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高利貸崩盤、樓市泡沫破滅後,內蒙古鄂爾多斯被冠以新城無人住的「鬼城」標籤,如今寄託著該市「產業轉型」夢想的多個工業園區,近日又被曝入駐企業稀少,開工進度延遲,呈現出一派「工業鬼城」跡象。「像空港物流園區、江蘇工業園區,都只是個空架子。」一位商人這樣描述。
工業園區未興先衰的現象,在其他地方也較普遍。據《中國經營報》報導:中部某市萬畝工業園深陷「空城危機」,多個工業園區普遍存在廠房空置、工業用地撂荒現象,這些工業園區總體佔地面積超過1萬畝,規劃引進企業1500家左右,實際入園企業只有 50家左右,空置率高達90%以上。
每報導一起工業園區變「工業空城」或「工業鬼城」的事例,都讓人忍不住為工業園區荒廢之殤而痛心:那麼多原本可以讓人「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良田,怎麼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讓人更加痛心的是,一個個工業園區的相繼荒廢,卻沒能阻擋住另一批工業園區的崛起,很多地方正在「大幹快上」,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擴容和升級,一戶戶居民被拆遷,一道道圈地圍牆拔地而起,一撥撥人馬火熱招商……
在這股不理性的搶建工業園區浪潮背後,隱藏著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他們急於完成政績考核,各個地方間搞惡性競爭,不計代價招商引資,導致工業園區重複建設、同質化嚴重。工業園區遍地開花也折射出一些地方領導決策失誤,不顧地方產業資源、地理條件、基礎設施的實際,一味認定工業化才是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栽下梧桐樹,卻不見鳳凰來。如此,工業園區變「工業鬼城」也就不難理解了。
工業園區變「工業鬼城」,後果相當可怕。這種不計後果地搞工業「大躍進」,會讓脆弱的生態為發展付出慘重代價:園區圈而不用,導致土地荒廢、雜草叢生,有的甚至淪為垃圾場,而那些建好的水泥路面,以及在園區建設中已經遭受嚴重汙染、「中毒」很深的土地,要經過漫長時間的修復才能「重生」。我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如此鋪張浪費,還有多少土地經得住折騰?
不計後果地搞工業「大躍進」更是勞民傷財。很多地方動輒幾十平方公裡的園區,需要多少投入?政府哪有錢,大多是借債。不管是城市大拆大建,還是工業園區「大躍進」,只要決策失誤,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事實上,為大建工業園區,好些地方的財政顯得相當窘迫,行政辦公經費沒法劃撥,公務員工資發放也被迫推遲。這樣的發展,無疑背離了發展地方經濟的初衷。
希望仍在狂建工業園區的地方及時反思和修改決策。一位專家說得好,工業園區不是圈塊地、掛個牌子就能招商的,如果沒有科學的規劃、切實的配套和得力的協調,別說工業沒法實現倍增,「半拉子」工業園區也會拖累地方政府和當地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