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飄逸的書名。
在世界名著中,有兩部的名字是非常好聽的,讀者可能因為小說的名字,就想去讀一讀。其中一部是《飄》,文藝瓜已經發文稍作分析。另外一部就是《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呵,這名字可太有文藝氣息了,名字本身就有意境。普通讀者對這本書的了解,可能除了這個飄逸動人的書名之外,只知道這是一部意識流巨著。
二、《追憶似水年華》為什麼難讀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這本書字數真的是太多了,全譯本竟然有240多萬字!
我都想收回上一篇文章說《飄》(一百多萬字)字數太多的話了,因為和《追憶似水年華》比起來,《飄》是小兒科,《追憶似水年華》,全書翻譯過來240多萬字!這是什麼概念,都快趕上靠字數算錢的網絡小說了。可是這是嚴肅文學啊,作家還是非常認真去寫的,不然也不會流傳下來,世界聞名了。
《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共七個部分,巧的是,作者從1906到1913剛好寫了七年,七年寫240萬字,一年三十多萬字,可見作者的勤奮。
字數太多,這是這本書難讀的一個表面原因,這個原因當然也重要。不然如果是伍爾夫的短篇小說,就算再乏味,我們也能夠讀完對吧。
《追憶似水年華》難讀的第二點就是,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完整的敘事線索,很凌亂。它是片段化的,碎片化的,就像我們的思想一樣,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當然很難讀。
小說從」我「的所見、所聞、所思出發,記錄了和我有關的以及當時社會人情的一些事物。其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個人內心記錄,對社會和人世的評論和感想,簡直無所不包。然而就是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貫穿的線索。一個一個片段不斷穿插,就像一棵大樹,」我「是樹幹,而當時和過往的事情、社會、心理、感情、議論等等,都是樹葉,他們隨意地長在樹幹上,分布著。內容很豐富,順序很凌亂。
三、所謂意識流,就是隨便寫隨便想的。
」意識流「是心理學術語,指的是我們的意識無時無刻不處於流動之中。後來,小說家把這個概念引入文學,創作意識流小說。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伍爾夫,她那篇《牆上的斑點》,是意識流短篇小說,就盯著牆上一個斑點,寫了幾千字的想像。(可見意識流有多乏味。)
如果你喜歡讀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以故事見長的作品,建議你不要買這本書,因為它裡面的故事不夠嚴謹也不夠完整。
舉個例子吧,這本書最初被出版社拒絕出版的理由就是,一本書竟然花了30多頁的篇幅,去寫一個人在床上睡不著時候的胡思亂想。這30多頁,都是寫的意識,而意識是不完全跟著邏輯走的,意識是會打岔的。那麼,我們如何能夠跟上書本的節奏,注意力不被岔開呢?
意識流小說,就是作者隨便寫自己隨便想的小說,你想想,這其中能有完整的故事嗎?
當然,我不是否定意識流小說的價值,意識流小說自然有它的價值。只是從趣味性和易讀性來說,意識流小說,離普通大眾太遠。
結語:比意識流小說難讀的,只能是另一部意識流小說!
我說了那麼多《追憶似水年華》難讀的話,是不是代表在名著中,它就是最難讀的小說呢?還真不一定,因為它的前面,還有一本意識流小說,叫做《尤利西斯》。
聽《尤利西斯》這名字,也是夠文藝。這可也是一本讓人有苦難言的小說啊,說讀不懂的話,顯得自己沒文化,說讀懂了吧,還真不知道作者寫了什麼。讀者,你沒毛病,因為大學教授都難讀懂。文藝瓜研究生時期的一位老師,文學教授,曾在授課時候告訴我們,他最近讀《尤利西斯》簡直頭都要讀炸了。聽了老師的說話後,我默默刪除購物車中的《尤利西斯》,從此留在腦海的,只有沒有讀完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了。意識流,還是再見吧。