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在古代,只有士族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認字讀書明理,書籍稀少而且笨重(竹簡或者木簡),一個家族如果要想傳序有承,必須有文字記載才行,如果沒有文字記載,過個三四代就被遺忘了,就沒有了自己的精神寄託,要不有些國家或者民族沒有歷史呢,就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有些少數民族的傳承為什麼是歌謠?也是為了更好地記住歷史。所以孔家滿足第一個能長久的條件。
孔子畢竟是歷史名人,並且在儒家學說上有那麼大的成就,並且有那麼多的學生來推崇和傳頌,並給其著書立說。從西漢開始,掌權者為了能鞏固政權,推崇儒家,並每代都給孔子諡號,對後人進行敕封,在宋仁宗時期開始從孔家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至七十七代孫三十二代衍聖公。可以說孔家是被當權者扶持起來的家族,是掌權者推崇儒家治國的象徵。這是孔家能長久的第二個條件。
如果一個家族要傳承下來,必須有輩分的順序,否者就亂了套了,小編身邊就有很多有尋祖的老人,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原來的輩分是什麼了,只能自己編撰,或者找到原來分支後再跟上輩分步伐。孔家的輩分排序,原來是自己排序的,畢竟大家都是大儒,排個輩分還是小菜一碟的,後來連開過皇帝朱元璋都開始給孔家排輩了。孔家的輩分排序一直是世界上最有順序地排列。2005年孔子家譜就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譜」,2009年又耗資一千多萬,歷時十年,收錄兩百萬人,約2500萬字,80冊,125公斤,完成最新版的孔子世家譜。家譜傳承有序是孔家能長久的第三個條件。
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這話不是說得,是多少年證明的下來的。孔家主線一直受當權者的青睞並扶持,曲阜縣城的縣令都沒換成過非孔家人,也和孔家有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這是孔家能長久的第四個條件。
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孔家祖訓箴規:
一、春秋祭祀,各隨土宜。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此報本追遠之道,子孫所當知者;
二、譜牒之設,正所以聯同支而親本。各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為聖裔;
三、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氏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
四、孔氏子孫徙寓各州縣,朝廷追念聖裔,優免差役,其正供國課,只憑族長催徵,皇恩深為浩大。宜各踴躍輸將,照限完納,勿誤有司奏銷之期;
五、譜牒家規,正所以別外孔而親一體。子孫勿得互相譽換,以混來歷宗枝;
六、婚姻嫁娶,理倫守重。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七、子孫出仕者,凡遇民間詞訟,所犯自有虛實,務從理斷而哀矜勿喜,庶不愧為良吏;
八、聖裔設立族長,給予衣項,原以總理聖譜,約束族人,務要克已奉公,庶足以為族望;
九、孔氏嗣孫,男不得為奴,女不得為婢,凡有職官員不可擅辱。如遇大事,中奉朝廷,小事仍請本家族長責究;
十、祖訓家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勿得入於流俗,甘為下人。
關於小編的觀點你怎麼看,你認為還有哪些事孔家長久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