是 他們卻對你有重大影響的時候,不過,我也要提醒你一件事:如果二十年後,你仍然在載浮載沉,那時回首今日,不論你覺得原因是什麼,我也對你的生命沒有任何責任。我今天已經把不只是金融 界,而且是這世界是怎麼運作的邏輯,都告訴你了。我還告訴你,這世界上,誰才是老大,還有他們到底掌握了什麼核心(constraint),才可以繼續當老大。
我連怎麼樣成就卓越的具體步驟都已經整理出來,通通告訴你們了。今天你們知道的,已經遠超越那些家境富裕,從小當小留學生,現在在讀常春藤盟校的公子千金 了。如果這樣你仍然不能有所成,是因為你還是不敢,沒膽踏上和庸庸碌碌的群眾不一樣的道路。
因為你還是等待著,那些大眾主流媒體中萬靈丹,可以讓你得到救 贖。因為你仍然,擔心、懼怕、猶豫不決,也許自己沒辦法實現想。但要記得,只有你自己能,而且要向自己的生命負責。不是我,也不是別人,就是你!如果你在過往的挫折中已經失去自信,要自己想辦法找回那勇氣。如果你從來就不曾走自己的路,那閉上眼、深呼吸、往前衝就了!
希望各位最後終於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在外面的世界等你們,後會有期。
文章來源 | 金融人士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