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糖對身體的危害,以「抗糖」「低糖」「無糖」為噱頭的產品也層出不窮。火爆一時的無糖飲料剛被證實並非完全無糖,脫糖電飯煲又以低糖、低卡、低碳水吸引了一眾減肥人士「入坑」。脫糖電飯煲真的是「黑科技」嗎?食用它蒸出來的米飯真能控制血糖嗎?
脫糖電飯煲控制血糖尚無證據,涉嫌虛假宣傳
新京報記者以「脫糖電飯煲」為關鍵詞在某電商平臺搜索看到,月銷量達200+的有數十款,銷量最高的達1000+。這些產品大多以「低糖」「降糖」「健康」「養生」為賣點,便宜的200多元,貴的2000多元,價格相差10倍多,「脫糖」原理均是過濾掉一部分澱粉。澱粉有兩種,分別是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在煮米飯的時候,支鏈澱粉會首先溶解到水中,電飯煲隨後把米湯和大米分離,再把分離後的大米蒸成米飯,從而達到米飯中糖分和熱量的減少。
其中一款標價899的脫糖電飯煲介紹:澱粉含量下降32.93%,相當於每個月少食用約380塊方糖。客服稱,這款電飯煲是通過降糖煮電控程序和水米分離結構技術,採用先煮後蒸的烹飪方式,藉助米湯將米飯中的澱粉或碳水化合物(營養)帶走,最大限度地降低米飯中的含糖量,可以廣泛適用於糖友、減肥人士。對於「是否有實驗證明糖尿病患者食用後,血糖數值比普通米飯要少」的問題,客服只是發過來一張「SGS權威檢測」的圖片,檢測結果中只提及米飯的澱粉含量減少,並沒有食用後人體血糖變化的數據。
還有多家脫糖電飯煲商家都提到「SGS權威檢測」,所展示的檢測報告也僅有檢測項目部分可以看清,即脫糖電飯鍋所蒸出來的米飯和普通米飯每100g所含澱粉對比數據。SGS是一家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登錄SGS官網,首頁上有報告驗證選項可驗證SGS報告真偽,不過需要清晰完整的SGS報告文件,記者詢問多個脫糖電飯煲商家是否能夠提供清晰的報告,均未得到肯定回復。
根據2019年底我國發布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測定方法》,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專家曾對「脫糖電飯煲」和普通電飯煲蒸出來的米飯進行「雙盲」測定。實驗結果表明,兩個電飯煲蒸出來的米飯,進入人體之後,形成的血糖實際上是沒有差異的。也就是說,同樣數量的米飯,被人體吸收後轉化成幾乎同樣多的血糖。
專家還指出,大米飯當中會有90%的碳水化合物,其中75%都是澱粉,經過水溶,可能一部分澱粉會進入到水裡,但是量很小,不足以對血糖產生影響。有法律專家也稱,「脫糖鍋」在實際應用中很難達到所宣傳的效果,涉嫌虛假宣傳和誤導消費者。
長期食用低糖米飯可能會導致B族維生素缺乏
對一些商家「脫糖電飯煲能減少澱粉攝入,還能避免發生糖基化反應、延緩衰老等」宣傳,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指出,瀝掉的米湯中除含有支鏈澱粉之外,還有大米中大部分的水溶性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健康生活所需要的B族維生素多數來源於主食,尤其是維生素B1和B6。長期食用這些低糖米飯可能會導致B族維生素缺乏,建議選擇食用低糖米飯的人群定期諮詢專業的營養醫師來避免維生素攝入不足導致的問題。同時,「糖基化反應」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要的生理反應,通過「糖化」產生的糖基化終產物「AGEs」在體內積累過多確實是糖尿病併發症的因素之一。代謝正常的健康人,通常不會在體內蓄積過量的AGEs,想要通過脫糖電飯煲幫助「抗糖」,讓自己不得糖尿病,並不是理智的選擇。
近幾年,「抗糖」概念被大肆宣傳,「糖」真的可以「一戒了之」嗎?事實上,糖是人類最經濟、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同時糖分也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糖脂、糖蛋白在體內構成細胞膜和神經組織、抗體、酶和激素,參與到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魏幗表示,脂肪代謝需要葡萄糖的參與,如果糖類攝入不足,會導致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生酮體,血中酮體濃度過高時,會使機體出現昏迷的情況。糖分攝入不足,人體會調動其他方式來滿足其對於能量的需要,而一旦動用到蛋白質來供能,勢必要消耗肌肉、肝臟、心臟和腎臟中的蛋白質,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而攝入過多的糖則會增加齲齒、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
「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糾正不良習慣對於控制血糖、預防肥胖來講更為重要。」陳偉建議,煮米飯的時候,可以用一部分雜糧、小米來代替大米;平時減少奶茶、碳酸飲料、蛋糕、巧克力等富含糖與脂肪食物的攝入;吃飯時,先吃蔬菜和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再吃全穀類食物;每天保證至少40分鐘的運動時間等。魏幗也建議控糖可以從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減少食用高糖類包裝食品、烹調過程中少加糖等方面入手。
(文章來源:貝殼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