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舊時光:「隔代親」所引發的追憶家族往事

2020-12-14 閒坐山河望九天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是晚上九點多民警接到一個報警電話,原來是「隔代教育」所引發的家庭矛盾。丈夫把兒子送回老家,奶奶擔心孫子寫作業太累,就自己偷偷幫孩子寫作業。妻子發現後,勃然大怒,夫妻兩個爭吵起來,為此情緒失控,還動了手。

關於「隔代親」網上有不少經典句子和案例。像「人老隔輩親,爺奶疼小孫」、「爺孫牽手相視笑,天倫之樂盡逍遙。」。有兩個仿佛專為「隔代親」量身打造的成語:含飴弄孫(含著飴糖逗孫兒)、天倫之樂(家庭親人之間團聚的快樂),都是形容老小几輩人之間的生活樂趣。而網絡流傳「隔代親」的幽默段子也讓人樂不可支。

我爺爺今年96歲,身體相當硬朗。前幾天,兒子調皮不聽話,我揍了我兒子,我爹不高興了,要揍我。我爺爺一看,也不高興了,非要揍我爹。最後的結果是,我兒子貼著牆給我跪著,我給我爹跪著,我爹給我爺爺跪著。

雖然這是一個四世同堂「隔輩親」的段子,卻讓我羨慕不已,是真正打心眼裡的羨慕。

我的爺爺在我上初中就去世了,我的父親也已經病逝有四年,而我的閨女今年剛上初一,想要湊夠「四世同堂」,我還得堅持活很久。所以,羨慕別人家溫馨的大家庭追憶家族往事成了我閒暇時最愛幹的事。

說來辛酸,祖上「趙」氏,流傳到我們這一輩,連個正經的族譜都沒有。只記得小時候聽長輩閒聊,說我們這一脈是「琴鶴堂」。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一是但凡我上心的東西,一向記憶很好;二是我當時已是初中生,對自己家族的起源很感興趣;還有一點就是「琴」、「鶴」兩個字,這是多麼文雅的東西,於是「琴鶴堂」三個字一下子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幾乎都要將這件事放下了,是的,爺爺去世了,父親去世了,我一個外嫁女記得家族的堂號又怎樣呢?但因對「琴鶴堂」這三個字莫名地執著,我忽然很想知道「琴鶴堂」是否真的存在(自從我聽到這個名字,心生歡喜,感覺祖上是多麼的風趣和浪漫)。

結果網上一搜,我異常激動。琴鶴堂,是趙姓堂號,得自於宋朝名臣趙,衢州西安,祐元年進士,為官清廉愛民,人稱「鐵面御史」,二度入川,第二次時,孤身入蜀,僅一琴一鶴相隨。我一度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因為我們這一支居住在皖,而並非蜀。

不管怎樣,我印象裡的爺爺(已去世,我親爺兄弟排行第二)、三爺(已去世)、四爺(目前還活著)都是皮膚白淨、濃眉大眼、斯斯文文的男子,若是生於古代,長著美髯,罩著長袍,不知瞧著有多風流倜儻。但是,他們都是「封建老古董」,經常板著一張撲克牌,對我們小輩不苟言笑且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家族中,我最發怵的是四爺家的叔叔,臉色陰沉且脾氣暴躁,而這位叔叔最發發怵的竟然我的父親!哎,其實,我的父親生前是只「紙老虎」(屬性還真是虎),沒有外人的時候,經常說些詼諧的段子逗樂母親,對於犯了錯的我們,他只是臉色兇得厲害,咆哮的聲音很大,卻很少動手打人,也很少下重手。但是父親卻踢過我一腳。

當時外公去世,家裡亂得一團糟,偏偏我跟弟弟吵嚷著鬧矛盾,鬧得父親肝火上來,追著我們就要打。弟弟機靈,躲到床上,而我比較憨厚,忙去堵門。這簡直是螳臂當車,於是父親推開門,踢了我一腳(這一腳叫我記了很多年,因為父親只踢了我一腳,轉身走了,並沒有打弟弟)。

對於我和弟弟,父親要求還是比較嚴格,「隔代親」的疼愛,只能體現在爺爺奶奶身上。很不幸,我出生在這樣一個老式的家庭,又是女孩,註定得到的疼愛較少。母親笑著告訴我,當年爺爺聽說我是女孩,搖著頭說,男孩的名字起好了,女孩他不會起名字。而我的名字,是母親起的。

生我和生我弟,坐月子也有明顯區別。母親說,生我的時候,家裡長輩全都陰沉著臉,沒有放鞭炮,連雞蛋都缺,而我弟的出生,家裡個個歡天喜地,鞭炮放個不停,別說雞蛋管飽,連老母雞湯都吃得到。

弟弟是爺爺的長子孫,是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來了客人也能上桌的那個,而我就是經常被忽略的那個,來了客人,婦女和孩子都不能上桌。

記得一次,爺爺念了一首詩:「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明今古。」他將古銅色的硬幣放在桌上,笑著鼓勵弟弟,會背了有獎勵。弟弟磕磕巴巴背了幾次都不會,而我在一旁飛快地將這首詩背了出來,然後,眼巴巴地望著那枚硬幣。

「你背了沒獎勵」爺爺面無表情地說。

「為什麼我背了詩沒有獎勵,而弟弟有?」我哭著跟母親傾訴。「因為,你的爺爺是個老封建啊,他只喜歡男孩。」母親這麼回答,她亦很無奈。

母親說,我爺爺一向不喜歡女孩,包括自己的幾個閨女。你看我幾個姑姑的名字:「小煩(討厭)」、「小礙(礙事)」。尤其是小礙,聽說長到幾歲一直不肯喊爺爺叫父親。被姑奶奶打趣問那個人是誰?那個人是小煩的父親。小礙姑姑這麼回答。把姑奶奶們笑得前仰後合。但是小礙姑姑只活了十幾歲,生了一場痢疾死了。原因也是爺爺怕花錢,不讓給治病。

後來,爺爺中風癱在床上無法動彈,守在床邊,一直精心伺候他的卻是我的小姑姑。以至於後期,他只肯讓父親和小姑伺候。甚至,在爺爺臨終前的那個下午(爺爺去世沒有預兆,那天晚上很突然的事),我去了趟老屋,他見了主動問了一句:「你吃過飯了嗎?」這是爺爺留給我的最後話語

爺爺去世後不久,我的三叔也腦溢血去世了(三叔當時只有三十歲左右)。在雙層打擊下,奶奶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家裡的人,對三叔留下的只有兩歲大的堂弟格外關心。尤其是奶奶,那種溺愛,只怕是堂弟開口要天上的星星,她都要踩著小腳去爬天梯摘星星。

奶奶是爺爺家的童養媳,善家務廚藝,不識大字,是的,別說字,就是a、o、e這幾個字母放在她面前,也不知道個正反。可是,在堂弟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好幾次看到目不識丁的奶奶趴在椅子上,特別認真地寫著什麼。湊過去一看,分明是「a、o、e」和「1、2、3」之類。

「奶奶,您認字了?」我太驚訝了,人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從來沒想到六七十歲的奶奶也有這個覺悟。

「認個屁啊」奶奶氣咻咻地抱怨:「你說你弟啥都不會寫,我不幫他寫作業怎麼辦?」。

我想笑,又忍住,不得不說奶奶的「a、o、e」和「1、2、3」「畫」得有模有樣。

不出意外在奶奶的溺愛之下,堂弟的學習糟糕得一塌糊塗。而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之下,我和弟弟還勉強算是成了才(以考大學為標準吧)。現在,每每和堂弟提及小時候的事情,都要潸然淚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世間最悲傷的事情莫過於此

相關焦點

  • 追憶「我和我的動物園」的舊時光
    原標題:追憶「我和我的動物園」的舊時光   10月25日至11月30日,武漢動物園發起了35周年回憶遊圖片徵集後,收到了500多張遊園老照片。
  • 回憶往事的感慨句子,哪句戳心了?
    三、 曾經走不出的往事,追憶的似水年華,是銘記著某個人的某些記憶。也許有一天,我會忘了那個人,那些事,何況記得又怎樣。因為總有一段風景,虛幻得如鏡花水月,只不過是一場廊橋遺夢。四、 我喜好現在的自身,我懷念過去的咱們。離開後,別說祝我幸福,你有什麼資格祝我幸福?我在懷念,你不再懷念的。我懷舊,因為我看不到你和未來。
  •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喚醒你對一座城,一段時光的記憶
    這7卷依序是《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家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現的時光》。總的說來,最後3卷比較像草稿,因為作者還沒有來得及修訂這3卷就逝世了,但人們普遍認為,最近3卷依然是小說中的經典。
  • 北大青鳥幼兒園 「舊時光 . 小回憶」--中秋廟會活動
    2020年的9月28日,北大青鳥的家人們歡聚一堂,開展了一場別具一格的「迎中秋,慶十一,舊時光,小回憶」主題廟會活動。「追憶似水年華」時裝走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相信今年在北大青鳥的雙節同慶又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在祖國母親71周年華誕到來之際,讓我們為祖國祝福,為祖國獻禮。祝願偉大的祖國生日快樂,繁榮昌盛!同時祝北大青鳥的家人們和全國人民中秋團圓,幸福安康!
  • 浙江60餘年老農場告別歷史舞臺 老職工追憶「舊時光」
    中新網寧波10月6日電(記者 李佳贇)金黃色的稻田被風輕輕吹過,大片稻穗起伏著,沙沙作響……站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駱駝街道原鎮海水稻良種繁育場舊址邊,62歲的農場老職工黃杭軍眼眶溼潤,時光仿佛倒流60餘年,腦海中的盛景重又浮現。  今年國慶期間,已經冷清了一段時間的鎮海水稻良種繁育場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 陳跡往事時光清歡
    原標題:陳跡往事時光清歡 原標題:陳跡往事時光清歡  大抵每一個貪戀古典文學的人,內心都會覺得與現世格格不入,彷如自己的前世真的是古人,也曾過了一番錦年繁華的歲時生活……良辰,美景。錦瑟,流年。
  • 讀巖井俊二《情書》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兩個相同的姓名和一封試探性的書信引發的一段青春回憶。這個相同的姓名叫藤井樹,擁有這個名字的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更神奇的是,他倆在國中的時候被分到了同一個班,於是引發了很多因同名而帶來的鬧劇。
  • 為什麼會隔代親?
    為什麼小孩子會隔代親呢?小孩子靠父母親都是以教育上規據為主,對小孩子從生活上,學習上都有好多規據,小孩子就不想多和父母親在一起,小孩子與父母親在一起,稍有不聽話就要挨打,靠爺爺奶奶就要輕鬆多了,靠爺爺奶奶想吃什麼,玩什麼東西,看電視都可以,孫子輩靠爺爺奶奶比較舒服,爺爺奶奶對孫子輩是沒有什麼教育責任了,與孫子輩主要是加深感情天倫之樂,儘量不與孫子輩產生不愉快的矛盾。
  • 爺爺躲廚房給孫女碗裡挑肉:隔代親,到底有多親?
    近日,成都一位網友分享的一段視頻,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隔代親。這名網友表示,當天準備吃飯的時候,爺爺一直躲在廚房裡不出來。她因為好奇,便悄悄跑去廚房看,正巧發現爺爺正在給她的碗裡挑肉。看到爺爺一臉慈愛的為孫女「加餐」,不少網友都動情地說:「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一碗飯!」是啊,老人總會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看到好吃的、好玩的,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
  • 「清明節,我想姥姥了」,隔代親對一個孩子的影響
    我們之間的隔代親,甚至一度超乎了我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隔代親是一種特殊的親情,小時候,這個人是你的依靠,長大了,她是你的牽掛,等她不在了,是一種心理缺失。如今,我漸漸釋懷了,姥姥活不過來了,她曾經是我最親的人,我已答應她,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愛自己的家人。下輩子,希望我們還能做親人。隔代親的社會意義在於體現了中華民族撫幼攜弱,熱愛生活,追求家族祥寧的優良傳統;現實意義在於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有時候,在不少家庭中隔代親卻起著消極的作用。有些老人一味寵愛孩子,使他們養成了種種不良性格和習慣。
  • 為什麼會有「隔代親」?過分的隔代溺愛最終害了誰?
    在中國,「隔代親」從古至今都存在,特別是現在更甚。為什麼會存在「隔代親」呢?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1 大背景、大環境造成 在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前,家庭子女是比較多的,那時候的爺爺奶奶子女多、孫輩更多,大家庭七八個、十幾個孫輩的大有人在。爺爺奶奶輩同樣「隔代親」,只是由於孫輩太多,把愛平攤了。現在的情景大不一樣,有獨生子女多,好多家庭是四個老人只有一個孫輩的孩子,孩子真是集眾愛於一身啊,物以稀為貴,孩子也是這樣。
  • 書評|《平江記憶》:雕刻舊時光的禮讚
    木心在《從前慢》裡描述的舊時光意象,讓無數讀者不勝唏噓,懷想不已。我想,如果你願意看一看《平江記憶》這部具象雕塑的舊時光之書,也許會再次勾起那些關於過去時光的溫暖回憶。它用那親切質樸的語言,人情濃鬱的畫面,帶我們領略著平江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回味那些曾經在無數人心中鐫刻過的過往,以及任時光變遷記憶裡從不曾也不會割捨的情懷。《平江記憶》分習俗和藝匠兩篇。
  • 有一種愛叫「隔代親」,您家有嗎
    家人們,你們是不是現在正處於「隔代親」的狀態中呢? 所以,「隔代親」是一種正常的人文現象,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它。,只有人類會產生「隔代親」的現象,並且中國人為其中的突出者。「隔代親」的孩子相對於其他的孩子更加信任自己的祖輩,對事的思考方式相對趨向祖輩。
  • 你童年的舊時光和理想,深秋在山裡寒舍這裡相遇
    在山裡寒舍尋找慢生活舊時光,還沒完成了童年理想,童年又成了理想。從前的日子很慢很暖,裹在淡淡的煙火裡,一下就是一年。現在快到我們想回到過去,回到最初那個懵懂無知的自己,回到那個最純淨的世界。忙裡偷閒吃一頓火鍋一頓燒烤,在半個夢裡看星星滿天。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最大的放心源自對孩子天然的愛
    一、對隔代教育的刻板印象隔代教育是這些年在育兒領域被探討頻繁的話題,多到讓我一度誤以為:隔代教育是現在才新興的「養育模式」。很多負面評價更讓我誤以為:相較於科學育兒,隔代教養代表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理念,無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在我的刻板印象裡,「隔代教育」只不過是現代社會生活和家庭分工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選擇。
  • 如何略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的第一部《貢布雷》是全書開篇,交代了回憶的緣起,和一些童年往事。這是全書中語言最詩意的幾部之一,描繪鐘樓、貢布雷的清晨、維福納河上的景色、周日午後的閱讀時光,都像流動著的詩歌。對於姨媽、弗朗索瓦絲、勒格朗丹、外祖父、外祖母等人的刻畫,也都活靈活現。
  • 石獅僑批信局的舊時光
    施能欽當年赴京觀禮的紀念物品榮昌信局僑批電報背面 圖片來源《石獅往事今天我們跟隨現年86歲的老僑批從業者施能欽,走進八卦街,探訪老街上昔日信局時光。  1 忙碌的僑批電匯業務  早期,華僑隻身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辛勞打拼,為了將所賺銀錢寄回家鄉贍養眷屬,華僑將思鄉情思寫進信裡,既寄信,又匯銀,與國內親人取得情感上的溝通和經濟聯繫,於是僑批出現了。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記住養育孩子最大的秘訣是愛
    一、對隔代教育的刻板印象隔代教育是這些年在育兒領域被探討頻繁的話題,多到讓我一度誤以為:隔代教育是現在才新興的「養育模式」。很多負面評價更讓我誤以為:相較於科學育兒,隔代教養代表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理念,無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
  • 爺爺帶娃得抑鬱症:「隔代親」,又野又上頭......哈哈哈
    看來,哪怕「隔代親」再親,面對熊孩子這種生物,也會被「折磨」到懷疑人生啊!「隔代親」,真是又野又上頭。「隔代親」,就是無條件寵溺有人說,隔代親就是「捧到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有位爺爺,69歲了,做了一輩子木工的他,如今最大的愛好就是給小孫子做玩具。螳螂車,鋼鐵俠,只要是小孫子喜歡的,沒有爺爺做不出來的。
  • 盤點《追憶似水年華》中十句經典語錄:有回憶才是完美人生
    雖然《追憶似水年華》遲遲沒有讀完,但有生之年,肯定要將它讀上一遍的,畢竟,這是離普魯斯特最近的一種方式之一。就讓料峭春風為一早就等在門口的彩蝶吹開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 ——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我到威尼斯時,發覺我的夢已經變成我的地址了。 ——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年華》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