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一個人行動起來去做一件事並不難,難就難在把一件看起來平凡的事堅持了幾十年、幾代人。」29日,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的事跡被報導後,在甘肅引起熱烈反響。
「沙漠的形成是漫長、複雜的地質和生態過程。而沙漠治理和恢復更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蘭州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馬妙君教授介紹,「『六老漢』三代人38年來紮根荒漠,種樹治沙,用三代人的堅守和不懈努力換來了一條防風固沙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讓人看到了人類改造自然的精神、堅持和力量。」
「種樹難,管護更難,『六老漢』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硬是靠著一腔熱血和決心把荒漠變成了綠洲。」懷著對生命科學的嚮往,李淑豔去年報考了西北師範大學的生物科學專業,一年的專業學習讓她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生科學子,我們的學習是要保護生命,治理和改善環境,我將儘自己所學,積極投身於荒漠治理事業」。
於雪姣是土生土長的武威人,每年春季經受沙塵暴的「洗禮」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得知中央宣傳部授予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後,她第一時間將新聞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她說:「『六老漢』三代人堅持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是我們身邊人積極投身環境治理的縮影,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們年輕人要向這六位老人學習,不斷培養和提升自己的生態環保意識,去做對家鄉、國家發展有益的實事,為家鄉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同樣是武威人,任彥旭離「六老漢」更近。他在古浪縣黑松驛鎮工作,看到全國各地的媒體都在報導古浪治沙「六老漢」的故事,他感到十分驕傲。「『六老漢』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尤其是作為鄉鎮幹部,我們更要發揚他們的治沙精神,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好本職工作,努力為建設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古浪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何延忠看完「六老漢」治沙事跡後,倍感治沙光榮。2000年,何延忠帶領員工老小兩代人駐紮敦煌陽關的風沙口庫姆塔格沙漠,治理危及陽關的沙害水患,創造發明了以水患治沙害的「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他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參與到生態環境的治理中來,為沙漠增一片綠。」經過何延忠等兩代人近20年的努力,目前敦煌陽關生態治理面積達134平方公裡,新增可利用水達2000多萬立方米,保護受益面積達900多平方公裡,每年汛期陽關泛濫成災的洪水泥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吞噬陽關的沙害也得到了有效防治。
王焱是甘肅靜寧縣三合鄉張安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他為「六老漢」「獻了家庭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當代愚公精神所感動,也親眼見證了自己駐村幫扶的父老鄉親們,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貧瘠山地,一點點修建成層層平整梯田的事實。他說:「八步沙『六老漢』艱苦奮鬥的精神堅定了我們張安村脫貧奔小康的信念和決心。」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們的一生是同黃沙抗爭的一生。」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7級研究生李寧被「六老漢」治沙的故事深深打動。他說:「沙漠上映照著綠意的樹苗,是三代人的治沙心。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帶來了綠水青山,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金山銀山,這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踐行,也為建設綠色甘肅樹立了榜樣。」
情系大漠寫春秋,薪火相傳志越堅。「六老漢」三代人承包沙漠,以身許沙,守住了古浪的綠色底線,鑄就了一道堅守的生態屏障,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唱響了一曲令人動容的生態文明壯歌。(記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