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普】PBR定理與量子態的實在性

2021-03-02 哲學園

PBR定理與量子態的實在性

郝劉祥 夏樹

作者簡介:郝劉祥(1965-)男,安徽潛山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與科學思想史。夏 樹(1988-)男,山東濟南人,美國聖母大學哲學系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物理學哲學。

摘要:文章在簡要分析PBR定理的思想背景和理論前提的基礎上,探討了該定理對於量子力學詮釋的整個景觀的影響。文章指出,就現有的主流量子力學詮釋而言,PBR定理對隨機過程詮釋提出了嚴格的限制,可行的隨機過程理論只能是隨機隱變量理論。文章還表明, 

關鍵詞:量子態本體論模型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11日

2012年,三位英國科學家浦西(M.Pussey)、巴瑞特(J.Barrett)和魯道爾夫(T.Rudolph)證明,如果量子系統滿足量子力學的本體論模型和量子態的獨立製備假設,那麼量子態具有實在性。[1]這一定理現今稱為PBR定理,被認為是貝爾不等式證明以來量子力學基礎研究中最重要的進展。

本文的目標,就是力圖澄清PBR定理對於量子力學詮釋的意義。文章第一節將簡要討論關於 

一、 

在《量子力學的哲學》開篇,雅默指出:「(量子力學的)形式體系超前於它本身的詮釋,這種事態在物理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2]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就是量子力學的形上學基礎問問題,特別是量子態 

嚴格來講, 

與玻爾相反,愛因斯坦則是一個堅定的實在論者。他相信,物理學的目標,就是要構建一幅真實的世界圖像。著名的「愛因斯坦-玻爾之爭」,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上。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不是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而只是對某個更基礎的理論的足夠好的近似。量子態本身並不具備實在性,它只是我們對物理系統的近似認識。如果說玻爾站在反實在論的立場只能持有 

站在實在論立場,並持有 

二、本體論模型與PBR定理

將量子力學的詮釋按照 

在經典力學中,每個物理系統(比如一個粒子)的狀態都可以用位置和動量這兩個參數,也就是相空間中的一個點來表示。但對於量子系統,由於非對易關係的存在,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玻爾的互補性原理和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所強調的無非就是這一事實。但作為一個實在論者,我們總是相信,量子系統同樣有一個真實的物理狀態,姑且不論表示這一狀態的參數λ到底是什麼。參照經典系統的相空間Γ,我們可以類似地建立量子系統的本體態空間Λ。

2010年,斯佩肯斯和哈裡根(N.Harrigan)以上述本體態概念為基礎,提出了量子力學的「本體論模型」(ontological model)。[7]它包含如下基本要點:

本體態概念:每個量子系統都有一個本體態 

本體態分布概念:希爾伯特空間H中的每個量子態 

響應函數概念:對量子系統進行測量時,測量裝置M和量子系統的本體態λ完全決定了測量結果為k的機率,我們用響應函數 

機率符合原則:本體論模型給出的結果必須與PBR定理與量子力學的預言完全一致,即:

哈裡根和斯佩肯斯建立這個本體論模型的真正動機,就是欲對 

要是假定B的物理狀態可以取決於某種施行於體系A的量度,那是不合理的,因為現在A是同B分離了(這樣,A不再同B發生相互作用);而這意味著兩個不同的 

循著愛因斯坦的這一思想,哈裡根和斯佩肯斯提出:如果兩個非正交的量子態 

那麼量子態到底是實在態還是知識態?考慮某個量子系統的一對非正交態 

 

 

如果 

 

使得

 

這與響應函數的歸一化假設 

容易看出,這樣的雙結果測量是不可能實現的。浦西、巴瑞特和魯道爾夫在證明PBR定理時,實際上用的是雙系統的四結果測量。為此,PBR定理在承認本體論模型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假設,即獨立製備假設:兩個獨立製備的量子態構成的直積態 

考慮兩個電子的自旋態構成的四個直積態:

這裡

 

因此

 

使得這4個直積態相對於這組測量基的測量結果依次分別為0。

現在我們可以仿照單系統雙結果測量對雙系統四結果測量給出類似的論證。假定 

三、PBR定理與量子力學的詮釋

在討論PBR定理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施加的可能限制之前,我們需要對量子力學詮釋的景觀做一番描繪。這裡我們主要根據貝爾的分類系統。在《量子力學的六種可能世界》一文中,貝爾將量子力學的主流詮釋分為兩大類,浪漫的與非浪漫的,每一類各包含三種。[9]

第一種是純粹實用主義的觀點,當然是不浪漫的。按此觀點, 

第二種是哥本哈根詮釋,屬於相當浪漫的。所謂哥本哈根詮釋,是在玻恩的機率解釋基礎上,添加了玻爾的互補性原理,以及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互補原理強調的是,量子世界是非常奇異的。離開宏觀的經典世界,我們無法描繪微觀的量子世界。但當我們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繪量子世界時,時空描述與因果描述(能量動量表象)既是不相容的,又是互補的。

第三種是隨機過程詮釋,由於這種詮釋需要建立精巧的數學模型,因此對於科學哲學家而言毫無浪漫可言。隨機過程詮釋的主要目標是要表明,量子理論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關於隨機過程的經典理論,與布朗運動理論或相空間中的馬爾科夫過程理論具有相同的概念框架。主張隨機過程詮釋的物理學家相信, 

第四種是馮·諾依曼和維格納(E.P.Wigner)所主張的坍縮詮釋。按馮·諾依曼和維格納的觀點,測量所引起的坍縮是由我們的意識或心靈所引起的。在哲學上,這種形上學的主張被稱為「二元論」,它假定心靈是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一個實體。按此解釋,世界本質上是量子的,經典世界的突現完全是意識或心靈的結果。這可比哥本哈根詮釋更為浪漫!

第五種是德·布羅意-玻姆的導波理論,文獻中經常稱作玻姆力學。這是一種非定域的隱變量詮釋——定域的隱變量理論已為貝爾定理所否定。按此詮釋,ψ函數是對量子系統的不完備描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一種不完備性(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ψ函數描寫的是系綜)。欲對量子系統給出完備描述,我們必須在波函數的基礎上添加額外的參數(比如粒子的位置),這些參數通常被稱為隱變量。如此一來,波粒二象性消失了——每個粒子都攜帶一個導波,經典世界與量子世界的兩分也消失了——量子系統的本體態由經典的隱變量和波函數共同確定: 

第六種是埃弗瑞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多世界詮釋是嚴格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量子力學,將量子力學形式體系中所承諾的數學實在全部看成是物理實在。這是物理學代價最小、形上學代價最大的一種詮釋。這種詮釋與其說是「浪漫」的,遠不如說它是「超現實的」。按此解釋,每一個世界分支中都有一個「自我」,這無窮多個「自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因果聯繫。

從以上對六種主流的量子力學詮釋的簡要概括可以看出,PBR定理對於第1、2、4、5、6這五種詮釋沒有任何影響。首先,量子力學的實用主義詮釋和哥本哈根詮釋所持的是反實在論的立場,而 

真正需要討論的是第三種詮釋——隨機過程詮釋。隨機過程詮釋的目標既然是力圖從經典的隨機過程來理解量子力學,它就屬於實在論的ψ-epistemic範疇。量子力學的經典隨機過程理論主要興盛於1950-1960年代,至今仍然處在發展之中。那麼,我們能否依據PBR定理直接判定此路不通呢?

當我們說隨機過程詮釋屬於 

其中V(x)是經典勢,U(x)是量子勢。

令, 

PBR定理對於量子力學詮釋的這一限制,其實已經蘊含在蒙蒂納(A.Montina)早先證明的一個定理之中。這個定理現今被稱為「本體態空間的非收縮定理」(no-shrinking theorem):

如果本體態的動力學是馬爾科夫過程,那麼N維希爾伯特空間中的量子態所對應的本體態至少需要2N-1個獨立的實參數來表述;[14]

當本體態空間維數取最小值2N-1時,本體態同構於N維希爾伯特空間中的一個矢量,並且這個矢量按薛丁格方程演化。[15]

某種程度上,蒙蒂納的成果已經預示了PBR定理。

上面我們僅就貝爾對量子力學詮釋的分類探討了PBR定理的意義,但貝爾的分類遺漏了若干重要的詮釋,比如GRW坍縮詮釋和系綜詮釋。GRW坍縮理論[16]同樣是為解決測量問題而提出的一個模型,這裡坍縮是一個真實的物理過程,而不是如維格納所認為的那樣是由意識或心靈引起的。鑑於所有的坍縮理論都是將量子態作為本體態,PBR定理對這類詮釋沒有限制。

系綜詮釋則有廣狹之分,廣義的系綜詮釋包括隱變量理論和隨機過程理論,它們是結構化的(structured)系綜詮釋。狹義的系綜詮釋又可分為PIV(Pre-measurement Initial Values)系綜詮釋和極簡(minimal)系綜詮釋。[17]極簡系綜詮釋聲稱ψ是對系綜而非單個系統的描寫,至於這種看法所遇到的困難則避而不談,因此嚴格來講僅僅是主張ψ-epistemic觀點。PIV系綜詮釋則是假定所有的動力學變量在測量之前都具有確定值。這是一個非常強的假定,它不僅允諾了貝爾所說的無彌散(Dispersion Free)態或確定值(Value Definiteness)態,[18]而且蘊含了測量的語境無關性(Non-Contextuality)。PIV系綜詮釋顯然屬於 

四、ψ-epistemic進路的可能性

PBR定理否定了愛因斯坦所設想的量子力學的第二種不完備性——同一本體態對應兩個不同的量子態,似乎也就否定了愛因斯坦的 

但如果我們持有 

Bell定理:定域的隱變量理論是不可行的;

K-S定理:非語境的隱變量理論是不可行的;

PBR定理: 

PBR定理是對任意類型的隱變量理論的限制,而貝爾定理和K-S定理僅僅是對 

欲堅持 

在我們看來,更可能的 

相對於 

[1]Pusey, M., Barrett, J. and Rudolph T. 'On the Reality of the Quantum State'[J]. Nature Physics, 2012, 8: 475-478.[2] 雅默, M. 《量子力學的哲學》[M]. 秦克誠譯 .  北京 : 商[3]Leifer,  M.  『Can  the  Quantum  State  be  Interpreted Statistically?』[OL] http://mattleifer.info.2011-11-20.[4]Petersen A. 'The Philosophy of Niels Bohr'[J].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1963, 19(7): 8-14.[5]Heisenberg,  W.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in Contemporary Physics'[J]. Daedalus, 1958, 87: 95-108. [6]Spekkens,  R.  W.  'Contextuality  for  Preparations, Transformations,  and  Unsharp  Measurements'[J].  Phys, Rev. A, 2005, 71(5): 362-366.[7]Harrigan, N., Spekkens, R. 'Einstein, Incompleteness, and the Epistemic View of Quantum States'[J]. Foundations of Physics, 2010, 40(2): 125-157.[8] 愛因斯坦, A.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M] 許良英等編[9]Bell, J. S. 'Six Possible Worlds of Quantum Mechanics'[A], Stockholm, A. (Eds) Also in: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69-172.[10]Davidson, M. P. Stochastic Models of Quantum Mechanics - A perspective[M],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889.[11]Bohm,  D.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ntum Theory  in Terms  of  「Hidden」 Variables,  I'[J].  Physical Review A, 1952, 85(2): 166-179. [12]Nelson, E. 'Derivation of the Schrodinger Equation from Newtonian  Mechanics'[J].  Physical  Review,  1966, [ 13 ] Gilson ,  J.  'On  Stochastic  Theories  of  Quantum Mechanics'[J].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68,  64(4):  1061-[14]Montina,  A.  'Exponential  Complexity  and  Ontological Theories of Quantum Mechanics'[J]. Phys. Rev. A, 2008, [15]Montina, A. 'State Space Dimensionality in Short Memory Hidden Variable Theories'[J]. Phys. Rev. A, 2011, 83(2): [16]Ghirardi,  G.,  Rimini,  A.  and  Weber,  T.  'A  model  of  a Unified  Quantum  Description  for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ystems'[A],  Luigi Accardi,  Wilhelm  von Waldenfels. (Eds) Quantum Probability and Applications II[C], Berlin: Springer, 1990, 223-232.[17]Home, D., Whitaker, M. A. B. 'Ensemble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A Modern Perspective'[J]. Physics Reports, 1992, 210(92): 223-317. [18]Bell,  J.  S.  'On  the  Problem  of  Hidden  Variables  in Quantum  Mechanics'[J].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Kochen, S., Specker, E. 'The Problem of Hidden Variables in Quantum Mechanics'[J].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67, 17(1): 59-87.[20]Schlosshauer,  M.,  Fine,  A.  'No-go  Theorem  for  the Composition  of  Quantum  Systems'[J].  Phys.  Rev.  Lett. [21]Lewis,  P.,  Jennings,  D.,  Barrett,  J., Rudolph,  T. 'Distinct Quantum States Can Be Compatible with a Single State of Reality'[J]. Phys. Rev. Lett, 2012, 109(15): 4-8.[22]Spekkens, R. 『Why I am not a Psi-ontologist』[OL], http://pirsa.org/12050021/, 2012-08-05.《自然辯證法通訊》  第40卷  第3期(2018年3月): 46-51

相關焦點

  • 薛丁格的怪異定理引發了一場量子革命
    其實,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薛丁格定理。這個定理揭示了量子理論的基礎。為什麼薛丁格的貓就是邪惡的貓?我們如果歷史看問題就會發現,薛丁格當時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們恐懼戰爭,恐懼死亡,更恐懼毒藥。也有支持薛丁格觀點的人那就是與薛丁格同時代的尼爾斯·玻爾和沃納·海森堡他曾宣稱,類似於那隻貓所處的混合態是大自然的基本特點。完全支持薛丁格的觀點,也只是在思維思想方面。這是,有個偉大的人物,他就是愛恩斯坦。他認為大自然必須做出選擇:非生即死,而非既生又死 。看來,這是一場論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五分鐘量子力學(六),量子史話:詭異的量子疊加態
    五分鐘量子力學(六),量子史話:詭異的量子疊加態及量子佛學的謬誤。標題只能寫30個字實在不能表達我的本意啊。
  • 淺析「量子空間」模型裡的:能量態、量子趨向性及超光速運動
    0、令人困惑的量子「意識」問題薛丁格的波函數、海森堡的測不準、泡利的不相容、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這些新發現、新理論蓋起了量子理論的大廈。量子理論的「隨機性」、「超距糾纏效應」、「不可預測性」讓很多「老派」科學家們難以接受。
  • 「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量子霸權」的優越性在哪?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構建了 76 個光子 100 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它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國外稱「量子霸權」)的國家。消息令人很高興,這到底是一個什麼突破,它能幹什麼呢?看完消息一頭霧水。他主要用來計算高斯玻色取樣。
  • 簡說諾特定理與對稱性
    接到一些朋友的邀請,想簡單的了解一下諾特定理與對稱性的關係。恭敬不如從命,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嚴格論證需要較多的數學工具與術語,文章性質所限,這裡只突出必要的部分以幫助了解相關信息)艾米·諾特(Emmy Noether,1882-1935)是一位德國的女數學家,據說沒有接受過成體系的正規數學訓練(看到這是不是有點興奮?)
  • 一個新定理揭示了量子物理學的極限,至少有一個「現實」是錯誤的
    然後在1964年,約翰·斯圖爾特·貝爾證明了一個定理,該定理將檢驗量子理論是否像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掩蓋了對現實的完整描述。從那以後,實驗人員就用貝爾定理來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所有明顯的量子瘋狂之下(隨機性和量子糾纏)是一種隱藏的確定性現實,它遵守相對論定律。現在,一個新的定理將貝爾的工作推進了一步。
  • 拿什麼拯救你量子力學-淺談量子貝葉斯
    愛因斯坦質疑量子力學主要有三個方面:確定性、實在性、局域性。這三者都與上面所說的「概率之來源」有關。如今,愛因斯坦的EPR文章已經發表了80餘年,特別在約翰·貝爾提出貝爾定理後,愛因斯坦的EPR悖論有了明確的實驗檢測方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次實驗的結果並沒有站在愛因斯坦一邊,並不支持當年德布羅意-玻姆理論假設的「隱變量」觀點。
  • 丨對量子疊加態的本質的猜測
    在量子力學中很多事件都處於疊加態中,比如薛丁格的貓,就處於死與活的疊加態中。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有很多事情處於所謂的疊加態中,比如:在公路上的一個人,在對面過來的人從身邊經過時,吐了一口唾沫,這是作為外部旁觀者的我們,是無法判斷吐吐沫是由於對對面經過的人厭惡還是正好此時嘴裡不舒服而導致的。
  • 第三代通訊技術進階小知識(建立量子相干頻率的物理意義)
    (6)確定性(東方哲學觀——唯物論思想體系第四個歷史形態,21世紀在中國形成量子哲學觀)。哲學的糾纏態一一感覺與知覺;意識與存在;客體與客觀;實在的相對性等。物理的糾纏態一一參照系與參考系的本質;量化的確定性;相關態與相干態等。數學的糾纏態一—數學、數論、數理(數與量的哲學關聯。
  • 概率之本質—從主觀概率到量子貝葉斯 | 張天蓉專欄
    假設我們不知道硬幣是不是兩面「公平」的,也就是說,不了解這枚硬幣的物理偏向性,這時候,得到正面的概率p不一定等於50%。那麼,逆概率問題便是企圖從某個(或數個)試驗樣本來猜測p的數值。量子理論與經典理論的不同之處以及哥本哈根詮釋,都可以藉助「薛丁格的貓」來理解。從日常生活經驗,一隻貓要麼死,要麼活,不可能「既死又活」。但量子力學相關的實驗結果卻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的狀態似乎是「死活」並存的(即波粒二象性),但我們又無法探索這種狀態的詳情,因為一旦實施測量,便沒有了既死又活的貓,結果只看到死貓或活貓。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在這些看似矛盾的實驗現象的驅使下,量子物理最終發展出了波粒二象性的理論框架。當時科學家們主張,光既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但不會同時是波和粒子。但光的波粒二象性卻從未停止「製造麻煩」,直到現在也還在挑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
  • 國科大等提出新的拓撲量子物態——二維外爾半準金屬態
    無論在三維或二維空間中,實現外爾半金屬的先決條件都是破壞時間反演或空間反演對稱性,否則每條能帶至少是兩重簡併,其交叉點至少是四重簡併,這樣就不是外爾型的。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的情況更加有趣,也就是磁性的外爾半金屬,這種情況下磁有序和能帶拓撲同時存在,系統的性質會更加豐富。二維磁性拓撲材料對於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非常重要。
  • 相遇延遲實驗和量子力學波函數的實在性本質
    然而這種對波函數的詮釋僅能夠用於描述物理現象, 而對於如何刻畫量子物體的具體存在形式卻力有不及。因此, 儘管量子力學發展已有百年, 但是對波函數本質的認知至今尚未完全統一。波函數的本質問題就像是迷霧一般瀰漫在人們眼前阻礙了對神秘量子世界的清晰認識。
  • 對惠勒延遲實驗的一個猜測‖量子的實在性的拆分,及波粒二象性
    無論什麼時候發現電子,其整個的電荷都集中在很小的空間中,可見電子是粒子性的。這只是說明在我們以某種實驗工具做實驗發現電子時,它是粒子性的。這有可能只是我們在觀察其時,「實量子場」收縮凝聚而有了粒子性,這並不能代表在我們沒有觀察其時,也依然是粒子性的,我們沒有這種權利。
  • 張文卓: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截圖 什麼是量子力學隨機性? 咱們先搞懂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說的是什麼,再看看這篇論文做了什麼。 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
  • 楊超:為量子金屬態的研究提供全新思路
    首次實驗證實高溫超導體中量子金屬態的研究工作入選教育部「2019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今日,在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暨四川科技學術大會主題報告會上,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特等獎獲獎作者代表、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楊超代表課題組作了題為「超導-絕緣量子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研究」的主題報告。
  • 物理教育-量子力學(7)
    它是20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飛躍,量子力學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劃時代的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19世紀末正當人們為經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一系列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德國物理學家維恩通過熱輻射能譜的測量發現的熱輻射定理。
  • 經典電磁場下,量子糾纏態滿足了物理上的電磁方程
    量子通信是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利用量子纏結的方式將量子態糾纏起來,使用帶糾纏態通信參數的信道,無需光纖作為傳輸介質。量子糾纏使雙方在一種量子態上達成共識,實現量子通信所要求的量子帶寬。實現量子通信的基本方法是利用量子比特進行糾纏量子對撞,這些量子比特比對可以互相連接。
  • 量子引力沒有對稱性意味著什麼?
    用來證明量子引力不可能具有任何全局對稱性的圖表。對稱,如果存在,只能作用於圖中的陰影區域,不會引起中間黑點周圍的變化。通過越來越多地劃分邊界圓,陰影區域可以變得儘可能小。因此,所謂的對稱不會在圓的任何地方發生作用。
  • 量子十問之四:「薛丁格貓」為什麼會自然死亡?
    這類方案已被實驗所驗證,最先是在原子尺度上製備這類「 貓態」,其後又在宏觀尺度上也製備成功。因此「薛丁格貓」確實如量子力學所預言的那樣,在宏觀世界裡是存在的。「薛丁格貓」可以生存,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卻觀察不到這種疊加態,只能觀察到確定的狀態——「貓」要麼死,要麼活,僅有一種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宏觀實在性,即自然客體的宏觀可區分狀態總是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