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德輝委員:在雄安建「中央大學」,2035年達世界頂級
澎湃新聞記者 程真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雄安新區的建設是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秘書處了解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德輝,向大會提交了題為《關於在雄安新區建設新時代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大學及「雙創」園區的建議》的大會發言。
資料圖:航拍雄安新區,圖為白洋澱景區。張帆 攝
在這份大會發言中,餘德輝建議,按照「1+N+X」模式,即以一所「雙一流」大學為基礎,有機重組N所一流學科大學,形成一體化緊密型的大學核心主體,並吸收X所大學研究生院和各類研究機構,在雄安新區共同建設新時代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的中國「中央大學」系統(CCU system)。
餘德輝具體解釋了「1+N+X」模式的構成。
「1」是將首都一所「雙一流」大學整體搬遷並更名,作為中央大學的基礎。比如,可以選擇工信部直屬的一所大學。
「N」是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將若干所一流學科的大學或學院,通過有機重整並同步更名(也可以考慮以適當的形式保留原校名),共同組成中央大學本部。「1+N」構建起學科門類齊全、本碩一體化的教學科研體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為主導的基礎科學研究體系。
「X」是吸引北京疏解的一批大學、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鼓勵他們分別與中央大學以聯合辦學等形式,組建相對獨立的研究生院,形成應用科學研究體系,共享教育和研究設施,共建中央大學系統,並可以同時授予中央大學學位。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實踐。餘德輝認為,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起點定位建設雄安新區,打造新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需要一所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的大學。這樣一所大學不僅是創造「雄安質量」、原創性科技創新等方面的需求,也將伴隨著新時代發展,成為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先行者和全球綜合性一流大學的排頭兵。
圍繞在雄安新區建設新時代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大學及「雙創」園區,餘德輝的總體構想是,以大學為核心,圍繞大學的組建和配套辦學,凝聚和帶動相關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有序建設「產學研用」科研和應用體系,輻射形成具有創新基因的「雙創」園區。
餘德輝指出,以大學為核心的「產學研用」有機體系,不但能達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調整優化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區的目的,而且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強化交叉科學綜合研究,培育新動能、推動創新創業發展的「三大使命」。
對於如何在雄安新區建設中央大學及「雙創」園區,餘德輝提出了三條具體思路。
一是綜合性建設。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學科齊全、規模巨大、質量一流等。目前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像哈佛大學一樣開設6000門課程供本科生選擇。在國際上,綜合性大學不僅學科齊全、質量一流,而且在校學生總數巨大。比如加州大學每個校區都有幾萬人,在校生總數已接近30萬人。
二是國際化建設。首先是學生的國際化。外籍學生一般要佔15%以上。外籍學生能夠和國內學生進行文化思想碰撞,將會有效提高教學研究水平。其次是師資的國際化。按照15%左右的比例,引進外籍教授,提升師資的國際化水平。再次是研究的國際化。實行全方位開放式辦學,實現雙向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常態化和制度化,搭建國際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橋梁,營造創新、開放、共享的教學、科研和產業化環境。
三是研究型建設。把中央大學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共建共享的通用研究平臺,帶動形成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使教育設施、硬體建設、科研環境、產業化條件等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千年大計,人才先行。餘德輝指出,要通過辦這樣一所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的大學,培養一大批全球頂尖的大師級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原創基礎理論創新人才,產出一大批重大突破性基礎研究成果和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形成一大批國際一流的實驗室,培育自主創新的國家隊,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世界級「矽谷」,引領新時代中國的教育科研和新興產業發展。
在這份大會發言的最後,餘德輝提出了中央大學的三個階段性發展目標。這三個目標是:
到2025年,中央大學形成一定規模,在校學生3萬人以上,本碩博比例達3:2:1,形成一批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到2030年,中央大學在校學生人數倍增,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一大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到2035年,中央大學實現「產學研+雙創」一體化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強的「產學研用」引領能力,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達到世界一流大學頂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