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族往事

2020-12-12 騰訊網

1

為了保護一個即將出生的嬰兒,整個曲阜城如臨大敵。

這是1920年2月23日,山東曲阜城裡,由時任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特地派出的軍隊,包圍整個曲阜孔府,在一位特派將軍和時任山東省省長屈映光,以及孟子、顏回、曾子三氏奉祀官的同時監督下,他們都在焦急的等待,曲阜孔府裡即將傳出的那一聲嬰兒的啼哭。

此前三個月(1919年11月),作為孔子第76代嫡孫、同時也是第30代衍聖公的孔令貽(1872-1919)突然在北京病逝,享年47歲。作為從北宋就開始世襲封承的貴族,「衍聖公」是一個只有孔子的嫡系男系子孫才能繼承的爵位,但孔令貽生前只有兩個女兒,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孔令貽的小妾王氏此時已懷有身孕。

孩子不知是男是女,但如果是男孩,按照慣例,他將受封成為第31代衍聖公。

王氏臨產在即,為了防止王氏即將出生的孩子被掉包,北洋政府派出的軍隊和代表緊緊包圍了整個曲阜孔府,在產房,孔府血緣關係最近的十二府長輩老太太也親自坐鎮監督,偏偏王氏難產,孔府上下焦慮萬分,好不容易,嬰兒順利出生。

是個男嬰。

當消息傳開時,整個曲阜震動了,隨後,曲阜全城開始燃放鞭炮,北洋政府也下令在曲阜鳴放13響禮炮,以慶祝「聖裔不輟」。

同年6月,當這位被命名為孔德成的嬰兒滿百日時,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特地下令,封襁褓中的孔子第77代孫孔德成為襲封第31代衍聖公

這,就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

▲末代衍聖公、少年孔德成。

2

孔德成出生時,孔子家族作為世界上延續、世襲時間最長的貴族家族,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

這是一個超越王朝更替與江山鼎革變遷的世襲貴族。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東巡郡縣時,特地封孔子9代孫孔鮒為魯之文通君,文通君僅僅只是名譽稱號,並非祭祀孔子的專門封號,然而秦始皇卻開了封賞孔子嫡系子孫的先例。

漢高祖時期,劉邦在公元前195年經過魯地,又封孔子的9代孫孔騰(孔鮒之弟)為「奉祀君」,專主孔子的祭祀諸事。

對於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2世紀,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就敏銳地捕捉到了後世將發生的文化銳變,因此他將孔子寫入了只有世襲王侯才能入列的「世家」系列,儘管此時距離孔子被封「王」,還將有千年時間。

到了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3年,漢元帝又封孔子的13代孫孔霸為太師,並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以所食邑奉孔子祀,這也是孔子後裔世襲爵位奉祀的開始。

到了北宋時期,為了防止自唐朝中期以後軍人割據亂政的傳統,北宋朝廷開始極力推行「崇文抑武」,在這種背景下,公元1045年,宋仁宗正式封孔子的46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此後,衍聖公這一世襲爵位封號歷經北宋、金與南宋、元、明、清、民國,一直延續到第31代、也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時,已經流傳了800多年。

宋代時,衍聖公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朝初年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而歷代衍聖公所居住的衍聖公府(今孔府),更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作為世受封爵的貴族世家,孔子嫡系家族的顯赫與尊崇,自古無二。

儒家道統象徵:孔子。

3

儘管後世地位顯赫,但孔子家族剛開始卻是人丁凋零。

從孔子開始,孔子家族連續七代單傳,一直到第八代孔謙才生了三個兒子;到東漢章帝劉炟(57-88年)時期,孔子家族20歲以上的男丁只有60多人,而此時,距離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生活時期已經過去了500多年。

即使到了唐朝末年,當時定居今天山東曲阜一帶的孔子後裔也只有十戶左右,但是五代十國後期,孔子後裔開始大幅增長起來,不僅曲阜正統的人丁大增,就連外遷的人口也逐漸增多。

在孔子家族的傳說中,孔子家族走向旺盛的轉折點,與一宗駭人聽聞的滅族屠殺案有關。

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由於恰逢五代十國亂世,作為孔子家族世襲的奴僕後代孔末(原姓劉,跟隨孔子家族改姓孔),看到孔子後裔所享有的世代榮華富貴眼紅不已,隨後帶領暴徒將在曲阜居住的孔氏家族進行滅門屠殺,史稱「孔末亂孔」,當時,孔子的第43代嫡孫孔仁玉只有9個月大,由於剛好在外婆家而躲過一劫。

在將孔子嫡系家族滿門屠殺後,孔末隨後開始冒充孔子嫡孫進行招搖撞騙,一直到17年後的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有人將孔末冒充聖裔之事訴諸朝廷,經過核實,最終後唐朝廷將孔末誅殺,17歲的孔仁玉才得以回歸曲阜孔府,而孔仁玉也因此被稱為孔氏家族「中興祖」。

儘管歷史考古等資料對於「孔末亂孔」事件的真實性存有爭議,但是孔仁玉振興孔家,卻是不爭的事實。此後到元朝前期的孔子53代孫時,孔子嫡系後裔子孫已達84人,連同上下幾代共有334人——相比五代十國以前,孔子家族歷經一千多年發展卻始終人丁凋零的局面,從五代十國的第43代嫡孫孔仁玉開始,孔子家族的人口繁衍,開始有了大發展。

到了明朝57代孫時,孔子家族人丁(不含女性)當時已超過萬人;清朝乾隆年間,孔子後裔子孫突破了10萬人;到了民國時期,這一數字增加到56萬人;而到當代,孔子後裔子孫已有400多萬人,並廣泛散居到全球各地,其中光韓國就有孔子後裔7萬多人。

作為孔子家族嫡系子孫世代居住的山東曲阜,當地只要追溯三代,幾乎每一家都與孔家有著親戚關係,因此曲阜當地有俗語稱「無孔不成席,無孔不成村」。

4

作為王朝道統和國家意識形態的象徵,孔子家族在亂世中,註定顛沛流離。

北宋靖康之變後,面對南下入侵的女真人,為了道統的延續,1128年,作為孔子第48代嫡孫的「衍聖公」孔端友帶著孔氏族人,護佑著孔家的「世傳珍寶」——孔子夫婦楷木像及畫像,跟隨宋室一起輾轉南遷到了浙江衢州,第二年(1129年),宋高宗御批孔端友在衢州興建孔府、孔廟,這也是孔氏南宗的開端。

與此同時,為了爭奪國家道統的正統性,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則冊封孔端友的同父異母弟弟孔端操襲封衍聖公,以主持曲阜孔廟祭祀,這也是孔氏北宗的開始,從此,孔氏家族開始出現南北宗之爭

元朝先後金國和南宋後,孔子家族的南北宗之爭也擺到了忽必烈的眼前。當時,忽必烈有意成全本為最嫡系正統的孔子53代嫡孫、南宗的衍聖公孔洙回歸山東曲阜,解決孔子家族嫡傳的南北宗之爭。

但孔洙卻主動表示,孔子南宗當時在浙江衢州已經有五代先祖入葬(第48代、49代、50代、51代、52代),他自己實在不忍心、難以離棄先祖,況且北宗孔氏家族畢竟也是嫡系子孫,在亂世中守護曲阜祖業也勞苦功高,因此自己願意放棄南宗衍聖公的封號爵位,解決孔子家族的南北宗之爭。

當時,作為衍聖公所享有的世襲榮華富貴,是天下其他家族所夢寐難求的,但孔洙卻主動放棄,這讓忽必烈感慨不已,他稱讚孔洙「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公後也」

為了杜絕日後孔子南宗子孫與北宗奪嫡,為此,忽必烈也特地做了安排,命人專門制訂了衢州孔氏南宗家規,張掛在南宗孔氏家廟,聲明作為孔子北宗的曲阜子孫襲封千年不易,如孔子南宗子孫妄起爭端,將被「置之重典,永不敘錄」。

▲忽必烈解決了南宋時期遺留的孔子後裔南北宗之爭。

5

但作為與中華帝國安危與共、襲封2000多年的特權家族,孔家是否僅僅憑藉作為孔子子孫的血緣關係,便足以屹立千年不倒?

對於這一點,奧秘其實早已蘊含在孔子的家教之中。

孔子在世時,經常潦倒不如意,但他還是教育兒子孔鯉說: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詩禮庭訓

這一流傳2500多年的祖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孔氏家族的祖訓和家教,據孔子後人透露,按照孔子家訓改編的對聯「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曲阜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聯內容,在孔家後人看來,「學詩學禮」的祖訓核心,是重視教育、禮門義路的家風,孔子的76代孫孔令紹則將之簡單表述為有文化,守規矩

「有文化,守規矩」,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當一個家族2000多年延續不斷執行到底的時候,它開始迸發出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

秦朝末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孔子的九代孫孔鮒鑑於文化傳續重任,冒險作出了「魯壁藏書」的舉動,將家藏的《論語》、《尚書》、《孝經》等書,藏於舊宅的牆壁中,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孔鮒又跟隨陳勝農民軍抗擊暴秦,最終被秦將章邯的軍隊所殺,卒年57歲。

孔鮒雖死,但他留下的存續道統、抗擊暴政的精神,卻始終鼓勵著孔氏後人,孔家在西漢開始受封后,家族更加恪守禮義門風,到了東漢末年,孔子的第20代孫孔融更是留下了四歲讓梨的佳話。

孔融長大後,恰逢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亂政陷害士人,在「黨錮之禍」的政治危局下,當時士人張儉遭到通緝,於是便逃到孔家,希望投奔自己的朋友、孔融的哥哥孔褒,張儉到孔家了,恰巧孔褒不在家,張儉正猶豫去留之際,當時年僅16歲的孔融看出了危難所在,於是「自作主張」決定收留保護張儉。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和孔褒兄弟都被逮捕下獄,宦官審訊兩兄弟時,孔融主動承擔罪責說,「是我自己決定收留張儉,與我哥哥無關。」而孔褒則為弟弟辯護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來投奔我的,與弟弟無關,要殺就殺我。」孔融孔褒母親聽說後又主動投案說:「我是他們的母親,是我教育無方,所有罪責由我一人承擔。」

為了拯救這個國家的士人,孔融一家三口爭先求死,讓當時人無限感慨唏噓,最終,宦官下令殺死了孔褒,而釋放了孔融和孔母,而孔家為了道義「一門爭死」的故事,也始終流傳後世,透露出孔家正直剛硬的政治品格。

到了元代,孔子的52代孫孔治為官,就始終「孝友仁厚,公謹廉明」,孔治在兒子孔思誠出任曲阜縣尹之初,就告誡兒子說:「毋妄怒,輕笞人。邑中長者視之如父兄,幼者撫之如子弟……」

明代初期,孔子的57代孫孔訥「為人嚴謹,天性仁孝」,樂善好施,對無力婚葬的鄉鄰,時常解囊相助。

但孔家也有例外的時候,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當時的世襲衍聖公孔尚賢在進京朝見時,隨身帶著土特產販賣,又貪圖驛站便利,以致遭到彈劾,遭到「考成法」處治。另外,孔尚賢娶了權相嚴嵩的孫女為妻,因此後來嚴嵩倒臺時,孔尚賢也受到了一定拖累,有鑑於政治兇險和個人教訓,孔尚賢於是特地立下了《孔氏祖訓箴規》,並提出「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門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的家訓。

在歷代先祖不斷總結並身體力行的祖訓家風教育下,孔家,這個沿襲千年的道統象徵,其後人也始終仁義布施,到了明末亂世的崇禎十三年(1640年),山東發生災荒,瘟疫肆虐,當時,孔子的65代孫孔胤植特地上奏朝廷,請求免除當地糧稅,並出錢物救濟災民,先後救活「數千人」。

而在亂世之中,這個道統家族,也始終心懷天下。

明末清初時,有鑑於國家衰亡,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在千古名著《桃花扇》中,也委婉寫出了一個時代士人的哀愁,他在戲劇中借用劇中人物之口說:「你們不曉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從三年前俱已出山了。」儘管不得不在清朝的高壓統治下生活,但他仍然借著一桿筆力,控訴著亂世的無操守者,表達出對故國明朝的無限哀思,《桃花扇》歷經三易其稿,成書後的第二年,孔尚任就遭到罷官並差點因此被殺,只因他是孔子後人,最終才被赦免一死。

到了清代,孔子的67代孫孔毓珣擔任四川龍安知府期間,「因俗為治,弊去其太甚,邊民安之。」在湖廣地區任職期間,孔毓珣又帶領民眾築堤捍江,因為他治河有功,民眾特地將堤壩稱為「孔公堤」。

後來,雍正皇帝在召見孔子70代孫孔廣棨時感慨說:「至聖先師後裔當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事,一切秉禮守義,以驕奢為戒。」

作為中華帝國道統的象徵,孔家人儘管享受了皇權的特封,但家族卻始終「秉禮守義」,不能不說,這也是2000多年來,孔氏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6

儘管家族歷經富貴,但特殊的襲封背景,也讓孔家世代謹慎。

對此,孔府前一幅金字對聯也道出了關鍵所在: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在這幅對聯中,「富」字上面缺了一點,「章」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孔家人對此的解釋是:「富貴無邊,文章通天。」在他們看來,只有秉持「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祖訓,家族才能在克制謹慎中,綿延2000多年而興盛不衰,因為孔子家族世襲綿延的特權雖然「與國鹹休」,但如果家族自身沒有高尚節制的門風加持,則必將勢危傾覆。

▲孔府裡的這幅對聯,藏著兩個有意為之的「錯別字」。

時間演進到1924年後,當年,馮玉祥發動軍變,將清朝廢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作為帝國最後象徵的溥儀狼狽出走,這也給了衍聖公孔德成以極大的心理震撼,到了1928年,在族人的商議下,當時年僅9歲(虛歲)的孔德成上書中央政府,請求取消「衍聖公」的封爵,到了1935年,民國政府最終作出決議:廢除一切封建爵位,並將「衍聖公」孔德成的爵位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頭銜;另外對於早已沒落多時的孔子南宗、浙江衢州孔子嫡系子孫,則任命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儘管如此,一生信仰儒家道統的蔣介石,還是對孔德成予以了特殊禮遇,1935年7月,在孔德成就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的儀式上,國民黨大佬陳立夫出面主持,戴季陶監督,蔣介石也親自出席觀禮。

儘管「衍聖公」的封號不再,但作為中國道統的象徵,孔德成仍然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對此,在當時的亂世中,日本人也居心叵測,並幾次三番試圖誘惑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往日本。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當年年底,日軍侵入山東魯南,面對曲阜即將淪陷敵手的危亡局面,為了搶救作為中國道統象徵的末代「衍聖公」孔德成,蔣介石特地命令國民黨第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率兵到曲阜孔府,連夜護送孔德成逃出曲阜。

孔德成離開孔府僅僅兩個小時後,日軍就攻佔了曲阜孔府。

後來,孔德成的堂弟、同為孔子77代裔孫的孔德墉回憶說:「現在看來,蔣介石辦了一件好事,若孔德成落入日本人之手,後果不堪設想。起碼會把他綁架至日本,供奉成有名無實的『偽聖人』。」

孔德成離開曲阜後抵達武漢,隨後發表了抗日宣言,武漢淪陷後,孔德成又跟隨國民政府退往重慶繼續堅持抗戰,蔣介石則下令特地在重慶歌樂山為末代「衍聖公」修建了奉祀官府,並且讓他參加國民黨的參政會。

▲蔣介石在1937年,「搶救」了末代衍聖公孔德成。

如何對待作為中華文明象徵的曲阜孔廟,早在日軍進佔曲阜之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高田真治就上書日本軍部說:

「山東作戰,如破壞曲阜古蹟,日本將負破壞世界文化遺蹟的責任。」

為此,日本軍部特地命令前線部隊避開在曲阜一帶的戰鬥,日軍攻佔孔廟後,儘管在其他地方犯下滔天罪行,但對曲阜孔廟卻始終畢恭畢敬。

曲阜當地百姓回憶說,曲阜淪陷期間,日軍在當地見到孔府的汽車都會鞠躬行禮,進入民宅後,發現牆上有孔子像也會鞠躬致敬。

曲阜淪陷期間,當時隨父親孔令煜一起守護孔府的孔德墉回憶說:

「120名日本兵佔領了孔家大院,他們在孔府還算老實、規矩。大院內凡貼上『內宅,止步』的字樣,若沒上級批示,日本兵一般不敢貿然闖入。」

「我接待過一位少將,他不敢坐在我的上邊,只要我坐在上邊的話,他一定會自動地坐在下邊。當官的坐在他的旁邊,其餘的全部都要在外邊站著。」

孔令煜回憶說,日本人長期經受中華文明世澤,也有尊孔傳統,為此,在曲阜淪陷期間,日本人也將孔府奉若神明,即便是日本軍方組團參觀,也要規規矩矩地排隊。

7

抗戰勝利後,孔德成一度短暫返回曲阜,1949年時代巨變之際,孔德成又跟隨蔣介石漂洋過海到了臺灣。

而與孔德成一起到達臺灣的,還有作為道教第63代天師的張恩溥,還有藏傳佛教系統的第七世章嘉。

在蔣介石看來,孔德成、張恩溥以及第七世章嘉,也是儒釋道三家和中國「道統」的重要象徵。

作為遺腹子,孔德成出生前就沒了父親,出生後十幾天母親又因產褥熱去世,儘管名義上坐享榮華富貴,但一出生就成了孤兒的他,心中的孤苦,或許只有他自己才能體味。

而生逢亂世的他,從民國變故到抗戰漂泊,再到解放戰爭,最終流落小島臺灣,這種個人的特殊生世,加上家族祖訓,也讓他一生謹小慎微,據曾經擔任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的郝伯村回憶說:「我和孔德成共事五年,我們開會時,沒見他說過一句話。」

但孔德成有自己的個性和堅持。

到了1990年代,當時曲阜當地生產了一種以「孔府」命名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對此家鄉代表團特地到了臺灣拜訪孔德成,並向他獻上了包裝豪華的「孔府家酒」,希望末代「衍聖公」能為此站臺代言,沒想到性格耿直的孔德成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我們孔家沒有這種酒。」

在臺灣,孔德成儘管名義上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國大代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終身院長,但他的實際職務,卻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並主要在臺灣大學和輔仁大學講授「三禮研究」、「金文研究」和「殷周青銅彝器研究」等課程。

對此,早在抗戰遷居重慶時,就師從著名學者王獻唐的孔德成,年輕時就立下了「做一位純粹學人,而不以道統自居」的志向,對他來說,出身孔家、身為末代「衍聖公」雖然是一種特殊的無上榮譽,但若沉迷於此,不僅是他個人,即使是整個孔家,也將難以適應時代的巨變。

時代的隔離,讓孔德成在1949年離開大陸後,此後終身都未再返回故鄉曲阜,1993年,人在臺灣的孔德成特地寫了一幅對聯:「風雨一杯酒,江山萬裡心」,並託人寄給了人在大陸的姐姐孔德懋,委託她去父母的空墳前磕頭燒紙。孔德懋則將弟弟孔德成的這幅對聯掛在了客廳,每每睹物思人。

2008年,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最終在臺灣去世後,享年89歲。由於孔德成的兒子孔維益已於此前先行病逝,2009年 ,臺灣方面改封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最終由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嫡孫、孔維益的獨子孔垂長繼承。

此後,原本全職經商的孔垂長,作為孔子的第79代嫡孫開始投入到宣揚儒家文明的事業中來,對於自己特殊的血脈所蘊含的使命,孔垂長說:

「我在成長過程中知道自己有個與生俱來的使命時,內心裡是有些抗拒的,但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就是命運吧。」

而作為孔子家族血脈的延續,2006年,孔垂長的兒子、孔子第80代嫡孫孔佑仁也在臺灣出生。

為了給這位天賦使命的曾孫取個名字,當時仍然在世的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後想了一個多月,最終給曾孫取名為:

孔佑仁

「佑」是輩分排序;而「仁」,則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要義,也是這個2000多年興盛不衰的聖裔家族,得以福澤綿長的根本內蘊。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與孫子孔垂長(中)、曾孫孔佑仁合影。

8

而在大陸,孔子南宗嫡系傳人、孔子第75代孫孔祥楷,也於1947年9歲時,被民國政府委任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1956年,孔祥楷高考後被錄取到西安建築工程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工程系,大學畢業後,孔祥楷輾轉被分配到河北唐山的金礦任技術員,由於長期在偏遠的礦上工作,孔祥凱竟然因此奇蹟地躲過了歷次政治運動。

後來孔祥凱回憶說:「我能度過大劫,可能得益於我一直做普通人,始終與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

浙江衢州的同鄉則說:「如果沒離開衢州,『批林批孔』時,老孔(孔祥楷)肯定會被打死。」

在歷經坎坷曲折後,1993年,浙江衢州市委在經過與孔祥楷工作的中國黃金總公司多次協商後,最終將自從1956年後就離開故鄉的「南宗末代奉祀官」孔祥楷迎回故裡。

後來,有學者表示,作為孔子南宗的嫡系傳人,孔祥楷應該將自己作為孔子「嫡長世系」的身份報告上去,對此孔祥楷則說:

「謝謝了!人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而對於去世後落葬臺灣的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孔德成的堂弟、世界孔子後裔宗親聯誼總會會長孔德墉則表示:

「我們的願望是他能夠落葉歸根,葬在曲阜的祖塋孔林內。這裡一直給他預留著墓地。」

而同時期的孔祥楷則做了一件事,在修繕位處浙江衢州的孔子南宗家廟時,對於如何題寫孔子的牌位,有人建議仍然按照舊例寫成:「大成至聖先師之神位」。

但孔祥楷卻拒絕了,他說:

「夫子說『祭神如神在』,可見孔夫子並不認為有『神』,連孔夫子都不認為有神,那他自己會是神麼?所以,此處牌位不應寫『神』字。」

從神到人,這個延續2000多年的聖裔家族,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們也時刻銘記著孔子家族先哲留下的祖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自我檢點,不扯濫務;

居身簡樸,辛勤勞杵;

一絲一縷,恆念力物;

粗茶淡飯,慎近酒酤;

恪守信義,鄰裡互助;

忠厚傳家,苦讀詩書;

振振繩繩,繁我孔族。

時代滄桑巨變,但他們嚴謹持守的家風,卻確保了一個特殊的家族,得以延續2000多年而不衰,那些顛撲不破的真理,從來,就是樸實的。

參考文獻:

餘世存:《家世》,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版

《孔子世家: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mangzine·精英》2007年第9期

劉炎迅:《孔子墓蒙難記:紅衛兵小將搗毀中華文化命脈》,《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第九期

嚴紅楓:《孔德成病逝 大陸南宗奉祀官孔子75代孫仍在世》

相關焦點

  • 孔子——孔氏家族的始祖
    孔子——孔氏家族的始祖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許多顯赫一時的豪門大戶,但是,只有孔氏家族能夠歷經兩千五百餘年,譜系井然,世受封爵,享盡封建特權,至今而不衰。孔氏家族,是由同一始祖孔子逐代繁衍下來而形成的龐大家族,向有「天下第一家」之稱。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揚儒學作為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基礎,在封賜抬高孔子的同時,對孔子的子孫也大加優待,使孔氏家族長盛不衰,成為中國古代封建家族制的典型代表。
  • 世襲達上千年的家族,除了孔子家族還有他們,實力有多驚人?
    當然如果是大家族,親戚很多,那麼對於年輕一輩來說,整個家族的榮譽是最重要的。並且在大家族裡,往往都會有遺傳下來的家訓,後代們都要遵守。尤其是在我國古代,這樣的家庭榮譽觀念更是尤為重要。所以對於家族的領頭人來說,不僅僅要認真思考如何處理好家族現在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家族以後千百年都要如何發展平坦,能夠去造福子孫。當然我們熟悉的,肯定是要有孔子這一脈相傳的大家族,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影響著後世千年。不過還有一個大家族,恐怕很多人並沒有從課本裡學到,所以還不知道。
  • 《塵埃落定》:一段奇幻的家族往事,一部蒼涼的民族史詩
    在這個末代土司家族中,一方面,傻子少爺置身事內,影響了家族命運的軌跡,另一方面,他又超然物外,以一個超前的、冷靜的旁觀者視角,看著這個家族走向它註定的命運。(1)傻子少爺是註定要置身事內的。他父親是康巴藏族最顯赫的麥其家族的土司,極度渴望權力,野心十足。
  • 江蘇一家族集體要求改姓,拿出家譜為證,說出一段600年前的往事
    在如今的社會,有少部分家族依然延續著記家譜這一傳統。 清 龔自珍 《序》有言:「由是臚而為家譜,則史表之遺也;廣而為家乘,則史傳之遺也。」 家譜在家族中一代代流傳,而在有些家譜中,人們則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例如後人與先人的姓氏已發生了變化。
  • 去往孔子故鄉,原來孔子後人還有這種特權
    從你一下火車站,在曲阜東站,抬頭所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論語》標語撲面而來,第一直觀的體會到孔子家鄉人民的好客儒學熱忱。在曲阜的三天時間裡,遊玩了著名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和孔子六藝城景區,以及看了一部電影《黑衣人:全球追緝》。
  • 瀏陽有一支孔子直系後裔
    瀏陽有一支孔子直系後裔    並有我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孔氏家廟  本報7月13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劉國良 葉小玲)「瀏陽孔氏家廟有很高價值,對研究孔氏家族、儒家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 世界上「勢力」最大的四個家族,中國一家族上榜,已經發展2570年
    我們盤點了一下現如今實際上最大的四個家族,他們幾乎都是歐美家族,令人意外的是,中國竟然有一個家族上榜了。第四個家族是摩根家族。第二個是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個家族相比前兩個更為大眾所知。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他們旗下的銀行無數,經歷過戰爭之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累積了數萬億的財富,甚至有的書中指出,就是因為羅斯柴爾德家族操縱世界貨幣,導致西方經濟崩盤,才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過這種說法太過匪夷所思,所以並不被大家相信,但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經濟實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 《孔子世家譜》「文革」期間曾悉數被毀(圖)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其修著歷來被孔府世家所重視。「對家族來說,修家譜能讓家族文化、人脈傳承的記錄更加有序,也更加系統。」孔令紹說。  而孔氏家族的這一工作,也曾遭遇波折。孔子家譜在漢唐時期均為官修,宋代以後轉為私修。
  • 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率四百多位孔子後裔,曲阜家祭先祖
    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率四百多位孔子後裔,曲阜家祭先祖 李欣、宋思亮/中國新聞網 2016-04-04 18:35 來源:澎湃新聞
  • 從錢穆《孔子傳》,淺析孔子的勇仁超前,以及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錢穆說,孔子誕生前,中國的歷史文化已經積累了兩千五百年以上,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去世後,中國的歷史文化又發展了兩千五百多年,這段歷史,依舊被孔子影響深遠。
  • 孔子後人現在還享受衍聖公待遇嗎?
    但,有這麼一個家族,始於宋至和二年(1055年),歷經宋、元、明、清、民國,長盛不衰,它便是孔子嫡系子孫的「衍聖公」家族,歷經八百餘年,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止。一個家族之所以能夠輝煌,首要的條件便是要具備其它家族所沒有的優勢,方能壓制其它家族,創造輝煌,這個優勢可以是財富、權力等等,當然了還有「思想、學術」,但是,當這個家族所具備的壓制其它家族的優勢消失時,自然也就衰落了。
  • 孔子周遊列國,究竟到過哪些地方?|草地·說人解史
    主要在山東、河南地界,北不過黃河,南不過淮河。分別為:衛、曹、宋、鄭、陳、蔡、楚。其中,曹只是路過一下,並沒有停留。楚也只是到了邊界葉城和負函(現信陽)等地,既沒有深入楚國腹地,也沒有在楚當官。所以,所謂的周遊列國,用現在的說法是「山東河南自由行」。
  • 華夏第一家族,2500年傳承至今,香火不滅。
    唯有孔子家族和張道陵家族,是一直香火不斷、傳承至今的家族。其中,又以孔子家族歷時最長,從春秋末期到今天,足有2500多年的傳承,堪稱華夏第一家族。從孔子開始到今天台灣的孔佑仁,孔子嫡系傳承已歷整整八十世,第八十世嫡長孫孔佑仁生於2006年,末代「衍聖公」孔德成之孫,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之子。
  • 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傳承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他是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也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 的家族,他就是孔子家族,他們的祖先就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孔子家族: 孔子的家族,也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值得慶幸的是,孔子家族延存至今。
  • 孔氏家族傳承千年,中國還有一個家族可與之媲美,不過很低調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大家族,比如晉朝王謝大家族、盛唐李家、大宋趙家、明王朝朱家等等,但要說起「天下第一大家族」, 非傳承千年的孔氏家族莫屬。孔氏家族歷經2500餘年的歲月,始終屹立不倒,不隨朝代的更迭沉浮,不隨興衰的交替起落,因為聖人孔子跟其所創儒學,孔氏家族一直被歷代統治者尊崇景仰,不受政治風暴的影響,如長江之水長流不息,世代相傳。
  • 《教父》VS《美國往事》:前者名利雙收,後者為何無人問津?
    大家好,歡迎來到電影V視界,今天我們一起來看兩部美國黑幫電影《教父》和《美國往事》,電影《教父》上映知乎,隨即受到了觀眾的強烈熱捧,並一舉拿下了眾多奧斯卡獎項,可謂是世人皆知,名利雙收,然而反觀同樣為黑幫電影題材的劇巨作《美國往事》,觀眾反映平平,基本無人問津。
  • 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在中國、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他是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也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他就是孔子家族,他們的祖先就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孔子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孔子家族:孔子的家族,也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值得慶幸的是,孔子家族延存至今。
  • 回憶舊時光:「隔代親」所引發的追憶家族往事
    所以,羨慕別人家溫馨的大家庭和追憶家族往事成了我閒暇時最愛幹的事。說來辛酸,祖上「趙」氏,流傳到我們這一輩,連個正經的族譜都沒有。只記得小時候聽長輩閒聊,說我們這一脈是「琴鶴堂」。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一是但凡我上心的東西,一向記憶很好;二是我當時已是初中生,對自己家族的起源很感興趣;還有一點就是「琴」、「鶴」兩個字,這是多麼文雅的東西,於是「琴鶴堂」三個字一下子印刻在我的腦海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幾乎都要將這件事放下了,是的,爺爺去世了,父親去世了,我一個外嫁女記得家族的堂號又怎樣呢?
  • 《獅子王》導演迎娶孔子後裔
    他一聽到孔祥瑜以及孔令奇的名字,就說:「這家人我知道,他們是孔子後裔,孔令華也是孔子後裔。但他們一直沒交會費,我們沒把他們的名字收入家譜裡。」   原來早在幾年前,孔祥瑜曾向《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遞交過表格,經工作協會查證後,發現孔祥瑜確係孔子後裔,是孔子後人、清朝乾隆年間書法名家孔繼涑一脈的後人。  「欠著」10美元會費  孔家不算「孔家人」?
  • 國會議員穆郇家族往事(一):郇父維岐
    > ■  穆郇小照清末民初,渾源城有幾個大家族顯赫一時,他們分別是慄毓美、田應璜、薛國仁、穆郇、耿臻顯、張官、麻國華、王藎臣等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