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山東濟南,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編輯部主任孔憲寧在「孔子世系圖」孔克符名字後面,鄭重填上「河南河洛派」五個字——在離散近1200年後,世居洛陽白馬寺鎮孔寨村的這支孔子後裔的歸宗之旅終於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記者從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了解到:偃師市山化鄉還有一支約500人的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昌庶的後裔此次也被認定,並被定名為「洛陽派」。《孔子世家譜》副總編輯孔德威說,到目前為止,此次《孔子世家譜》大修發現多支被載失傳的孔子後裔,其中有5支孔子失散後裔開立新派別,洛陽就有兩支。「洛陽這兩支後裔被發現,意義重大!」
千裡赴魯更改派名
2月27日,孔寨村孔子後裔孔憲成、孔慶箴、孔繁隆和孔書亭一行踏上開往濟南的火車。在20日與遷往洛寧縣、失散近500年的一支親人團聚後,孔寨村的孔子後裔們就惦記著糾正《孔子世家譜》的一個錯誤:孔寨村的孔子後裔在「民國譜」中被接續到「寧陵派」。
孔書亭說,孔寨村的人是孔子第三十八代孫孔克符的後裔,孔克符在《孔子世家譜》中被記載「無傳」。但在修「民國譜」時,孔寨村的孔子後裔莫名其妙地被接續到「寧陵派」,老祖宗變成了孔子第三十八代孫孔梅。當時為何會出現這種錯誤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現在既然被證實是孔克符的後裔,這一歷史錯誤應當被更正過來。
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在此次大修時已經發現這一錯誤,並決定將孔寨村孔子後裔重新命名為一個支派:「嵩山派」。但孔憲成說,一般新派別的命名都是以始祖定居的地點命名的,孔寨村人的始祖孔克符定居洛陽,去世後又葬在孔寨村,所以孔寨村孔子後裔被命名為「嵩山派」與事實明顯不符,他和族人希望能以孔克符的定居地命名,即「洛陽派」。
孔寨村孔子後裔商議後認為,《孔子世家譜》的報名日期已經截止,現在正進行收錄成冊的工作,如果不趕快更正而被再次誤續,以後想改正就更加困難了。因此,孔繁隆和孔書亭就自己出資,和族中長者孔憲成、孔慶箴風塵僕僕趕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的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孔書亭說,洛寧縣的那支親人在續修時也同樣被錯劃為「寧陵派」,此次山東之行也應一併改正。
兩個「洛陽派」撞車
洛陽市孔寨村的孔子後裔何以被命名為「嵩山派」?所謂的支派是怎麼產生的?認定支派又有什麼意義?帶著一系列疑問,2月28日,記者隨孔憲成等4人來到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位於濟南市杆南東街山東省科協東樓。協會成立於1996年,會長由《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的出資人、香港的孔子後裔孔德墉擔任,但日常工作則由同為孔子後裔的孔德威、孔德宏、孔憲寧等人負責,因為續修工作量非常大,他們又招聘了部分工作人員,這個20人的協會在簡陋的辦公室裡,歷時10年已經完成了約140萬孔子後裔的統計工作。
孔德威等人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來自洛陽的宗親,當接過孔憲成帶來的孔寨村1967年續修的族譜時,這位72歲的老人雙手不禁顫抖起來:「這真是寶貝啊!正是這樣的支譜使一個個家族血脈的斷點被連接了起來!」他說,雖然《孔子世家譜》現在已經記載到孔子第八十三代,但這中間仍有許多難以接續的地方,許多孔子後裔和孔克符的記錄一樣被註明「失傳」、「無傳」或「絕」,一些支派也由此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聽說《洛陽日報》、《洛陽晚報》對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及孔寨村和洛寧的孔子後裔進行了大篇幅報導,孔德威等人非常高興。孔德宏拿過我們帶去的報紙,邊看邊連聲稱好。當他聽說由洛陽日報社牽線搭橋,洛寧的孔子後裔和孔寨村的孔子後裔500多年後重新相認時,高興得不得了。他說,洛陽日報社的報導很翔實,「為孔子的後人辦了一件大好事」。
說起支派的產生,孔德宏為我們講述了一段近乎傳奇的史實。原來,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後裔的封爵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地位的不斷抬升而晉升,到唐玄宗二十七年,孔子的長房後裔被封為公爵,即「文宣公」,儘管朝代更替,但這一爵位一直由孔子的嫡長孫繼承。到宋仁宗時期,改「文宣公」為「衍聖公」,這一封號一直延續。現在的「衍聖公」孔德成由北洋政府「冊封」,現其後人居住在臺灣省。
「衍聖公」享有公爵待遇,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覬覦。五代後梁時期,孔廟佃戶孔末看到孔子嫡傳後裔人丁單薄,便想趁亂取而代之,他設計謀殺了第四十二代「文宣公」孔光嗣,並大肆殺害在曲阜的孔子嫡系後裔,然後冒充其後裔自薦襲爵,不料孔光嗣的九個月大的兒子孔仁玉幸運獲救並被轉移到其他地方。到後唐年間,有人揭發了此案,孔末被處死,已經長大成人的孔仁玉繼承了「文宣公」的爵位,孔子遷出曲阜的支系後裔就根據地名被分成20個「派」。
孔德宏說,此後,凡是發現的四十三代以前的孔子後裔,都可以單獨成派。而孔克符是孔子第三十八代後裔,因此可以被重新命名為新的派別。
他說,現有資料記載「克符避兵嵩山」,按照派別按遷出居住地命名的原則,他們將孔克符的後裔命名為「嵩山派」。
聽過孔德宏的敘述,孔憲成等人表達了他們的願望:孔克符實際居住地為洛陽,應當將其後裔命名為「洛陽派」。
沒想到此言一出,卻讓孔德威等人發起愁來:「我們剛剛命名了一個『洛陽派』,你們如果也叫『洛陽派』,不是『撞車』了嗎?」
洛陽又現孔子「新支」
難道洛陽還有孔子「新支」?
原來,在洛陽偃師市山化鄉,還有一支約500人的孔子後裔,多年來,他們一直被認為是「丹陽派」(位於湖北丹陽縣)。這次孔子世家譜大修,他們拿著保存的清朝光緒十年的族譜到「丹陽派」下接續,卻發現怎麼也和「丹陽派」的族譜對不上!
偃師的孔子後裔孔德農昨日告訴記者,在他們的族譜序言記載其先祖叫孔貞白,「至六十三代祖貞白獨一人流寓河南府自偃師縣東十里舖」。但是他前後三次到濟南,在「丹陽派」所記載的8000餘名孔子後裔中根本找不到「孔貞白」這個人!因此一直無法與《孔子世家譜》接續。
但是,其家族中記載了一段奇怪的話:「昌庶(孔昌庶),字幾聖……唐昭宗東遷,舉家隨之。遂佔河南府城東北邙山之陽,有墓在焉。」整本族譜記載的是孔昌庶以後的傳承,更奇怪的是:其中也沒有孔貞白這個人。
去年年底,他第四次來到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偶然發現協會辦公室保存的資料中有關於孔昌庶的紀錄,孔昌庶的「履歷」與自家族譜中的記錄幾乎一模一樣!但該記錄只記載到孔昌庶的重孫曾在登封當縣尉,後面就「無考」了!
族譜是孔昌庶後裔完整的記錄,而協會的資料顯示其重孫「無考」,那自己會不會不是遷自丹陽,而是孔昌庶的後代?孔德農隨後與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的專家一起重新進行了考證,被證實他們確實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昌庶的後裔!
雖然族譜中沒有記載唐昭宗東遷到哪裡,但是正史對此卻有詳細的記載:唐昭宗東遷的地點正是洛陽!
孔德威說,據此,協會近日決定將偃師市的這支孔子後裔定名為「洛陽派」。
雖然都是遷到洛陽,但是孔寨和偃師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分支,因此也不能同時叫「洛陽派」。經過協商,孔寨的孔子後裔最終被命名為「河洛派」。孔憲寧說,此前也有按照先祖活動範圍命名的支派,如「嶺南派」,因此,「河洛派」的命名與命名原則並不衝突。
發現洛陽新支派意義重大
孔德威說,「洛陽派」與此前發現的山西昔陽的那支孔子後裔失散的年代相仿,都是唐朝末年,是發現的遷出年代較早的孔子支裔,但是均晚於孔寨村的「河洛派」。
他說,據協會了解,在洛陽還生活著許多孔子其他支派的後裔。此外,還有一些未定名支派,但因為族譜被毀而無法接續。「但洛陽這兩個新支派被發現,讓我們非常激動,意義重大!」
孔德威說,發現離散的孔子支裔,不僅僅能讓《孔子世家譜》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一個家族的變遷史,亦是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像「洛陽派」一樣,族譜的記載能與史書的記載相互印證,這對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報記者 孟國慶 王振華 發自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