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譜》「文革」期間曾悉數被毀(圖)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其修著歷來被孔府世家所重視。「對家族來說,修家譜能讓家族文化、人脈傳承的記錄更加有序,也更加系統。」孔令紹說。

  而孔氏家族的這一工作,也曾遭遇波折。孔子家譜在漢唐時期均為官修,宋代以後轉為私修。自明朝以來,在明天啟年間和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及民國時期(1937年),共大修過四次,但在「文革」期間,存於孔府的《孔子世家譜》悉數被毀。

  孔子家譜續修一事,曾一擱就是70多年。上世紀80年代,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谷牧和會長匡亞明,建議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續修家譜。谷牧認為,續修孔子家譜,一方面是為了完善孔氏家族的傳承脈絡,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和歷史傳承。

  據孔德墉先生回憶,1987年,已經在香港定居的他,到曲阜參加關於孔子的研討會。會上他見到了孔子基金會的兩位創始人谷牧與匡亞明。在談及續修家譜一事時,匡亞明說,「《孔子世家譜》如果不修,我們將成為歷史罪人。」

  隨後,官方多次與孔德墉聯繫,希望他能發起孔子家譜續修事宜,直到1996年,孔德墉才答應下來。

  接受媒體採訪時,孔德墉說,他之所以遲遲未敢接受續修家譜的重任,一是擔心被認為封建宗族文化的社會風氣尚存,二是歷朝歷代修譜之事均由「衍聖公」主持。

  「末代衍聖公」是孔德墉身在臺北的哥哥孔德成。1996年,孔德墉去臺灣向孔德成請教有關續修《孔子世家譜》的工作時,76歲的孔德成語重心長地說:「應該修,應該修……然時隔六十多年,戰亂頻仍,怎麼和孔氏族人聯絡?經費又從何而來?」

  說完這些,孔德成無奈地告訴孔德墉:「我沒辦法續修了,你回去和近支兄弟商量著辦。」這算是孔德墉被「授權」了。

  1998年6月,修譜工作正式宣告啟動,儘管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但還是遇到了障礙。

  由於歷史原因,孔氏的部分族人及社會上的相關人士仍舊認為孔子家譜屬於封建糟粕,不肯配合修譜。對此,孔德墉及工作人員只能耐心地解釋說,修譜是為了理清孔氏家族內部血緣傳承和分布變遷,也能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孔德墉說,《孔子世家譜》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文字記載,不能繼承下去非常可惜。目前在我國歷史上還無法找出任何其他家譜,在歷史人文價值上能夠與孔子家譜相媲美。

  認識到這一點後,孔氏族人對入譜態度有了轉變,但是經過70年滄桑巨變,一些族人顛沛流離,失去世系,一系列運動也讓部分家譜、祠堂被毀壞。工作人員為了實地調查,經常「上山下鄉」,他們走過崎嶇的山路,坐過手扶拖拉機、三輪車,還坐過牛車。

  克服社會心態的障礙,解決修譜經費上的困難,歷經13年,《孔子世家譜》終於塵埃落定。2009年9月24日,這一版本的家譜在曲阜孔廟大成殿舉行了頒譜典禮。

  新世紀修著的《孔子世家譜》,留下了孔府世家進入新時代後的清晰印記。

  與民國時期的家譜相比,新家譜規模更加龐大。1937年,由孔德成主修的《孔子世家譜》是首次全國合族譜,累計收入54萬人,共108個有敘支,分154冊。而2009年修成的家譜,則是海內外合族譜,累計收入約200萬人,共123個有敘支,分80冊。

  此外,此次修譜還首次允許女性、少數民族及外籍後裔入譜。「剛開始確實有人反對女性入譜,但什麼事情都有個開始。」孔德墉曾對本報記者說,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如果不允許女性後裔入譜,一是有歧視女性的嫌疑,二是孔子家族將損失不少後裔成員。

  據孔德墉介紹,「新的家譜女性大約佔20%,有的原來名字沒用輩分的女後裔聽說能入譜甚至專門改了名字。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居於國外者,入譜意味著找到了家的根,這是歷史的進步。」

  更為可貴的是,經過本次大修,《孔子世家譜》全面實現數位化,孔子後裔資料錄入也隨之實現了常態化。

  孔德墉告訴記者,即使在民國的舊家譜裡,僅叫「孔憲明」的就有1192個,新家譜收錄的人數比原來多了近3倍,這樣的情況就更為多見。為此,新家譜信息量增加,以往只收錄姓名,這次增加了性別、配偶、學歷等個人信息,同時實現了數位化,建立了資料庫並具有分類統計功能。「這也是把續修家譜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查詢起來特別方便。」孔德墉說。

  (本報記者 張宏磊 喬顯佳 郭靜 曾現金 對本文亦有貢獻)

  孔氏:詩禮傳家一脈長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孔祥林

  孔氏家族是我國延續時間最久的貴族世家,孔氏子孫並不是安享孔子餘蔭,坐享榮華富貴,而是「學詩學禮承舊業」,傳承家學,代不乏人,以此成為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

  孔子首創私學,生前重視家學的傳承,教育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此後學詩學禮就成為孔氏家族的祖訓,詩禮傳家也就成為孔氏家族的家風。

  孔氏家族世以家學為業,早期子弟自為師友,形成延時八百多年的孔氏家學。三代子思繼承發展孔子思想,傳道孟子,開創思孟學派,成為戰國顯學。十一代孔安國家族十一世主研《古文尚書》,旁及諸經,因後嗣失傳才斷絕。宗子孔武家族西漢時主研《今文尚書》,東漢主研《春秋》,東晉南渡後,裔孫遍研諸經,並及史傳,唐代孔穎達遍注諸經,宋代孔平仲家族崛起,經詩並重,均蔚為文化望族。

  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戰亂,孔家文脈不張,唐代四十代文宣公兄弟狀元,家風稍振,但旋遭五代動亂,冢嗣幾絕。北宋復振,長孫四世十進士,尤以孔道輔父子三進士著稱。女真、蒙古相繼入侵,曲阜一帶成為宋、金、蒙古角逐的戰場,雖有五十一代衍聖公孔元措通禮識樂,制定元朝禮樂,但魯殿靈光,碩果僅存。元末五十五代衍聖公孔克堅復振家風,從清初開始,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家族文風昌盛,孔繼汾、孔廣林、孔廣森、孔昭虔祖孫和堂弟孔繼涵、孔廣栻、孔廣根父子潛心經學,涉獵文學,其中孔繼涵專攻三禮,尤精歷算和校勘,孔廣森則為清代著名數學家、經學家、音韻學家。

  孔氏家族不愧孔子子孫,兩千多年家學傳承,代不乏人。明代以來,每代衍聖公幾乎都工詩文,擅書畫,大都有詩文集傳世。孔氏女性也不遑多讓,康熙間衍聖公家族始出現女性文學團體,孔麗貞、孔璐華等十多位孔氏小姐和顏小來、葉粲英等十多位孔氏夫人揮毫潑墨,繪畫題詩,詩詞唱和,一直延續到清末。

  孔家曾南北分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孔氏家學由兩部分組成,即曲阜孔氏和南方孔氏。

  曲阜孔氏,是自先秦綿延而來的文化世家。漢末社會動蕩,經學衰微,傳統儒學受到較大衝擊,但孔子在一般士人心目中仍然享有崇高的地位,國家仍然尊孔奉儒,朝廷對生活在曲阜的孔子後裔禮愛有加,授勳封爵。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曲阜孔氏其社會地位並未受到太大影響。這一時期的曲阜孔氏政治上無顯達之輩,學術上亦無著作傳世。

  南方孔氏,分為由曲阜避地江東的孔衍及其後裔一支,和由梁遷居會稽的孔潛及其後裔一支,他們都屬於孔霸次子孔捷後裔。在避地江東的一支中,孔衍的成績尤為卓著,他精《春秋》三傳,撰述各類著作「百餘萬言」。特別是年十二能通《詩》、《書》,體現了明顯的家學淵源。會稽孔氏是六朝時期頗為興盛的世家大族,具有較高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地位。

  宋代時,孔氏家族再次出現南北雙立,而與南北朝時相似,國家統一後,孔氏也隨之一統,北宗成為正宗。

  孔府菜孔子時萌芽

  孔子時代是孔府菜的萌芽期。過去有個誤區,認為孔子是個布衣,周遊列國都是陳蔡絕糧,整天餓扁了肚子,其實孔子在魯國做過幾年的高官,待遇是不低的,每年穀子六萬鬥,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衛靈公詢問孔子後每年也給同樣的俸祿。

  周代容器小,每升穀子大約重120克,但六萬鬥就是7.2萬公斤,足以保證孔子優渥的生活。雖然君子謀道不謀食,但吃飯還是必須的。孔子有自己的美食觀念,周遊列國能接觸到各地的飲食,來自各地的弟子能夠提供不同地區的美食。孔子有文化,有時間,有財力,雖然那時的加工器具還比較落後,但孔子的飲食質量和水平應該是比較高的。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飲食非常講究,食物的顏色不好不吃,味道不好不吃,烹調不好不吃,不合節令的不吃,不按標準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沒有配套的醬不吃,才經一夜而未成的酒不喝,買來的肉乾不吃。受孔子影響,孔子後裔也非常注意飲食的製作,經過長期積累,逐漸形成了馳名海內外的孔府菜。

  本報記者 劉德峰 整理

相關焦點

  • 孔子在臺灣後裔共約4000人 900人錄入世家譜(圖)
    孔子在臺灣後裔共約4000人 900人錄入世家譜(圖) 2015-04-21 08:07:35圖為海內外孔子後裔參加在上海嘉定孔廟舉辦的清明祭祖大典。  (資料照片)  本報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世界孔子後裔聯誼會總會長孔德墉說,在臺灣的孔子後裔約有4000人,而在第5次「孔子世家譜」續修過程中,粗估約有900名臺灣人錄入世家譜。
  • 80件珍稀家譜文獻亮相山東 《孔子世家譜》「吸睛」
    孫婷婷 攝  中新網濟南8月25日電(孫婷婷)孔子世家譜、孟子世家流寓濟南府章丘縣支譜、顏氏族譜、蒲氏世譜……80件館藏珍稀舊家譜25日亮相山東省圖書館,為民眾提供認識家風、注重家教的歷史平臺。  記者當日在館藏珍稀家譜展現場看到,展陳共分為聖人世家、望族數修、遷徙源流、異姓合修、稀見姓氏、版本集覽等主題。
  • 離散千年後歸宗孔寨孔子後裔定名「河洛派」
    昨日,山東濟南,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編輯部主任孔憲寧在「孔子世系圖」孔克符名字後面,鄭重填上「河南河洛派」五個字——在離散近1200年後,世居洛陽白馬寺鎮孔寨村的這支孔子後裔的歸宗之旅終於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記者從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了解到:偃師市山化鄉還有一支約500人的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昌庶的後裔此次也被認定,並被定名為「洛陽派」。
  • 孔子家譜第五次大修 錄入200萬人(圖)
    正在第五次大修的《孔子世家譜》演繹著千年傳奇。    孔子世家譜錄入200萬人    《孔子世家譜》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而第五次大修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    孔子世家譜現存最新版本為「民國譜」,距今70多年,其中收錄近60萬孔氏族人。    按照明朝以來的慣例,《孔子世家譜》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
  • 《四世同堂》後13章手稿曾在「文革」時被毀(圖)
    事實上,這十三章因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與讀者見面,在「文革」期間,這十三章的手稿最終遺失。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老舍家人得到了老舍四十年代末旅美期間艾達·普魯伊特譯成英文的《四世同堂》縮寫本,欣喜地發現了中文版中沒有包括的結尾部分,最終由翻譯家馬小彌將這部分英文轉譯成中文,老舍家人用「破鏡重圓」來形容這失而復得的結尾。
  • 孔氏修譜人被疑冒充孔子世孫 自稱史料可證(圖)
    8月23日,本報有篇《嶺南鹽商聖人後風雅曾築嶽雪樓》的報導,文中對受訪人孔繁文的介紹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孫,34歲,現任廣東孔子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嶺南分會會長、南海地方文獻研究者。」由此,樓主aa3927近日在論壇發帖,舉證推理後提出質疑,難道孔子世家都晚婚晚育了?
  • 孔姓世家:出自商周子姓 孔子七世曾單傳
    四川孔子後裔聯誼會秘書長孔凡兵(孔子第74代孫)介紹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修撰的《孔子世家譜》,全譜共4集80冊,重125公斤,記載了約200萬孔子後裔。  孔姓,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又因孔子而聞名天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孔聖人。從孔子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孔姓家族傳承了80多代。
  • 《獅子王》導演迎娶孔子後裔
    記者還發現,儘管孔令華一家可以確認為孔子後裔,但由於一筆10元美金會費的小小風波,孔令華父女至今未被登記進正在全球大規模續修中的《孔子世家譜》。孔家在驚訝之餘,特地向記者索要有關方電話,表示要儘快解決「入家譜」的事。
  • 孔子後人中的將軍和省部級官員們
    「政事兒」發現,名字中同樣有一個「令」字的世乒賽、世界盃和奧運會桌球男子單打「大滿貫」得主孔令輝,也是孔子第76代後人。孔令輝的表叔家中,收藏有一份祖上的家譜,這個家譜證實了孔令輝的孔子後人的身份,2008年,孔令輝和父親被收入《孔子世家譜》。
  • 孔子第77代嫡孫曾在臺灣任世襲官員 月薪近4萬元
    圖為2005年11月15日,臺灣大學舉行慶祝成立77年暨60周年校慶,會中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前考試院長孔德成(左),孔德成高興出席。孔德成是孔子第77代嫡孫,是「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官員,而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年在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臺北孔廟的祭典。這些年,孔子後人在臺灣過得挺不錯。孔子嫡親後裔是最高級別的世襲官員,一邊教書一邊做官,還兩次讓蔣介石幫忙走了「後門」。這些年,孔子後人在臺灣過得挺不錯。
  • 孔劉和孔孝真居然真的是孔子後代!孔劉還是孔孝真的叔父!
    因電視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人氣大漲的鬼怪大叔——孔劉,被爆料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後代。孔劉對此傳言也承認,並表示:「父母應該不可能跟我說謊。」孔劉表示自己的祖先是曲阜孔氏,而他是孔子的第79代世孫。同公司人氣女演員孔孝真也曾說過,自己是孔子的第81代世孫,兩人雖然沒血緣關係,但族譜上卻是實打實的親戚,而且孔劉還是孔孝真的叔父輩!對於這個事情很多網友表示懵逼:是不是又要說孔子都是你們韓國的?其實不是,韓國確實有孔氏後裔,而且是《孔子世家譜》所收錄的唯一海外支派。
  • 90餘張南京民國老照片熱傳 現"婦女絞臉"照(圖)
    南京文化學者薛冰告訴記者,這組老照片中的建築照片大多曾發表過,只有極少數較少見的民間生活照片比較有趣,這些老照片與他以往見過的老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清晰度高,「這種清晰度也可能有些是經過電腦調整的,以前見過的老照片大多清晰度不高。」
  • 西藏歷史上最早的莊園,歷史讓人不願提及,曾在文革被摧毀!
    莊園在文革期間被毀,莊園附屬建築全部拆除。主體建築及其內外牆也不完整,岌岌可危。主樓內部坍塌嚴重,主樓五至七層基本不存在,極其危險。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展示莊園,讓國內外遊客對帕竹王朝時期實行的宗溪管理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2006年,國家投入資金對朗賽林莊園進行搶救性維護。
  • 泰山重現「孔子小天下處」石碑
    新華網濟南10月3日電(記者董學清)「十一」黃金周期間赴泰山的遊客,欣賞到了被毀40年後重新恢復的「孔子小天下處」石碑。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孔子小天下處」石碑為天青石,碑身高1.98米,寬0.8米,厚0.24米。
  • 清華文革「七.二七事件」(圖)
    清華兩派百日大武鬥  1967年4月14日,清華大學文革造反派組織————「井岡山兵團」分裂為「井岡山兵團總部」(簡稱團派)和「四一四總部」(簡稱四派)。兩派圍繞著如何進行文革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評價和對待文革前任職的幹部、如何評價文革前「十七年」的歷史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 段協平:關於文革惡習和文革思維
    抑或論者單位是國家機密重地,不可與聞?卻又解釋不了,前兩年,退休後的這位先生,每有文章發表,是不吝於把自己的單位附於文後的。以上是非,不說也罷,讀者自有公論,但某先生提出的所謂「文革惡習」和「文革思維」,卻不能不認真對待。什麼叫「文革」惡習、「文革」思維?
  • 文革期間的情書都怎麼寫?
    [摘要]「文革」期間,情書上更是千篇一律的「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此致崇高的革命敬禮」之類的話。20世紀80年代,路透社曾針對《新聞聯播》播音員的著裝變化感嘆:在中國,服裝也是政治。如果換成中國特色的表述,那就是:在中國,服裝也是生產力。軋馬路1978年,時年34歲的蘇州市民褚崇禧得到了新生──曾因讀了一位好友評點時政的文章而身陷囹圄的他,在這一年得到平反;經人介紹,他認識了一位姑娘侯惠惠。
  • 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聖跡圖》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連環圖畫,也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最早一部連環畫。《孔子聖跡圖》的問世,經歷了一個漸次完整又日趨成熟的過程。1、尼山致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在尼丘山上祈禱後,第二年(前551年)生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