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記憶》
洪志凡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在《從前慢》裡描述的舊時光意象,讓無數讀者不勝唏噓,懷想不已。我想,如果你願意看一看《平江記憶》這部具象雕塑的舊時光之書,也許會再次勾起那些關於過去時光的溫暖回憶。它用那親切質樸的語言,人情濃鬱的畫面,帶我們領略著平江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回味那些曾經在無數人心中鐫刻過的過往,以及任時光變遷記憶裡從不曾也不會割捨的情懷。
《平江記憶》分習俗和藝匠兩篇。習俗篇從「小孩盼過年,大人怕過年」的俗語開始,講述節日習俗、婚嫁習俗、喪葬習俗、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湖湘同根同源,其中有些習俗,雖然不是平江人,但讀起來還是會感到特別溫暖親切。像書中說到平江拜年的方式,有叩拜,即跪拜磕頭,是指晚輩給長輩拜年時,要行叩拜禮。我們小時候給舅舅舅媽、姑姑姑父、伯伯嬸嬸等長輩拜年也是要跪地磕頭的,一開始是雙膝跪地,長大一點就開始耍花槍單膝跪地還沒下地就順著長輩一扶站起來了。我家有個姑姑特別講究禮性,鄉裡講「娘舅為大」,所以雖然是四五十歲的人了,但每次給我父母拜年都是雙膝跪地行大禮,那般實實在在地跪地磕頭看得小小的我也是心裡一振。
但畢竟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書中記錄的很多特色鮮明的習俗,讓人印象特別深刻。比如平江新婚慶典中有「廟見祝文」環節。所謂廟見祝文,是指在女方出嫁前,請家族裡文化程度高、懂「應酬」的人寫好,出嫁時隨同「上親」擔子送到男方家,擺在男方新婚儀堂供桌上,在拜天地前由男方家族中的長者或主婚人宣讀的文書。廟見祝文韻律和諧,文辭生動,重視用典,有固定的格式:第一段描寫時令、歌頌時勢,冠以「伏以」為題,第二段追思和讚美男方家先祖的豐功偉績和歷史上的名人名事,冠以「洪維」;第三段是女方家的謙辭,冠以「婦也」;第四段是祝福之詞和對新郎新娘的期望,冠以「惟冀」,以「謹祝」結尾。遙想當年,族長或舒緩柔美,或高亢激越地吟誦著祝福韻文,一定一對新人傳統婚典中的高光時刻,引人注目。而新婚夫婦喜結良緣的美好,因一份文辭優雅的文字得以定格、見證並保存記憶,偶爾吟誦回味,想來也是美事。
書中還記錄了其他習俗如春節的打春鑼,中秋的燒塔,收穫季節的「吃新報新」,日常生活中的情席(十大碗),還有諸如罡斬、「尖木馬」、煉蛇水、「九牛操」等,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藝匠篇主要呈現了平江歷史上的40多種藝匠,如木匠、雕匠、漆匠、篾匠、傘匠、棕匠、造紙匠、石匠、磚匠、銀匠、銅匠、鐵匠、補鍋匠、鐘錶匠、油匠、酒匠、染匠、彈匠、廚師、屠夫、裁縫、皮匠,等等;講述他們的歷史起源、主要使用的工具、基本技術工藝等,穿插講述了很多傳統工匠的典型故事和傳承,從蓋房修屋到縫衣磨刀,從金銀首飾到鍋碗瓢盆,這些曾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行當的藝匠,囊括無遺。藝匠們是傳統社會裡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幫手,他們的這些手藝也成為謀生的重要手段。
從前日子慢,有些手藝匠人一輩子專攻一門技藝,做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像平江那些古鎮上60多年前老更夫們的故事,他們在計時方法古舊的時代,日夜顛倒,靠著頑強的意志力夜夜守著燃香或水漏、沙漏,用心思計算,用腳步丈量,準點出發、準點報時,從一更到五更從不誤點,為古鎮服務幾十年。如雕匠們,日復一日在同一板面上埋頭工作,「精雕細琢」是他們工作的如實寫照,在工作的磨礪中他們變得沉著穩重、寧靜少言,卻用精湛的技術打造了一個美的世界,也為中國工藝美術留下了一份份珍貴遺產。
時光洶湧向前。小時候,在鄉下老家經常聽到的補鍋匠人「補鍋,補鍋」的吆喝聲,劁豬匠的牛角號聲,如今已經頗為少見甚至銷聲匿跡了。隨著鐘錶、手機的普及,那遠去的更聲更是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那些釘秤匠、木榨匠、補碗匠、染匠等,也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當然,有些藝匠如木匠、篾匠、鐵匠、屠夫等,還繼續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些匠人們一旦去世,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隨之可能消亡的是其中所隱含的行規禁忌、師門傳承、倫理規範、道德守則、技術手法與藝術理念……
《平江記憶》捕捉舊時光裡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挖掘重現那些不提起或將消逝的民間記憶,將散落各處的一粒粒珍珠,收集串聯起來,讓我們真切感觸到了過往不復的歲月裡那些深刻痕跡。
(湖南人民出版社 黎紅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