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法國文學大師普魯斯特因肺病在巴黎病逝,享年51歲。由38歲到他去世,普魯斯特將自己的美好年華都花在寫作《追憶似水年華》這部超長篇巨著上面。

這書合共以7大卷出版,總計120萬字,篇幅大約等於《戰爭與和平》的2倍。這7卷依序是《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家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現的時光》。
總的說來,最後3卷比較像草稿,因為作者還沒有來得及修訂這3卷就逝世了,但人們普遍認為,最近3卷依然是小說中的經典。
1,《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間的藝術
要拜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部超長篇小說需要有馬拉松跑手的能耐,一個專注的讀者也可能要堅持上幾個月才能抵達終點。當一個人專注於馬拉松賽跑的節奏之中時,他漸漸會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時間就是《追憶似水年華》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這部小說被視為意識流小說的先河,它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客觀線性的時間觀,因為人的意識並不跟隨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記憶和現在此時總會糾纏一起。
當現實折過來嚴絲合縫地貼在我們長期的夢想上時,它蓋住了夢想,與它混為一體,如同兩個同樣的圖形重疊起來合而為一一樣。
——《追憶似水年華》
小說內容其實並不複雜,簡單而言就是一個敘事者以第一身敘述他對人生意義的追尋,當中涉及到他的社交活動、愛情經驗以及學習藝術的體驗。但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漸漸重新感受到我們生活中對時間的經驗是怎樣的感覺。

就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一個3小時的晚上聚會,在小說中也可以延長為盪氣迴腸的敘述,篇幅長達百多頁;一個轉瞬即逝的感官經驗,例如一陣香氣也可喚來連綿的回憶。

總之,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通過對物理時間流失的悲劇意蘊,表達出了來自心理時間所蘊含的心靈自由,這種奧妙無窮的時間藝術突破了時間,現實與虛構之間的藩籬,從而讓時間在該部小說創作中獲得了成長的主題,為後人打開了通向未來小說的一道前所未有的大門。
2,《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普魯斯特瞬間 」
在小說的開頭,主人公就講到自己的生活如何憂鬱無味,直到時某個冬季的一天,當他喝茶時將一塊名為瑪德蓮的蛋糕浸在茶中,溢出的香氣竟然侵襲他的全部感官,使他突如其來地回憶起在貢布雷鄉郊的童年往事。長串的回憶就如河水般湧現,在品嘗瑪德蓮蛋糕的滋味瞬間,他多年束之高閣的記憶開始甦醒了。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
——《追憶似水年華》
這現象就是「普魯斯特瞬間」的心理時間,意即由味覺或嗅覺而觸發一段鮮明記憶的一瞬間。主人公在「普魯斯特瞬間」的心理時間裡,平淡無味的生活突然變得濃烈而鮮活,主人公重新發現了平凡生活的無窮魅力。

對於普魯斯特而言,藝術作品就是一個延長了的「普魯斯特瞬間」的心理時間,因為如《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藝術作品排斥平庸而沉悶的生活,所以它們一直在提醒我們要去尋找生命本身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